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鹏飞[1]2004年在《具备怎样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个人更倾向于从事自我雇佣以及更易于在自我雇佣中取得成功》文中研究指明作为一种普遍的就业状态,自我雇佣在研究中得到的重视远远不够。当前我国就业形势严峻,对于鼓励从事自我雇佣的政策制定者而言,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就是理解这些从事自我雇佣的微型企业家们到...
周海燕[1]2015年在《民国十年(1927-1937)经济发展中的政府主导与市场互动研究》文中认为政府与市场关系是长期以来的世界性话题,随着时代发展,理论界众说纷纭,派系层出。环视当代中国,自1978年十一届叁中全会以来,叁十多年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依靠政府强制之手与逐步发挥市场调节作用,取得了举世...
张勇[1]2003年在《“日本型”外交决策的类型特征》文中认为决策研究(studyofdecision-making)在近年来一直是政治学中的“显学”,以至于有学者认为“决策活动是政治活动的核心,是所有政治行为的源泉和结果”。本文拟从国际关系学中的外交决策研究和各国外交决策特点比较研究(compar...
廖辉芳[1]2003年在《冷战后印度亚太安全战略探析》文中提出本文对冷战结束后印度亚太安全战略作了比较全面与系统的论述。首先,对冷战时期印度亚太安全战略的历史演变作了回顾。其次,对冷战结束后印度亚太安全战略内容进行分析,认为内容包括战略目标、战略措施和战略重点;战略目标有阶段性目标和终极目标,阶段性...
吉斌[1]2003年在《学生体育学习自组织结构成形过程及其建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考察相关文献发现,学生体育学习自组织是体育教学研究中较少有人问津的部分,而学生体育学习自组织又是不同个性学生在体育课程作用下成为不同行为体育参与个体的必经途径,研究它是“以人为本”的教育理论的要求,同时又是人的全...
张秀叁[1]2003年在《东亚经济合作之日本因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东亚经济自从70年代以来,就取得了显着的成就,一度被誉为东亚经济奇迹。但是长期以来该地区一直缺乏地区经济合作,而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以及由此产生的传染效应,不可阻挡的地区集团化浪潮,欧盟和美洲的区域经济合作示范与竞争效...
蒋兴红[1]2003年在《走向21世纪的中国与东盟经贸关系分析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现代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高速发展已使经济全球化成为世界经济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而当前经济全球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区域经济合作空前发展。亚洲地区在区域经济合作上明显落后于世界其他地区,这与其在世界经济中的重要地位极不相称,各...
张博[1]2015年在《冷战后菲美安全合作研究》文中指出冷战结束至今,菲美安全合作经历了曲折的演变历程。冷战结束初,随着菲律宾迫使美国撤出在菲军事基地,双边安全合作随之降入历史的谷底,但1995年和1998年两次“美济礁事件”的爆发促使菲美安全合作开始逐渐恢复。“911”事件后,美国开启全球“反恐战...
高雨辰[1]2018年在《中日两国对中亚经贸战略的比较研究》文中指出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沿线国家和地区中,中亚具有独特的战略地位,其不仅仅是该倡议走出国门的第一站,也是地缘形势复杂、大国利益冲突的中心地区之一。从地缘经济的角度来看,中国与中亚地区联系紧密,拥有较多的地缘经济利益,与中亚发展稳定的经贸...
王莉[1]2003年在《构建东亚自由贸易区对中国农产品贸易的影响》文中认为东亚的多数国家和地区是亚太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APEC)的成员,但其中的中国、日本、韩国、台湾和香港目前还没有参与任何多边区域自由贸易协定,而东盟这一东亚唯一的多边区域性组织自成立以来缺乏可观的经济成就。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和蔓...
李毅[1]2003年在《马来西亚工业化进程中的技术学习与技术进步》文中提出从新古典经济学派的索罗-斯旺模式到当代以内生技术变化为核心的新增长理论,经济学家以理论与史实越来越清晰地论证了经济长期增长的根本原因—技术进步,至此,技术进步已成为现代经济增长理论中引人入胜而又复杂的课题。与经济理论突破相对应...
阎晓东[1]2003年在《美国调整西太平洋地区军事部署及其对台湾问题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为了维护美国单极霸权,布什政府对美国全球军事战略进行了调整,战略重心有逐渐向亚太地区倾斜的趋势。美国在西太平洋地区保持10万规模的驻军,主要有驻韩美军、驻日美军、美国第七舰队以及分布在太平洋岛屿和东南亚各国的美军...
王翔宇[1]2002年在《论欧洲共同安全与防务政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共同安全与防务政策的启动是欧洲一体化进程中的一个突破性举措,欧洲一体化研究因此增加了一个新的视点。然而,就笔者所知,目前中国学术界对此问题的专门研究还相当有限,大部分仍然停留在描述的层面,缺乏必要的分析,对欧洲共同安全与防务政策...
吴伟兴[1]2002年在《21世纪初期日本的安全战略及对我国的影响》文中提出21世纪初期,日本对其安全环境进行了新一轮评估,在此基础上将安全战略的主要目标和原则确定为:确保本土安全及经济和社会稳定,有效阻止军事入侵和难民大规模流入等事态的发生;确保从本土到东南亚和中东“海上生命线”的畅通,有效应对周...
姚晓东[1]2011年在《基于国际货币合作视角的人民币区域化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美国次债危机的风波虽然已经过去,但目前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仍未根本消除,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全球通胀压力加大,世界经济复苏存在不确定因素,这其中过分依赖美元的国际货币体系扮演了重要角色。按照“全面性、均衡性、渐进性、实...
赵巍[1]2002年在《早期殖民地时代北美清教主义问题再探讨》文中研究指明长期以来,学界许多人都认为,清教是美国文化的灵魂,要对美国精神追根溯源,就要对清教的产生和发展有连续性的认识。16世纪20—40年代,对英国社会产生重大影响的清教徒不堪忍受压迫,为寻找实现其宗教理想的“上帝之国”开始了大移民。...
金成顺[1]2002年在《试析市场经济变革中的人际关系比较研究》文中提出马克思主义研究对象之一是人。关于人的学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重要组成部分。人际关系是自古以来,人们热衷于讨论和思考的课题。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由人的关系构成的。人们生活在社会中,肯定会发生各种关系,产生互动从而影响整个社会的发展变化...
寇玉芳[1]2002年在《论儒家思想在现代民主制度中的再生》文中研究表明西方社会出现了民主的危机。西方学者提出了多种民主理论,但未能揭示出民主危机的真正根源。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从异化的角度揭示了现代民主危机的内在根源,深入剖析了现代西方社会的全面异化状态,指出片面强调人的自然性的物化的民主制度本身和...
元莲花[1]2002年在《论现实主义视角下的中美关系》文中研究指明结构现实主义的创立者肯尼迪.沃尔兹,在他的《国际政治理论》一书中,提出了高度简明的新现实主义的理论,摒弃了经典现实主义人性等难以用科学标定的概念和无法证伪的假设,把无政府秩序和自助体系、权力分配、国家利益特征和生存需求等设定为国际关系...
周世立[1]2002年在《里根、布什政府时期的美国与苏联解体》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学术界对苏联解体原因的探究从未停止。其中美国到底在多大程度上促成了苏联解体,一直是争议颇多的问题。本文将在客观历史研究的基础上,采取分析与实证,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分析里根、布什政府时期的美国与苏联解体的关系。本文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