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挂靠”企业的历史和语法

    “挂靠”企业的历史和语法

    郭锐[1]2004年在《“挂靠”企业的历史和语法》文中提出本文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简单介绍了已有的研究,指出它们所依据的“挂靠”企业定义的局限性;第二部分回顾了“挂靠”企业的历史,分别在计划经济、所有制和政府管制背景下描述了“挂靠”企业的存在形态;第叁部分探讨了“挂靠”企业产生、存续依据的条件和支配...
  • 家事裁判制度研究

    家事裁判制度研究

    郑振桦[1]2016年在《台湾地区家事审判制度及其启示》文中研究表明家事案件与其他民商事案件相比,具有很强的情感性及私密性,不仅关系到当事人的个人利益,而且具有强烈的公益性,同时,家事案件对于审理程序的简洁、迅速也有着较高的要求。但是目前我国大陆地区将家事案件与其他民商事案件一起通过民事普通程序进行...
  • 论民事诉讼中的举证责任

    论民事诉讼中的举证责任

    徐德臣[1]2015年在《民事诉讼程序性制裁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法理学认为,责任既是制度存在的结论性证据,也是维持制度存在的现实力量。但在权利话语时代,民事诉讼法律责任似乎从来没有在民事诉讼制度的成长中找到与这种地位相称的存在感,并始终徘徊在民事诉讼法学的主流研究视野之外。而程序性制裁作为一种特殊...
  • 民事推定研究

    民事推定研究

    李瑞霞[1]2004年在《民事推定研究》文中提出推定制度是证据制度理论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国外的证据制度中推定具有很高的理论地位,有美国学者甚至把证明标准放在推定制度中加以研讨。相比较而言,我国的证据制度为推定所分配的地位就显得不够慷慨了。法律明文规定的推定决定着举证责任的分配;法律未规定但在司...
  • 论我国民事庭审模式之完善

    论我国民事庭审模式之完善

    王嘎利[1]2004年在《论我国民事庭审模式之完善》文中研究指明民事庭审程序在民事诉讼程序中占有重要地位,但对于民事庭审模式的研究却没有引起学界应有的关注。本文从完善我国民事庭审模式的角度,对民事庭审模式的有关问题作一初步研究。全文分为导论、正文和结语叁大部分。在导论部分首先对庭审模式的定义和构成要...
  • 法官独立之研究

    法官独立之研究

    曲玉梁[1]2011年在《民初大理院及其民事判解制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大理院的最初设立是由于清末“仿行宪政”、修律变法,它作为近代法制意涵下最高审判机关,享有“统一解释法令权”和“最高审判权”,独立于其他机关之外。这既决定了民初大理院与清末修律之间割舍不断的关系,也表明了对民初大理院总体认识...
  • 论申请再审制度的改革与完善

    论申请再审制度的改革与完善

    王晓东[1]2004年在《论申请再审制度的改革与完善》文中提出司法是社会正义的最后一道屏障,而如果司法本身缺少必要的监督和制约,则司法权有可能成为决堤之水。因此,对司法权本身,也要设置多层的监控制约机制,保证司法权威,再审制度就是一项重要的救济、监督与纠错制度,而且也是最后屏障的最后一道闸口。民事再...
  • 行政诉讼中举证责任的分配

    行政诉讼中举证责任的分配

    林波[1]2007年在《行政诉讼举证责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证据制度是行政诉讼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在对我国行政诉讼举证责任的立法现状梳理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现行行政诉讼举证责任规定的理论基础并指出了其存在的缺陷。之后,以此为切入点,对举证责任的性质、举证责任与证明责任的关系、举证责任的分配...
  • 论民事诉讼证明责任的分配规则

    论民事诉讼证明责任的分配规则

    陈加玲[1]2017年在《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中的证明责任合理分配研究》文中认为证明责任分配是环境民事公益诉讼证据规则体系中的核心内容,环境民事公益诉讼能否得以顺利展开以及司法裁判是否公正都与证明责任分配相关。我国目前立法上的缺失状态以及司法适用的现状,不仅制约着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推进,而且如不尽快构建...
  • WTO成员方DSU修改提案研究

    WTO成员方DSU修改提案研究

    吴晓丹[1]2004年在《WTO成员方DSU修改提案研究》文中认为2002年冬季参加了一个项目,翻译WTO成员方对《关于争端解决的规则和程序的谅解》的修改提案,并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中国的修改提案建议稿,这一过程中掌握了大量的一手资料,也对WTO争端解决机制产生浓厚的兴趣。此后一直关注成员方提交的...
  • 论我国刑事证明标准

