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卫东[1]2003年在《论立法权的限制》文中指出具有“良法”是实现法治的必备条件,因此从这一层面上讲,立法是整个法治的开端。中国目前正处于法治的建设进程中,忽视立法领域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批判,将会严重延缓甚至葬送我国的法治事业。在立法权理论中最为重要的,而且长期以来一直为我们所忽视的,是立法权限制理...
王姗萍[1]2003年在《张之洞与中国法律的近代转型》文中研究指明近代以来,源远流长的中华法系遭到了西方资本主义法律的挑战和冲击。晚清有识之士开始睁眼看世界,学习西方法律制度,改革中国封建旧律,以适应近代纷繁复杂、变化多端的世界,推动中国法律缓慢向近代转型。清季重臣张之洞即是其中尤为重要的一员。笔者...
刘星(Bandeev,Gennady)[1]2013年在《中俄行政诉讼制度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行政诉讼法是一个国家的叁大诉讼法之一,是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俄两国行政诉讼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相同之处主要是在前苏联时期,中国吸收了前苏联的法律体系特征,因此,两国在苏联解体之前,行...
郁建兴[1]2001年在《法治与德治衡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法治与德治衡论刘茵[2]2003年在《法治与德治衡论》文中指出江泽民同志从治国方略的高度提出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思想,是对治国理论的推进和发展,有着深刻的历史内涵。也是对我国建国以来法制建设与道德建设经验的总结。这不仅对国家的长治久...
李显冬[1]2003年在《从《大清律例》到《民国民法典》的转型》文中研究指明通过对中国古代有无民法的研究,本文认为,近年来法律史研究中对正律以外的大量史料的考证再一次说明:既然中国古代曾有辉煌的国际和国内贸易是不争的事实,且调整这些社会关系的大量的行为规则和裁判规则的存在亦不容置疑,那么,只要转换思...
周爱春[1]2015年在《知识产权边境措施的法律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知识产权边境措施是知识产权边境保护的重要内容。随着侵犯知识产权的货物国际流通数量不断增加,知识产权边境措施实施的作用凸显。TRIPS协定专节规定了与边境措施有关的要求,但一些发达国家作为知识产权强国不满足协定提出的最低标准...
李天宇[1]2002年在《反托拉斯法对知识产权许可的规则——美国的理论与实践》文中研究表明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由于知识经济源于知识的创新、传播及运用,知识产权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相应地,知识产权领域中的问题将会越来越多地受到法律的关注,而反托拉斯法领域中的知识产权问题也日...
张德美[1]2002年在《晚清法律移值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晚清法律移植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自1840年以后开始,由于清政府灭亡而终结。晚清法律移植又是一个开端,它在中国开辟了一条会通中外发展本国法律制度的道路。从某种意义上说,即使今天,我们仍在这样的道路上小心翼翼地探索。从世界范围来看,法律移...
马妮[1]2012年在《明代监察法制研究》文中提出政治权力制约是政治权力主体为了防止政治权力的滥用和腐烂,保证政治体系良性运转,依据一定的规则和手段,对政治权力的运行所进行的控制和约束。政治权力制约有助于保证统治阶级意志和利益的实现,有助于保障政治权力运行的有序性和公正性。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作为一...
娄义鹏[1]2016年在《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纠纷解决机制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少数民族地区纠纷解决机制的研究,逐渐成为民族法学、法社会学、诉讼法学、人类学、法理学等学科关注和研究的重点课题之一。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对我国社会矛盾纠纷的化解提出了一系列要求,并出台了《关于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的意见》...
肖松平[1]2002年在《美国环境刑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环境刑法正在成为刑法学中的一门新兴学科。这不仅是因为严峻的环境形势和人们日益提高的环保意识要求对那些严重破坏自然资源、危害环境的行为确定为犯罪,进而动用刑罚手段予以刑事制裁;还因为这属于刑法学的一个新领域,某些传统的刑法理论在此受到挑战,因而催...
姜熙[1]2017年在《比较法视角下的我国体育立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党的十八届叁中全会就全面深化改革进行了顶层设计,我国开始进入全面深化改革阶段。紧接着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对我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进行了战略部署,发布了《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把我国法治建设推进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肖向荣[1]2002年在《个体自由与政府权力:市民社会组织的法治功能分析》文中指出马克思以个人与国家关系作为思维逻辑主线,立基于人的社会本质这一核心前提,阐释了市民社会组织作为实现个人与国家相统一的中介,是实现人的个体性与社会性内生性统一的强固基地,在制衡国家权力,保障个体自由,进而实现“人类解放”...
赵黎[1]2002年在《社会变迁中乡村社会民间法的历史命运》文中研究说明从法社会学的角度看,乡村社会的民间法有其自身的演化轨迹和嬗变历程。它既受乡村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条件的制约,又与国家法律的发展息息相关。在传统社会中,由于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中央集权与地方自治的政权体制和儒家伦理思想的精神控制...
孙利[1]2002年在《交叉质询话语中的权势关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语言在法律领域的重要地位自古就得到了认可。法律是通过词语订立和公布的,语言是法律的载体,所以自法的诞生之日起,就有了法律语言。近年来,国外越来越多的语言学家为具体的案例作了大量的语言研究工作,并以专家的身份为法律界提供质询或出庭作...
曹也汝[1]2002年在《法律的理性解构》文中研究说明“韦伯命题”是贯穿于韦伯整个理论体系的一条主线,其本意是解答资本主义在西方兴起的独特的社会构成条件和历史原因,但在这一命题中还隐含了这样一层法哲学意蕴:即在日益理性化(科层化、例行化)的社会中如何实现社会主体自由(契约自由、权利自由)这一价值目标...
张鸣飞[1]2003年在《由“买者自慎”原则的发展谈美国合同法的缔约前披露义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买者自慎"曾是罗马法上的交易格言,在近代它最早出现于16世纪的英国,意指在交易过程中买方就交易标的的质量自己进行判断,卖方没有告知的义务,交易一旦达成,卖方概不负责。随着自由资本...
艾明[1]2002年在《法治生成模式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尽管法治理论博大精深,但是如果对其做一个回溯式的本原追问,则其无非立足于回答如下四个基本问题:即法治是什么?为什么要法治?需要什么样的法治?法治如何成为可能?近20年来,中国法学界侧重于对前叁个问题展开全面、系统的论述,却有意或无意地忽视了...
张清[1]2002年在《解读列宁:法律与经济的互动》文中研究指明列宁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的社会历史发展与法律形态演进的理论,在分析生产资料的谋取方式、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及其法律地位的过程中确立了自己的法律发展观。本文从俄国的社会史传统(村社土地公有和人身依附)和小农经济结构及其相应的法律文化入手,解读了...
凌云志[1]2002年在《知识经济与法权嬗变的法理分析》文中提出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主要由生产方式、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等要素构成,其中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所组成的生产方式是决定性的因素,而生产方式中的生产力决定着生产关系或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又决定着政治、法律等上层建筑,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中的经济关系的变化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