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的“世纪之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文学论文,之变论文,世纪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中日甲午战争宣告了洋务运动“自强求富...
教育学本土实践的历史与现实论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育学论文,本土论文,现实论文,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中图分类号:G40文...
“他者”想象的缺位:英语学界的南戏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英语论文,学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修订日期]2016-01-03[...
张岚[1]2004年在《中医舌诊的历史文化探源》文中研究指明舌诊是中医学颇具特色的诊断方法之一。舌作为人体结构的一部分,有可供观察的客观内容,但中国的历史文化对舌诊的发展方向起了重要的预设作用,而舌诊的诊断内容则是由中医理论所决定的。从甲骨文中对舌的最早记载,到秦汉时期舌诊的萌芽,从元代第一部舌诊专...
黄顺红[1]2004年在《功能翻译理论与文学翻译中的变形——从《尤利西斯》的英汉翻译谈起》文中认为翻译是一种语际间的跨文化的交流活动。对它的研究不仅要考虑语言因素而且还要考虑文化因素,因为文化上的差异往往会引起原语读者与译语读者在文本理解上的差异。因此,译者担负着消除这种差异、搭起理解的“桥梁”的责...
刘琳[1]2004年在《《从此以后》的文化考察及译本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夏目漱石是日本近代文学史上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家,同时在中国也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力。通过他的小说,我对于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很想去了解百年以前的日本明治社会的人们是如何生活、思考的,社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发展状态。因此,...
程小娟[1]2004年在《西方圣经文学批评史略》文中研究说明西方圣经文学批评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一个相当完善的学科,并积累下了极为丰硕的成果,其中许多成果对我们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然而由于历史原因,国内学界至今知之不多。本文意在简要勾勒西方圣经文学批评史的轮廓,为学术界提供一个深入研究的线...
岳凯华[1]2004年在《五四激进主义的缘起与中国新文学的发生》文中指出五四是中国思想史上千载难逢的黄金时代。与传统文化彻底决裂的激进性姿态和现代性冲动,几乎成为五四激进文人共同的主导性价值趋向和文化选择,它掀起了那个时代浩浩荡荡的激进主义文化潮流。五四激进主义立足于西方文化尺度构筑中国文化的现代化...
胡妤[1]2018年在《国家形象视域下的外宣翻译规范研究》文中认为随着21世纪初―中国文化走出去‖国家战略的提出,外宣翻译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当前无论在外宣翻译实践领域还是在外宣翻译研究领域,都存在着不可忽视的问题。外宣翻译实践中依然存在形形色色的―甲型病状‖和―乙型病状‖,或源于语言错误、...
杨元刚[1]2005年在《英汉词语文化语义对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运用认知语言学、对比语言学、语用学和翻译学的基本原理,就英汉词语的文化语义进行对比研究。笔者从哲学语言学的角度,在论文中首次提出并阐释了自己构建的语言认知观、语言——文化互动认识论、认知语义观、多级语言符号系统说和交际翻译观,这五个...
魏纪东[1]2006年在《英语篇章博喻论》文中指出“博喻”是超越词句层面,形成“篇章隐喻”的主要手段。完整的篇章博喻理论既应涵盖语义隐喻和语法隐喻两个方面,又应考虑它们的生成基础。首先,对篇章博喻的语义建构可以从几个主要视角进行考察。其中,博喻的概念功能在横组合中产生的综合征形成“意指链”的基础,并...
吴筱玲[1]2011年在《英语报刊中的隐喻及其汉译》文中认为报刊作为媒介手段是人们日常生活中获得信息的重要渠道。隐喻作为一种修辞手法,在报刊英语中使用极其普遍。它广义上指由于两个事物的特征上所存在的某一类似之处,而用指一个事物的词来指另一个事物;而狭义上指的是“比喻”中的一种类型。隐喻作为一种认知方...
张素月[1]2008年在《英语习语的功能分析》文中研究表明习语是语言的精华,英语习语丰富多样的文化内涵导致了习语在实际应用中扮演着多样性的"角色"或多元的语言功能。本文从韩礼德的叁大语言功能出发,探讨英语习语的概念功能,人际功能,语篇功能,文化传承功能,隐喻认知功能和语用功能,旨在帮助英语学习者真正...
石洛祥[1]2009年在《中国英语学习者惯用语块习得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语言是一个双重体系:以规则为基础的分析体系和以记忆为基础的套语体系。前者由单词和有限的语法规则构成,相对封闭;后者由具有交际功能的语块构成,相对开放。套语体系使语言准确、流利、地道,满足及时交际的需要。语言习得的语块处理模式符合心...
刘力文[1]2004年在《汉语新词翻译的描述性研究》文中指出自从1978年改革开放政策实施以来,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涌现出了大量的新词新语。这些新词有的是指称随着社会发展而产生的中国社会特有新事物或新现象的,当然一些是原来就有的但又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另外还有很多是从外国语言中借来的,这些借来的新词包括借...
王海滨[1]2004年在《在俄汉交际中礼貌用语的跨文化语用失误》文中认为礼貌是人际交往中一整套言语的和非言语的外部行为规范的总和。礼貌不仅制约着人们的言语,而且还制约着人们的行为。礼貌对于人们言语的制约集中反映在礼貌用语、委婉语、间接言语等的广泛使用上。礼貌用语是一套为说话者的民族集团所使用的言语行...
胡芳[1]2004年在《功能语言学视野下的中英期刊摘要的对比研究》文中提出作为全文的“高度浓缩”,学术论文摘要的作用正被人们逐渐认识并重视。国内外学者曾从不同的角度对学术论文摘要进行了相应的研究,其中既包括从学术规范的角度对摘要的写作做出要求,也包括从体裁分析的角度对某一学科领域论文摘要的结构和语言...
谢颖[1]2004年在《论俄汉互译中的逻辑问题》文中研究表明语言和思维以及逻辑和翻译之间有什么联系?这个问题对于外语教学和翻译活动意义非常重要。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本质属性、内部规律的概括反映,这种反映是借助语言来实现的。马克思也曾指出:语言是思维的直接现实。而逻辑是关于正确思维规律及其形式的一门...
刘建华[1]2004年在《古诗意境英译分析》文中认为本文运用认知语言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和理论,特别是关联理论对中国古诗意境的英译进行了研究。第一章简要介绍了认知语言学的基本概念和关联理论,并分析了其在翻译中的应用价值。在本文中,认知语言学的基本概念主要应用在古诗意境翻译的理解阶段,而关联理论则基本用来...
董说平[1]2004年在《晚清时期日文史书在中国的翻译与传播》文中指出晚清时期日文史书的中译是近代中日文献交流的组成部分,也是近代中日文化交流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日文史书体现出经由日本学者融会贯通的西方文化思想。日文史书的中译为西方的政治、史学等思想传入中国开辟了新的途径,也是晚清时期西学东渐的另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