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赪茜[1]2002年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平滑肌细胞凋亡及P53、Bcl-2、C-myc基因的表达》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凋亡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细胞凋亡与P53、C-myc和Bcl-2表达的内在联系,为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方法1标本选择因动脉粥样硬化住院...
孙金波[1]2002年在《不稳定心绞痛患者血浆中血栓调节蛋白的测定及临床意义的研究》文中提出前言不稳定心绞痛(unstableanginapectoris,UAP)是介于稳定型劳力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之间的一组心肌缺血综合征,其临床病变复杂,病情严重,进展迅速,如不及时治疗,10~20%的病人一年...
顾兴建,吴宗贵,任雨笙,殷仁富,黄高忠[1]2005年在《几丁糖抗实验性家兔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几丁糖对实验性家兔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采用高脂喂养的家兔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实验分为普食组、高脂组、几丁糖高脂组、几丁糖普食组,第0、4、8周空腹采血测定血脂,第8周处死...
王晓刚[1]2002年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成分的超声、磁共振影像学分析及肥大细胞在粥样硬化斑块中的分布》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颈动脉粥样硬化产生脑缺血症状除了动脉狭窄因素外,动脉硬化斑块的稳定性,也就是斑块的病理成分及病理结构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应用超声及磁共振等无创影像学手段分析动脉粥样硬化的病...
王云[1]2002年在《剪切力对脐静脉内皮细胞凋亡的影响》文中认为血管内皮细胞作为血管的最内层,生活在血流环境中,终生受到血流的作用。血流的变化必将引起内皮细胞不同水平的变化。从对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及病理研究中,我们已确定动脉粥样硬化好发于血管的分支及弯曲处,该处血流方式不同于血管的其他部位。因此血...
毛拥军,张荃方,陈祥鸿,沃金善[1]2002年在《男性非糖尿病人微量白蛋白尿与高血压及胰岛素抵抗关系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评价男性非糖尿病人微量白蛋白尿与高血压及胰岛素抵抗之间的关系。方法:测定100例男性非糖尿病、健康查体者动脉血压、空腹血糖、胰岛素、甘油叁酯、总胆固醇、尿酸、钠、肌酐及尿钠、...
于丽天[1]2001年在《载脂蛋白基因多态性与脑血管病的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脑血管病是当前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我国脑卒中年发病率和死亡率均高于国际平均水平,城市脑卒中死亡率位居城市死亡原因之首。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高血压、吸烟和糖尿病等,但是许多人具备以上危险因素却不发生脑卒中,说明环境...
潘旭东,马磊,赵洪芹,李宏,刘凤林[1]2002年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人颈部大动脉的彩超检测及其意义》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ischemicattackk,TIA)患者临床特点与彩超检查所发现颈部大动脉病变的部位、性质、血流动力学特点的关系。方法选取101例短暂性...
严金川[1]2001年在《CD40-CD40L共同表达及其信号通路在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中的实验及临床研究》文中提出动脉粥样硬化(AS)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其发病率有逐年增加的趋势,AS的发生机制是多因素综合作用所诱发的机体应答反应,如脂质代谢、血凝、炎症反应、细胞因子和血液动力学的影响等等。众...
廉银珠[1]2016年在《血清胆红素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临床相关性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血清胆红素水平与冠状动脉硬化程度、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临床分型的相关性,以及血清胆红素是否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保护因素。方法:选取2014年10月-2015年10月期间,在吉林...
孙璐[1]2001年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血管新生及其与斑块稳定的关系》文中研究指明背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AS)病变,特别是晚期病变稳定性下降导致斑块破裂并继发血栓形成是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发生的主要病理学基础。一般认为,脂质核心大小和炎细胞多少是导致斑块不稳定的主要因素。但斑块内的另一重要...
罗苏生,倪海祥,范骏,邵国民[1]2001年在《2型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与巨细胞病毒感染及内皮素、肿瘤坏死因子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从流行病学的角度观察人类巨细胞病毒(HCMV)与2型糖尿病(DM)动脉粥样硬化(AS)的关系.(2)了解血浆内皮素(ET)、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
章昀,黄鉴政,闻树群,朱永良[1]2002年在《缺血性脑卒中血浆MMP-9的测定及临床意义》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脑梗死患者血浆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含量变化,探讨其在脑梗死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和意义。方法用ELISA法检测37例脑梗死患者发病2~5天和2周,以及30例健康体检者血浆MMP...
吕新跃[1]1997年在《北京鸭载脂蛋白AI、树鼩载脂蛋白AI、CI三个cDNA的克隆、测序及组织分布》文中研究说明载脂蛋白AI(apoAI)是血浆高密度脂蛋白(HDL)中的主要蛋白质,约占HDL蛋白组份的70%。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血浆中HDL和apoAI水平与冠心病的发病呈明显负相关。apoAI参...
李汇华[1]1998年在《人载脂蛋白AI转基因小鼠抗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的分子病理学研究》文中指出人apoAI基因全长1863bp,含4个外显子,3个内含子,主要在肝和小肠中表达。成熟的apoAI是由243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单链多肽,分子量28kD,血浆浓度100-150mg/dl。ApoAI是高密度...
万鑫[1]2013年在《颅内动脉粥样硬化与尿酸的相关性及一氧化氮合成通路相关基因的多态性研究》文中认为脑卒中是我国人口中首位的致死和致残病因,发病率约为170.3/10000,其中缺血性卒中(IschemicStroke,IS)约占其中的75%。依据TOAST病因分型,缺血性脑卒中主要病因包括大动脉...
耿斌[1]1999年在《外周动脉粥样硬化分布规律的超声评价及其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性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尤其是冠状动脉缺血性心脏病在世界范围内是导致中老年(年龄>50岁)死亡最主要的原因。随着超声技术的飞速发展,我们可以很容易地应用高分辨率的B型超...
刘应柯[1]2006年在《脂脉宁胶囊抗动脉粥样硬化机理研究及对血管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文中认为动脉粥样硬化(AS)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疾病,常累及心、脑血管等重要部位而导致严重后果。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而正呈上升趋势。因此,抗AS的研究已引起医学界的的高度关注。本文...
罗风,冯磊[1]2018年在《载脂蛋白E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相关性研究进展》文中提出冠心病是临床多发疾病,主要病理基础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清楚,可能与血脂紊乱、高同型半胱氨酸代谢酶基因多态性、炎症反应等有关。载脂蛋白E(apoE)影响着人体脂质代谢的各个环节,因此,apoE基因的突...
张可满[1]2000年在《氧化型LDL对血管内皮细胞的诱导激活》文中研究表明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它是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病理基础。AS的主要特征是病灶中细胞内及细胞外脂质聚集,单核/巨噬细胞的浸润,泡沫细胞的形成,主动脉平滑肌的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