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碧生[1]2003年在《压电传感技术在硫醇—金纳米粒子自组装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工作的目的是为了揭示石英晶体微天平(QCM)金电极上分子自组装的动力学。前期工作主要是进行谐振电路的调试和校正,使其可用于液相实时现场动力学研究。工作的范围包括纳米金的制备(HAuCl4的化学还原法)、紫外...
葛东涛[1]2003年在《高分子诱导法电化学制备聚吡咯纳米线》文中提出聚吡咯具有稳定性好、掺杂后导电性高等优点。但由于其在通常情况下不易溶解和熔化,加工性能差,限制了它的应用。目前用于改善导电聚合物加工性的方法主要有取代法和掺杂法两种,但这两种方法均以牺牲导电聚合物的导电性为代价。理想的方法是使导电...
张毅[1]2005年在《纳米粒子组装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电化学发光(ECL)作为一种高灵敏度和高选择性的分析方法已经引起人们极大的研究兴趣。ECL分析方法是对电极施加一定的电压进行电化学反应,反应产物之间或反应产物与体系中某组分进行化学反应,产生激发态物质,激发态物质回到基态时产生发...
黄金花[1]2009年在《铂修饰电极的新法制备及其电催化和生物传感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甲醇、甲醛、甲酸等有机小分子的电催化氧化对直接燃料电池的开发与应用具有重要意义。纳米电催化材料的制备不仅有利于有机小分子的电催化氧化,也有利于高灵敏度的生物传感界面的构建。有鉴于此,在文献调研工作基础上,开展了以...
麻博远[1]2003年在《直接甲醇燃料电池催化剂一氧化碳“中毒”的理论研究》文中指出直接甲醇燃料电池(DirectMethanolFuelCell,DMFC)是直接使用液体甲醇作燃料,且不需要氢源重整的发电装置。因其燃料来源便利,电池内部结构简单,是一种非常有前途的新型高效化学电源。本论文的主要研究...
董华[1]2003年在《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和正、负极固体电解质中间相的谱学研究》文中提出在锂离子电池首次充、放电过程中,电极材料与电解液在固液相界面上发生反应,形成一层覆盖于电极材料表面的钝化层,这种钝化层是一种界面层,具有固体电解质的性质,是电子的绝缘体却是Li+的良导体,被称作固体电解质中间相(...
白茹燕[1]2017年在《基于多孔金属及共价有机框架材料的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在疾病标记物检测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共价有机框架材料(COF)具有高稳定性(热稳定性与化学稳定性),同时具有较高的比表面积及较大的孔容,负载了金属纳米粒子之后,可以很好的提高生物相容性,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疾病标记物常作为身...
李锋[1]2003年在《薄壁铸造及中温热处理时间对LPC系贮氢合金电化学性能的影响》文中提出目前,国内外NdFeB和汽车尾气催化剂市场对钕和铈的需求较大,国内稀土在提钕提铈后的剩余产品大量积压,妨碍了整个稀土产业的健康发展。本文针对这种情况,着重研究了这种无钕少铈稀土(LPC)在贮氢合金上应用的可行...
田露[1]2003年在《小分子与核酸、蛋白质作用过程的压电传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压电体声波传感器作为一种有前途的传感装置,具有灵敏度高、响应谱广、操作简单和方便适时的优点。本论文将压电传感技术用于生物化学和生物医药领域,就DNA、蛋白质在固-液界面上的物理化学过程以及它们与小分子的相互作用方...
吴世彪[1]2003年在《铜阳极溶解中的复杂振荡及其控制与同步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电化学体系中存在着丰富的振荡行为,对电化学复杂振荡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在本文中,以铜阳极在磷酸体系中的电流振荡作为研究对象,利用自制的电化学联机装置,通过循环伏安法和恒电位方法研究了铜在磷酸体系中阳极溶...
