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国法院调解制度之检讨与重塑

    我国法院调解制度之检讨与重塑

    朱秀玲[1]2009年在《我国法院调解制度之检讨与重塑》文中提出调解制度在我国有着悠久的文化背景和深厚的社会基础,长期以来在民事纠纷的解决中发挥着重大作用。随着司法改革的推进,传统法院调解制度在实践中日益暴露出它的局限性和诸多弊端,与公正和效率的不适应性日渐凸现,法院调解制度的改革因而成为近年来法学...
  • 论民事诉讼的审前准备程序

    论民事诉讼的审前准备程序

    李群[1]2007年在《民事诉讼审前准备程序问题研究》文中认为就民事诉讼审前准备程序而言,世界各国的规定差异较大,但从西方各国民事诉讼的现状看,民事诉讼活动已从原来偏重开庭审理而转为审前准备与开庭审理并重。审前程序已成为民事诉讼中一个重要的阶段。我国民事诉讼审前准备程序长期以来被民事立法和司法,甚至...
  • 论我国刑事诉讼证明标准的重构

    论我国刑事诉讼证明标准的重构

    成建华[1]2005年在《浅论我国刑事证明的标准》文中提出现代刑事诉讼,审判是关键阶段,在此阶段被告人的刑事责任问题将得到最终的确定。法庭要对被告人的定罪量刑问题作出终局的、权威的裁决。同时法庭裁决采取证据裁判原则,即依据证据认定案件事实并适用法律。在这种情况下,根据刑事证明标准认定案件事实便显得极...
  • 当代司法权运行的制度创新

    当代司法权运行的制度创新

    刘永前[1]2004年在《当代司法权运行的制度创新》文中研究表明司法权是国家权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其他国家权力的制衡促成了近代法治国家的产生与发展,司法权的性质与地位直接影响不同国家法治建设的进路与完善程度;司法权力是一种判断性权力,即法院享有的、对纠纷当事人的事实要求和法律主张依法进行判断,以维...
  • 论民事诉讼简易程序的改革和完善

    论民事诉讼简易程序的改革和完善

    庞楚静萱[1]2017年在《论民事简易程序》文中提出随着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社会矛盾日趋突出,民事诉讼案件大幅度增长、新类型案件层出不穷,出现了“诉讼爆炸”的现象,在这样的形势下,原有的民事诉讼简易程序已经无法完全满足需求。为了缓解当下司法资源紧缺的状况,同时也为了促进我国民事诉讼简易程序的发展,满足...
  • 论民事诉讼书证收集制度

    论民事诉讼书证收集制度

    冯锦彩[1]2007年在《论民事书证收集制度的重构》文中研究指明我国现行的民事诉讼法在强化当事人举证责任的同时,不仅没有赋予当事人收集证据的应有手段和有力保障,还保留了法院在一定条件下调查收集证据的权力,从而导致了证据收集制度与证明责任的脱节,不仅影响到当事人诉讼主体地位的实现,而且阻碍了公正和效益...
  • 论中国刑事诉讼协商程序的建构——以辩诉交易制度及其借鉴为视角

    论中国刑事诉讼协商程序的建构——以辩诉交易制度及其借鉴为视角

    汤尧[1]2003年在《论中国刑事诉讼协商程序的建构》文中研究表明中国属于法制后进型国家,立足于本土、创造性借鉴西方法律是我国刑事诉讼法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具体而言,以建构理性主义立法模式为主,割断现行刑事诉讼法中的低效因素,确立程序经济的理念;同时,合理地吸收经验理性主义尊重传统文化合理内容的精神,...
  • 论我国民事诉讼中的法院调查证据

    论我国民事诉讼中的法院调查证据

    谈永斌[1]2003年在《论我国民事诉讼中的法院调查证据》文中提出民事诉讼中的法院调查证据,作为职权主义审判方式,表现于大陆法国家立法中,它是为发现实体真实,提升诉讼效率服务的,尽管从发展趋势上看,其有逐渐收缩势态,但在具有职权审判模式传统和国家立法中,仍有所表现。我国民事诉讼中的法院调查证据行为,...
  • 论我国提起公诉证明标准的要求

    论我国提起公诉证明标准的要求

    尹红[1]2003年在《论我国提起公诉证明标准的要求》文中认为刑事证明标准是证据法的一个基本理论问题,它不仅涉及相关的诉讼理论和原则,同时,也与诉讼实践紧紧相连,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明确刑事诉讼的证明标准是实现统一司法和公正司法的必然要求,是法治原则在程序上的体现。虽然,刑事证明标准在当前证据法...
  • 当事人诉讼权利的法理分析——兼谈“法制现代化”话语中的中国民事诉讼改革

    当事人诉讼权利的法理分析——兼谈“法制现代化”话语中的中国民事诉讼改革

    徐德臣[1]2015年在《民事诉讼程序性制裁机制研究》文中指出法理学认为,责任既是制度存在的结论性证据,也是维持制度存在的现实力量。但在权利话语时代,民事诉讼法律责任似乎从来没有在民事诉讼制度的成长中找到与这种地位相称的存在感,并始终徘徊在民事诉讼法学的主流研究视野之外。而程序性制裁作为一种特殊的民...
  • 关于刑事审判程序中控方案卷使用制度的研究

