国企最大的流失是改革滞后,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国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说起国有资产的流失,并不是什么新话题了。能够引起人们关注的是对流失内涵的理解。
如果把“流失”狭义地理解为国有资产账面上的损失,那么这种流失可以非常广泛地理解为各种具象的损失:从管理层贪污、渎职、自然灾害到个别职工的偷摸拐带,显然这些并非是国有资产最严重、最本质的流失。其实,在经济学界早有公论:国企最大的流失就是改革滞后。现在强调这个观点,仍然是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
道理很清楚,导致国有资产无形贬值(管理失效,经营失误,技术过时,人员老化,缺少创新动力等)的基础因素依然存在,其根源是改革滞后,其要害是政企难分:国有企业仍然没有完全取得独立完整的市场经济主体资格。这个问题不解决,国有资产的无形流失还可能加大。再过几年,我国加入世贸的承诺全部要兑现,民族工业的最后保护期限一过,作为民族工业主体的国有企业如何应对国际工业巨鳄?到那时,问题将更加严峻。
谁来对数以万亿计的国有资产的全面老化负责?经理吗?厂长吗?监事会主席吗?职工代表大会吗?到那时,你就是想卖那些产品没有销路的老厂子、旧设备,也卖不动了,遑论合资、合作。那将是什么样的流失?
今后不加快改革还将不断发生,可能形成“多米诺骨牌”效应:天津某钢厂上马即下马现象、三九集团全面亏损现象、东北资源枯竭型城市现象……在上述这几个例子中,国有资产损失都在百亿元以上。这些损失谁能承受?这可能是涉及到数万亿家产保值增值,数千万职工吃饭、就业的大问题。
的确,不少地方,或者说全国大多数地方已经把中小国有企业“改制”了。这其中不规范,甚至不合法的事情不少。但是,这些本来就已经严重落伍的企业转制,只要搞活了,搞好了,从民族工业和国民经济的总体、总量上看,还是有利于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
国有企业,尤其是国有大型企业,骨干企业,这些仍然在政府背景笼罩下艰难行进的经济主体,如何、何时才能改革到位呢?参与“紧急会诊”的各方大家们不妨就这个话题多说两句带劲的,着边儿的话。
本文来源: https://www.lw33.cn/article/eae7b004fccbb2d8aeca0cf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