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皮钙黏附素、β-连环素、黏着斑激酶在大肠癌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上皮钙黏附素、β-连环素、黏着斑激酶在大肠癌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王万里[1]2004年在《上皮钙黏附素、β-连环素、黏着斑激酶在大肠癌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文中研究表明大肠癌包括结肠癌和直肠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近20年来,我国该病发病率上升趋势十分明显。大肠癌的发生、发展及转移是一个多因素、多阶段的复杂过程,涉及到癌基因的激活、抑癌基因的失活、细胞黏附的改变及蛋白...
  • 叁七总皂甙注射液诱导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细胞株H L-60细胞凋亡的研究

    叁七总皂甙注射液诱导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细胞株H L-60细胞凋亡的研究

    方亮[1]2007年在《新型CA-4类化合物MZ3的抗白血病作用与其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评价新型CA-4类化合物MZ3对白血病体内与体外的抑制作用,研究MZ3的抗白血病作用机制。方法:采用MTT法评价MZ3体外抑制六种人白血病细胞(NB4,Molt-4,HL60,K562和耐药细胞株HL60R,...
  • FAS抗体对气道上皮细胞凋亡增殖的影响

    FAS抗体对气道上皮细胞凋亡增殖的影响

    刘志宏[1]2004年在《FAS抗体对气道上皮细胞凋亡增殖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通过观察Fas抗体、白细胞介素-1β(IL-1β)对体外培养的气道上皮细胞凋亡、增殖的影响,探讨炎症状态下气道上皮细胞凋亡、增殖的变化规律及可能对气道炎症和气道重塑的作用。方法:分离兔的气道上皮细胞,在体外培养的过程中,...
  • 环氧化酶-2抑制剂联合放射治疗的实验研究

    环氧化酶-2抑制剂联合放射治疗的实验研究

    李涛[1]2008年在《放疗后残余肝癌侵袭转移潜能的变化、机制及干预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原发性肝癌(主要是肝细胞肝癌,hepatocellularcarcinoma,HCC)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预后极差,目前是世界第叁位癌症杀手,而在中国则高居第二位。手术切除仍是治疗肝癌最有效的方法,但由于...
  • 大肠癌组织HLA及相关分子的异常表达及其意义

    大肠癌组织HLA及相关分子的异常表达及其意义

    申龙树[1]2004年在《大肠癌组织HLA及相关分子的异常表达及其意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机体的抗肿瘤免疫反应分为两个时相,第一时相:肿瘤的特异性抗原被抗原递呈细胞加工处理,递呈给CD4+T细胞,通过细胞因子激活静止的CD8+的T细胞成为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ytotoxicTlymphocyte...
  • 端粒酶的放射损伤修复机制及对肿瘤细胞凋亡调控的实验研究

    端粒酶的放射损伤修复机制及对肿瘤细胞凋亡调控的实验研究

    邹跃[1]2004年在《端粒酶的放射损伤修复机制及对肿瘤细胞凋亡调控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端粒酶在85%~90%人肿瘤细胞高表达。肿瘤放疗是肿瘤治疗主要手段之一。细胞凋亡与潜在致死性损伤修复是决定放疗疗效的生物学基础。端粒是放射损伤的敏感位点。目前对端粒损伤修复是否是潜在致死性损伤修复中重要的机制...
  • 肿瘤特异性增殖腺病毒CNHK 500治疗乳腺癌的实验研究

    肿瘤特异性增殖腺病毒CNHK 500治疗乳腺癌的实验研究

    李月敏,宋叁泰,江泽飞,徐建明,张琪[1]2005年在《选择性增殖腺病毒CNHK500治疗乳腺癌的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选择性增殖腺病毒CNHK500对乳腺癌的特异性杀伤作用。方法:行病毒增殖实验和细胞生长抑制实验,验证CNHK500选择性复制和杀伤能力;Westernblot检测...
  • 一种高通量定量检测细胞凋亡方法的建立和初步应用

    一种高通量定量检测细胞凋亡方法的建立和初步应用

    叶玲玲[1]2004年在《一种高通量定量检测细胞凋亡方法的建立和初步应用》文中提出动物细胞大规模培养技术是目前生物技术制药产业广泛采用的技术平台,细胞凋亡的发生是培养中限制产量和增加成本的主要环节,预防并控制凋亡也因此成为研究的热点。进行凋亡控制的重要前提是对其进行早期检测。本研究以杂交瘤细胞G7为...
  • uPA、P-选择素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浸润、转移关系的研究

    uPA、P-选择素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浸润、转移关系的研究

    李刚,左毅刚[1]2019年在《浸润性膀胱癌新辅助化疗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浸润性膀胱癌较易出现微转移灶,单纯手术治疗效果不佳、复发率较高。新辅助化疗可以彻底清除近处微转移灶及远处大面积转移,提高患者生存期。新辅助化疗疗效确切,目前大量专家学者正在进行大量研究探索,希望获得更为标准的新辅助化疗方案...
  • 豆类丝核菌次级代谢产物的生物效应研究

    豆类丝核菌次级代谢产物的生物效应研究

    张黎[1]2004年在《豆类丝核菌次级代谢产物的生物效应研究》文中指出目的:筛选出生长稳定,产生SW量大的优良的豆类丝核菌菌株,为该菌进行发酵动力学研究奠定基础,并获得该菌在生长及形态上的系统鉴定资料;同时研究该菌的次级代谢产物的抗肿瘤病理及免疫效应,从而探索SW的抗肿瘤应用;探索该菌或其次级代谢产...
  • 电化学治疗肿瘤:主要损伤机制和电极分布方式的研究