童基均[1]2003年在《基于电化学技术的重金属离子的检测和乳酸传感器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电化学分析技术已越来越引起分析者的重视,而其中的电化学传感器由于在生物医学、环境分析领域中的应用拓展已成为当前电化学研究的焦点。开发便携式的、适用于现场检测和便于操作的检测仪器是我们的主要目标。而平面印刷电极技...
李丹丹,杨军,王久林,努丽燕娜[1]2007年在《锂二次电池正极含硫复合材料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采用聚丙烯腈与单质硫在一定条件下制备含硫复合材料,并利用蔗糖进一步对所得含硫材料进行碳包覆。采用XRD和SEM对该材料进行了表征。以碳包覆材料为正极活性物质,金属锂为负极制备锂二次电池,检验其充放电性能,...
李文震[1]2003年在《直接甲醇燃料电池阴极碳载铂基催化剂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利用调变的聚合醇方法(EG法)制备出Pt/C(20wt.%)催化剂,XRD,TEM,电化学(CV)测试表明该Pt/C粒径分布窄(2-5nm),平均粒径2.4nm,且具有优异的DMFC单池性能。系统研究了不同制各处理条件对...
杨秋霞[1]2003年在《导电聚合物膜修饰电极的制备及电催化作用》文中研究说明本文研究了聚血红素、聚维生素B及染料类导电聚合膜修饰电极的制备,用电化学方法探讨了其聚合过程、循环伏安性质,及修饰电极对氧气、多巴胺、肾上腺素、抗坏血酸、半胱氨酸等生物分子的电催化作用。用循环伏安法可在水溶液中制备聚血红素...
冯季军[1]2004年在《尖晶石锰酸锂正极材料的离子掺杂改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的主要工作内容是研究锂离子电池用尖晶石型锰酸锂正极材料的离子体相掺杂改性,以改善材料的电化学性能。研究了尖晶石型锰酸锂固相法制备工艺的优化,分别研究了不同阳离子单元掺杂,二元和多元掺杂;阴离子掺杂以及阴阳离子复...
梁氏秋水[1]2002年在《微过氧化物酶-11的电化学和电催化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微过氧化物酶-11(MP-11)是细胞色素C水解的产物,它由一个铁卟啉和11个氨基酸残基的α螺旋的多肽链组成。由于MP-11肽链短,活性中心暴露程度大,可在电极表面和它的电活性中心之间进行直接有效的电子转移。...
李响[1]2016年在《电催化臭氧技术对水中药物的去除性能和机理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药物作为一种新兴污染物引起了学术界和公众的广泛关注。随着检测技术的逐渐成熟,多种药物在河流、湖泊、地下水、沉积物以及土壤等环境介质中被检出。研究发现,药物连续不断的排放在环境中会造成“假持久性”。尽管浓度较低,但是...
陈传祥[1]2002年在《聚苯酚等导电高聚物的合成及性质》文中认为本论文的工作主要研究了聚苯酚与聚天青A的电化学合成和性质以及聚苯胺的“绿色”合成。一、导电聚苯酚的电化学制备通过循环电位扫描法、恒电位法、恒电流法以及现场可见光谱证明了在0.1mol·dm~(-3)。苯酚、3mol·...
孔泳[1]2002年在《新型导电高聚物的合成及性质》文中研究指明一、硫堇的电化学聚合及聚硫堇的性质使用循环伏安法实现了硫堇在酸性溶液中的电化学聚合。聚硫堇是一种蓝色物质,它的颜色能随电位迅速变化。在0.5mol·dm~(-3)HCl至pH6.0的溶液中,聚硫堇具有很好的电化学可逆性、稳定性...
石家华[1]2002年在《聚噻吩在离子液体中的电化学合成及表征》文中研究表明在众多的导电聚合物研究中,聚噻吩在有机半导体、电导材料、电致发光材料等方面获得广泛应用,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但是,在过去的研究中,对聚噻吩的研究主要是在有机体系中,更多的证据表明痕量水的存在对噻吩的电化学聚合是相当有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