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趣谈——读《爱弥儿》有感,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标题论文,爱弥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俗话说,看书看皮,看报看题。标题拟得好,不仅能引导读者理解文章的内容,还能给人们以新的启迪,使之获得艺术享受。
1935年,日本天皇遇刺受伤,世界多家报纸报道此事,当时南京《民国日报》登载此事时用了这样的标题:
日皇遇刺,惜未命中
此报一发,日本驻南京使馆大为光火,向中国政府提出“抗议”。标题中的“惜”字用得妙,具有很强的“点睛”作用。当时日寇占我东北,又蚕食华北,中国人民痛恨日本帝国主义的情绪借一“惜”字得以宣泄。
1982年,北京护城河有两个男孩在洗澡时发生溺水,危急关头,有8个男青年站在河边无动于衷。《中国青年报》在报道这件事实时, 用了这样的标题:
两名男孩不慎落水
八条壮汉见死不救
这是一个对称式标题,其中这个“壮”字用得巧,它表明了报道者对袖手旁观者的义愤。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人的眼睛能“传神”,文章的标题也应反映作者的政治立场、思想倾向、爱憎感情。拟定标题第一要切题,做到文题相符;第二要醒目,让读者一目了然地看到文章的观点和主旨;第三要有点艺术性和独创性。好的标题能引发读者向深层思考,体味到其中的深刻含义。
1949年,美国驻华特使马歇尔离任回国,华来士接替他的职务。当时新华社报道这一消息时用了这样的题目:
马歇尔歇马 华来士来华
这个标题正念反念都一样,它暗示不管美国政府调谁来当驻华大使,反正侵略中国、帮助蒋介石打内战的对华政策不变,翻过来、掉过去都是一个成色。这就告诫中国人民不要对美国政府抱任何幻想。
今年北大百年校庆,使笔者想起50年代北大校长马寅初提出的“新人口论”,他建议采取措施控制人口增长。当时窃据党内高位的康生却诬陷马老的观点是宣扬马尔萨斯反动的人口论,发动舆论界围攻他,最后还罢免了他的职务。80年代,党中央郑重为马老平反,报上登载这一消息时用了这样的标题:
错批一人,误增三亿
简短的八个字,却概括了30年的历史沉浮。历史是公正的法官,马老最终冤案昭雪,人们终于认清了真理,但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胡乔木同志曾说过:“有时想一个好标题,等于写一篇文章所用精力的三分之一。”我想这并非夸张,而是一种经验之谈。
本文来源: https://www.lw33.cn/article/f98d7b4aed4a1b9953812ca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