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马克思恩格斯论中国”研究评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恩格斯论文,马克思论文,中国论文,海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中图分类号:D...
王凤祥[1]2013年在《贝尔纳主义研究》文中指出在马克思主义思想传播中,疏漏了一个重要内容,这就是上个世纪30年代贝尔纳学派对于马克思主义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思想的传播。本文认为,贝尔纳学派是马克思主义传播_中最为成功的经典案例,其成功的原因不在于原封不动地复制马克思主义,而是把马克思主义经典...
许二斌[1]2003年在《14-17世纪欧洲的军事革命与社会转型》文中研究指明从中世纪晚期到近代早期,欧洲军事领域发生了一系列变革,其中一些重要变革不仅在短时间内剧烈地改变了欧洲战争的面貌,而且对欧洲社会发展的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这就是所谓军事革命。在14—17世纪这段时间里,欧洲至少发生了5场军事...
嵇红亮[1]2009年在《古代中国国家诸术语考》文中研究表明中国国家理论的研究近几十年来才逐渐兴起,相比西方来说时间较为短暂。学术界对国家理论的各个方面都有分析和考察,也取得了颇为丰硕的研究成果,但相当一部分对国家的认识还是停留在国家的起源与消亡、国家的本质、国家的职能诸问题,多是线性的、纵向的,就...
徐倩影[1]2002年在《孙中山与邓小平文化观之比较》文中认为本文主要探究了孙中山与邓小平传统文化观、西方文化观、文化选择与融合观的异同。孙中山与邓小平虽然处于不同的历史时期,但是他们对待中西文化的态度却比较一致。邓小平的文化思想继承了孙中山关于中西文化的正确观点,突破了孙中山的思维与理论局限,成为...
周俊[1]2002年在《当代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及其限度》文中认为文章以马克思的国家观为理论原点,依凭当代西方社会流行的国家与政府理论,以“911”事件为契机,探讨当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并对国家的新角色做出合理定位。文章力求有利于我国政府职能改革和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调整。第一部分为引言。...
张卫军[1]2016年在《“去政治化”时代中国电影批评中的政治—对90年代以来电影批评思潮的一次考察》文中指出当代中国电影批评思潮中的政治性根源于詹姆逊所谓中国电影作为“第三世界”文本的政治性,也与电影批评家所具有的“第三世界”知识分子身份相关。同时,这种政治性又必须要被纳入90年代以来的“去政治化...
樊为之[1]2000年在《奥斯曼帝国后期的军事与政治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奥斯曼帝国是一个军事变革导致其走上现代化道路的典型例证。本文旨在研究奥斯曼帝国后期军事与政治关系演变的历程和它对土耳其社会发展的影响,揭示其历史演进的不同阶段军事与政治相互影响,彼此作用的发展趋势,进而审视其政治和社会生活的方...
宋文生[1]2014年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研究》文中提出苏东坍塌与中国崛起,成败关键在于能否从客观实际出发,找出一条适合本国国情发展的正确道路。作为现阶段中国最大实际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找准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具体方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提供了理论基石、科学依据与逻辑起点。时代发展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