    电化学治疗肿瘤:主要损伤机制和电极分布方式的研究

    原红梅[1]2004年在《电化学治疗肿瘤:主要损伤机制和电极分布方式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电化学治疗肿瘤(ElectrochemicalTreatmentofTumors,简称EChT)是一种局部治疗肿瘤的方法,是将两个或多个电极分别用作阴极和阳极插入肿瘤组织中,在阴极和阳极之间通过直流电进行...
  • 肥大细胞及其主要介质在肉鸡肺动脉高压综合征中的作用研究

    肥大细胞及其主要介质在肉鸡肺动脉高压综合征中的作用研究

    欧德渊[1]2004年在《肥大细胞及其主要介质在肉鸡肺动脉高压综合征中的作用研究》文中指出肺动脉高压(包括肺血管收缩和肺血管重塑)及右心肥大和衰竭是肉鸡肺动脉高压综合征(PHS)发生发展的重要环节。肺循环受神经、局部体液因子调节,其中肺血管自身调节具有重要的作用。前人对肺血管局部的研究多集中在血管内...
  • EDAG相互作用蛋白THAP11 对NF-κB活性的抑制

    EDAG相互作用蛋白THAP11 对NF-κB活性的抑制

    董永恒[1]2004年在《EDAG相互作用蛋白THAP11对NF-κB活性的抑制》文中指出EDAG基因是本实验室分离克隆的一种与造血细胞增殖分化密切相关的新基因。EDAG基因是从4月龄人胎肝组织与成年肝组织的差异表达基因EST库中分离到的一种新基因片段,mRNA长约2.2kb,经筛选人胎肝cDNA文...
  • PAR-1与人类肺癌转移关系的研究

    PAR-1与人类肺癌转移关系的研究

    孟宇宏[1]2004年在《PAR-1与人类肺癌转移关系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确定调控人类肿瘤转移关键基因对发现肿瘤治疗新策略具有重要意义。肿瘤转移过程中存在多种调控因素,它们在不同类型肿瘤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有的在肿瘤转移中的作用还存在争议,也有一些调控因子被逐渐揭示在肿瘤转移过程中发挥作用。PAR-...
  • Skp2、p27~(kip1)、PTEN在前列腺癌中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研究

    Skp2、p27~(kip1)、PTEN在前列腺癌中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研究

    戴奕奕[1]2004年在《Skp2、p27~(kip1)、PTEN在前列腺癌中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前列腺癌是欧美国家重要的男性肿瘤,在我国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前列腺癌从发生到临床表现需要长达十几甚至几十年的时间。目前普遍的观点认为,从正常前列腺组织发展到前列腺...
  • 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大肠癌患者化疗前后外周血CEAmRNA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大肠癌患者化疗前后外周血CEAmRNA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张凌[1]2004年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大肠癌患者化疗前后外周血CEAmRNA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文中认为目的:定量监测大肠癌患者化疗前、后外周血中的CEAmRNA,探讨其与临床疗效的关系,并分析其临床价值。方法:用荧光定量PCR(FQ-PCR)法,对大肠癌患者外周血中CEAmRNA作定量检测和分...
  • 纳米生物技术治疗肝癌:p53-白蛋白纳米粒的制备和转染的研究

    纳米生物技术治疗肝癌:p53-白蛋白纳米粒的制备和转染的研究

    郭妍[1]2004年在《纳米生物技术治疗肝癌:p53-白蛋白纳米粒的制备和转染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制备白蛋白纳米粒,评价白蛋白纳米粒做为p53基因载体的可行性。用p53-白蛋白纳米释控系统体外转染HepG2细胞,观察其对肝癌细胞生长的影响。方法:应用复凝聚法制备白蛋白纳米粒,通过静电吸...
  • 去甲斑蝥素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机制研究

    去甲斑蝥素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机制研究

    秦涛余[1]2009年在《斑蝥素衍生物结构—毒性分析及去甲斑蝥素对胃癌细胞MGC-803增殖抑制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前,斑蝥素(CA)和去甲斑蝥素(NCTD)进行结构改造及新药的合成方面已取得较大进展,为探讨斑蝥素衍生物结构与毒性关系及进一步研究去甲斑蝥素在分子生物学水平上的抗肿瘤作用机制,本...
  • 端粒酶反义寡核苷酸对食管癌细胞端粒酶活性及细胞生长的影响

    端粒酶反义寡核苷酸对食管癌细胞端粒酶活性及细胞生长的影响

    樊祥奎[1]2014年在《端粒酶催化亚基和PinX1基因在食管癌治疗中的生物学意义》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食管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中国是世界上食管癌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国家之一。食管癌的发生发展涉及多因素、多基因、多阶段,确诊时多为中晚期,预后极差,5年生存率仅为5%-20%。因此,探索食管癌的...
  • 白血病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自分泌链作用的实验研究

    白血病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自分泌链作用的实验研究

    许文林[1]2004年在《白血病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自分泌链作用的实验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运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VEGF)抗体阻断白血病K562细胞株VEGF的自分泌作用,探讨其对K562细胞增殖、凋亡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将携带抗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