    关于刑事审判程序中控方案卷使用制度的研究

    李铮铮[1]2002年在《关于刑事审判程序中控方案卷使用制度的研究》文中认为控方案卷使用制度关系到刑事诉讼的中心是法庭审判程序、避免庭审过场化、保证控辩双方诉讼地位平等和法官居于公正立场等方面的诉讼价值。控方案卷具有对控方收集的诉讼证据的固定作用、指控犯罪的作用、监督的作用。但是,如果控方案卷材料成...
  • 刑事诉讼庭前审查制度研究

    刑事诉讼庭前审查制度研究

    罗晖[1]2015年在《刑事预审制度研究》文中提出与所有的法律制度一样,刑事预审制度并非与生俱来的,而是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现今,刑事预审制度已经成为了西方两大法系各国刑事诉讼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表面上看,两大法系各国建立刑事预审制度的目的是为了在案件进入审判程序之前对刑事案件进行起诉审查,以确...
  • 论法院的政治功能

    论法院的政治功能

    庞凌[1]2002年在《论法院的政治功能》文中指出现代法院制度与古代相比,其主要区别在于司法与政治关系发生实质性的嬗变。法院在权力分立的政治架构中,通过个案的审理与相关政治行为的判定,发挥着监护国家体制、制约国家权力、维护宪政制度、形成公共政策和执行对外政策等政治功能。法院的这种政治功能的实现需要独...
  • 执行制度改革中强制执行权双重属性的价值、冲突与协调

    执行制度改革中强制执行权双重属性的价值、冲突与协调

    刘淑丽[1]2002年在《执行制度改革中强制执行权双重属性的价值、冲突与协调》文中指出本文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论述了强制执行与强制执行权属性。在这一部分中又分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强制执行的含义及历史发展。在这个问题中作者阐述了强制执行、强制执行权、强制执行制度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从多个角度对强制执...
  • 中国涉外民事司法协助程序改革研究

    中国涉外民事司法协助程序改革研究

    于政文[1]2002年在《中国涉外民事司法协助程序改革研究》文中提出文章分六个部分对中国涉外民事司法协助程序改革问题进行了研究。第一部分从国际民事司法协助的现状与发展趋势谈起,对当前国际民事司法协助的现状,包括国际民事司法协助中国际和国内的立法体系、立法内容、形式等问题作了分析,并以此为依据,归纳阐...
  • 论我国毒品犯罪的死刑适用

    论我国毒品犯罪的死刑适用

    刘伟[1]2016年在《毒品犯罪的死刑适用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毒品犯罪不仅危害人们身体健康,而且带来了严重的社会危害性,是世界各国(地区)都严厉打击的犯罪行为。不少国家(地区)甚至不惜“痛下杀手”动用死刑来惩处“罪大恶极”的毒品犯罪分子。但随着世界人权事业的发展以及我国近年来“慎刑、少杀、慎杀”刑...
  • 司法体制改革若干问题探讨

    司法体制改革若干问题探讨

    虞浔[1]2013年在《1997年以来中国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进程中上海的实践与探索》文中提出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以改革法院民事审判庭审方式为先导,以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正式提出推进司法改革为标志,中国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正式拉开帷幕,并延续至今。上海作为海派文化的发源地,自开埠以来就处...
  • 论司法独立与外部监督

    论司法独立与外部监督

    卢中旺[1]2001年在《论司法独立与外部监督》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司法公正是司法活动所追求的最高价值取向。司法失去了公正,也就失去了保护公民合法权益的最后一道防线。果真如此,法治国的理想只能是空中楼阁了。本文研究的目的主要是探讨司法独立与外部监督对于实现司法公正而言,究竟是同等重要,还是有主次之分...
  • 举证责任辨析——从刑事诉讼法和民事诉讼法的比较研究举证责任制度的基本理论

    举证责任辨析——从刑事诉讼法和民事诉讼法的比较研究举证责任制度的基本理论

    刘荣渊[1]2001年在《举证责任辨析》文中研究指明证据法学是诉讼法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举证责任制度又是证据法学中的相对核心内容。举证责任制度是联系静态的证据和动态的证据审查、运用、质证、采证等活动的纽带,是联系诉讼中当事人和法官的桥梁,是诉讼活动中随时发挥作用的不可缺少的法律制度。笔者在十余年的专...
  • 关于地方法院管理信息系统分析设计与实施

    关于地方法院管理信息系统分析设计与实施

    孙育红[1]2001年在《关于地方法院管理信息系统分析设计与实施》文中研究表明法院工作效率的提高来自管理和决策水平的提高,而高水平的管理和战略决策都离不开快速、准确、丰富的信息。大信息量的快速信息传递、交流、处理和共享是科学决策的前提和必不可少的条件。而要加快办公自动化建设,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只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