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红霞[1]2006年在《论刑事审判公开》文中研究说明审判公开是现代司法制度的基本特征。在我国,随着民主法治建设的逐步推进,社会公众法律意识、人权意识不断增强,对审判公开特别是刑事审判公开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而司法实践中,审判公开的落实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本文着重从刑事司法的角度,就刑事审判公开的立...
涂艳红[1]2005年在《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若干问题的思考》文中研究说明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产生是由于公法和私法的竞合所致,将由犯罪引起的民事侵权合并于刑事诉讼一同审理,其价值主要在于提高诉讼效率,方便当事人参与诉讼。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案件一直属于我国刑事审判实践中较难处理的案件,其原因不仅是由于两种诉讼...
陈在上[1]2016年在《侦查阶段律师辩护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作为刑事诉讼的端口,侦查阶段无疑是权力与权利冲突最激烈的阶段,然而,在冲突的表象下所恒久涌动着的则是立法者、司法者与理论研究者何以平衡权力运行与权利保障的纠结。倘若将冲突视为侦查阶段权力与权利互动的自然属性,那么平衡两者之间的对抗关系就是...
钟俊[1]2015年在《论司法公正及其实现》文中指出公正是司法活动的永恒主题。在建设法治中国的时代背景下,融合中国传统“公正”观念与西方“正义”原则,将“公正”诠释为“公平正义”,已成为我们关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共识之一。同时,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认为,理解“司法公正”的基本内涵,不...
陈超[1]2009年在《意大利刑事特别程序研究》文中指出本论文由引言和五章正文组成。采取文本分析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全面解读意大利刑事特别程序法律规定和司法实践,剖析其特色。着重解读了意大利刑事特别程序的最新变革,不仅有助于全面把握意大利刑事特别程序,而且有助于澄清和纠正我国对意大利刑事特别程序...
吴裕华[1]2003年在《我国民事简易程序的检讨和小额诉讼制度的构建》文中指出由于我国现有的简易程序制度中存在的缺陷,使其已经无法满足实践的需要,而且在理论上缺乏必要的研究。作为完善我国简易程序的重要内容,我国应当建立相应的小额诉讼程序。论文共分叁部分:首先,本论文对我国的简易程序进行了检讨。指出了...
黄幸源[1]2008年在《涉网国际民事管辖权的若干法律问题》文中指出国际民事管辖权制度是国际私法的核心内容之一。然而网络空间的虚拟性、无国界性和管理无中心化特征给传统的国际民事管辖规则带来了困境。本文旨在揭示网络空间对传统国际民事管辖权制度的冲击,并分析和比较世界主要国家以及国际组织在理论和实践中采...
柯剑鸣[1]2002年在《我国环境法引入美国公民诉讼制度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WP=1>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律硕士(J.M)学位论文论文题目:我国环境法引入温彩霞[2]2013年在《美国公民诉讼研究及对我国的借鉴》文中指出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2011年正式赶超日本成为全球G...
刘曦[1]2007年在《集资诈骗罪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金融市场逐步放开,各种非法集资以及集资诈骗活动逐渐增多,并显示出了极大的社会危害性。由于1979年的刑法典没有规定集资诈骗罪,在司法实践中,对于以非法集资方式进行诈骗的行为只能按最高刑为无期徒刑的诈骗罪处罚,因此不利于打击...
黄宣[1]2015年在《民事上诉利益研究》文中认为从比较法视角观察,大陆法系国家和地区民事诉讼适用的上诉利益额度和上诉许可,英美法系国家民事诉讼适用的上诉许可构成了民事上诉利益的完整内容,民事上诉利益是民事上诉程序的基础。进入新世纪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治建设繁荣发展,民事主体之间的纠纷大量出现...
钟济安[1]2016年在《美国法院附设调解研究》文中提出美国法院附设调解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前后美国ADR蓬勃发展的时期,与ADR相关的各项支持性法案在美国被推行和实施时,也正是美国法院开始试行法院附设调解的开始,而时至今日,这一机制已经成为在美国法院附设ADR中占主流的纠纷解决方式。本文以美国东...
陈小东[1]2002年在《对西方证据法的历史解析》文中认为古代西方国家的司法证明方式经历了从告知事实到发现事实的进化,或者说从感性司法证明方式向理性司法证明方式的转型。时兴于西方远古时代的宣誓裁判、神明裁决和决斗判决叁种原始审判方式都属于感性司法证明方式,其核心特点就是从神灵处获得启示,即由神灵告知...
陈实[1]2017年在《刑事速裁程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们在对刑事速裁程序进行立法以及对新型刑事程序探索时必须要以刑事程序的价值目标——公正为前提,要注意达到公正与效率衡平的状态,现阶段我国刑事案件数量与日俱增,而司法资源人力、物力的投入虽然也是呈现增加状态但还是不能和案件数量增长速度成比例,为解决...
吴月红[1]2016年在《刑事诉讼契约论》文中提出刑事诉讼契约旨在恢复被破坏的社会秩序至原有状态、重点补偿被害人、社会所受损失和使犯罪嫌疑人改过自新,是一种应对犯罪所引发的一系列问题的系统性反应。其对解决现阶段犯罪及衍生的一系列问题均大有裨益,并与当今司法界所倡导的能动司法理念、恢复性司法理念以及国...
刘雪红[1]2015年在《“超WTO义务”问题的法律研究》文中认为与其他国际组织相比,WTO具有明显的“规则导向”特性,但WTO加入议定书及“超WTO义务”问题却暴露出WTO加入制度中的规则空白。从过去、现在和未来的视角探讨“超WTO义务”相关法律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导论部分简要介绍研究的...
陈文志[1]2008年在《第叁人精神损害赔偿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正如孟德斯鸠所言“在民法的慈母般的眼里,每一个个人就是整个国家”。在民法的世界里,强调的是对个人的保护。如今人们不再停滞和满足于近代民法对财产权及外部物质世界的保护,转而更关注于人身权不受侵害及内心精神世界安宁的呵护。完善和拓展精...
曲涛[1]2009年在《船舶碰撞损害赔偿责任研究》文中提出船舶碰撞损害赔偿责任是船舶碰撞法的核心问题。本文以《船舶碰撞损害赔偿责任研究》为题,以侵权法基础理论为支撑,以我国船舶碰撞法的立法和司法实践为基础,以国外有关船舶碰撞法先进的立法理念为借鉴,以国内外有关船舶碰撞法研究的学术成果为参照,围绕着船...
明莉[1]2007年在《论环境犯罪的客观方面》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从我国存在的各种严重环境问题引出使用刑事手段惩戒环境犯罪的必要性,表明环境犯罪客观方面在整个环境犯罪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地位,肯定其研究价值。首先对环境犯罪的概念进行准确界定,在对环境犯罪概念清晰明确认识的基础上,从整体上准确把握环境犯罪的客...
李强[1]2016年在《民事诉讼中检察机关调查核实权研究》文中提出我国二元司法体制下,检察机关行使监督权,单纯案卷审查模式局限性较大,享有和行使调查核实权是顺应司法规律的必然选择。本文综合考察了民事检察调查核实权的相关理论与实践问题,探讨如何从规则和操作层面有效完善和妥善行使的具体问题。全文由六章构...
周东瑞[1]2001年在《略论我国刑事证人权利义务的完善》文中研究表明刑事诉讼中的证人是了解案件情况而参与刑事诉讼的第叁人。证人因为对案情的知悉而不能被他人所代替,其证言在证明案件事实上具有不可替代性。证人作证成为一项十分重要而又必不可少的诉讼活动。然而,在司法实践中证人作证的现状却十分严峻。表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