    论我国刑事证明标准

    陈阵[1]2017年在《论我国刑事定罪证明标准的问题与完善》文中研究指明刑事证明标准一直是我国理论界与实务界关注的重大问题,其中关于定罪的证明标准更是研究的核心。英美法系与大陆法系分别将其刑事定罪证明标准表述为“排除合理怀疑”与“内心确信”,而我国长期以来则一直坚持“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的...
  • 论我国刑事诉讼证明标准的重构

    论我国刑事诉讼证明标准的重构

    成建华[1]2005年在《浅论我国刑事证明的标准》文中提出现代刑事诉讼,审判是关键阶段,在此阶段被告人的刑事责任问题将得到最终的确定。法庭要对被告人的定罪量刑问题作出终局的、权威的裁决。同时法庭裁决采取证据裁判原则,即依据证据认定案件事实并适用法律。在这种情况下,根据刑事证明标准认定案件事实便显得极...
  • 论抵押物转让中当事人利益的保护

    论抵押物转让中当事人利益的保护

    周真真[1]2016年在《我国抵押物转让制度研究》文中认为抵押权作为一种不转移占有的担保物权,不仅能发挥融资功能,而且也不影响抵押人继续使用、收益、处分抵押物的权利,因此被称作“担保之王”。而抵押财产的转让既涉及到抵押人的物权处分权、抵押权人的抵押权、也关系到第叁受让人是否取得所有权。所以,如何平衡...
  • 我国刑事证人作证制度的立法完善

    我国刑事证人作证制度的立法完善

    郝文刚[1]2017年在《强制刑事证人出庭作证制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证人出庭作证率普遍不高,一直是世界各国刑事诉讼的一大“顽疾”。由于我国的社会主义法治历程较短,加之在刑事诉讼中有关确保证人出庭作证制度的不尽完善,因而这个问题可以说在我国刑事诉讼中一直较为突出。证人不出庭作证造成的后果就是书面证人证...
  • 网络侵权案件管辖权之研究

    网络侵权案件管辖权之研究

    啜姗[1]2014年在《跨国网络侵权案件的管辖权问题研究》文中认为摘要:信息、科技的高速发展诞生了互联网络这个影响力巨大的新生事物。网络的蓬勃发展,改变了人类传统的生活方式,网上交友、网上购物、网上签约,网络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以“淘宝”为例,据统计,2013年的11月11日一天之中,“淘宝”创造了3...
  • 我国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研究

    我国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研究

    赵健[1]2017年在《国家赔偿法上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完善》文中研究说明新修订的《国家赔偿法》第叁十五条正式确立了国家侵权领域中的精神损害赔偿制度,这标志着我国国家赔偿制度划时代的进步,表明了国家保护公民人格权利和利益的态度和决心。在我国法治社会建设不断进步及公民法制意识愈益提高的大背景下,人们对于...
  • 论中国死刑的限制适用

    论中国死刑的限制适用

    赵秉志[1]2015年在《中国死刑立法改革新思考——以《刑法修正案(九)(草案)》为主要视角》文中提出《刑法修正案(九)(草案)》拟取消走私武器、弹药罪和走私核材料罪等9种犯罪的死刑,并将死缓犯执行死刑的门槛由"故意犯罪"提高至"故意犯罪,情节恶劣的"。这将是中国死刑立法改革的又一重大进步。中国当前...
  • 论共同受贿犯罪中的若干问题

    论共同受贿犯罪中的若干问题

    朱颖[1]2008年在《共同受贿犯罪研究》文中指出共同受贿犯罪是司法实践中富有争议的焦点问题。正确理解和把握共同受贿犯罪的构成和处理,对于司法实践和反腐败斗争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本文试图在借鉴、归纳各种理论观点的基础上,着重对共同受贿犯罪的构成进行详细的论证,结合办案实践对不同类型的共同受贿犯罪的具...
  • 当代中国司法独立的困境与出路

    当代中国司法独立的困境与出路

    解娟[1]2004年在《当代中国司法独立的困境与出路》文中研究表明司法独立是法治社会的内在要求,对保证司法裁判的公平、正义,维护社会秩序,满足社会成员对效益的需求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明确司法的内涵为逻辑起点展开分析,认为当代中国司法独立面临的现实障碍主要有立法层面的障碍、体制层面的障碍和司法文化层...
  • 论行政不作为

    论行政不作为

    刘永廷[1]2008年在《论行政不作为的构成要件》文中指出对于行政不作为,目前在学术上还没有一致的概念,如何认定行政不作为,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我国在立法上的规定又比较模糊。本文在分析了行政不作为的概念后,通过分析在行政不作为认定上存在的分歧,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认为行政不作为的构成要件应当包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