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翻译策略与实践

    文化翻译策略与实践

    孙宇[1]2017年在《文化转向视域下的莫言小说英译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正如欧洲叁大汉学家之首的荷兰着名汉学家施舟人所说,“中国文化意义重大,不能被中国人独享”,中国文学也是这样,应该让世界读者共同分享。纵观20世纪至21世纪初,中国现当代文学并不逊色于其他国家的同时代作品。虽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对...
  • 文化思维模式的差异在汉英语言中的体现

    文化思维模式的差异在汉英语言中的体现

    李宏德[1]2014年在《运动事件框架下的汉英时间概念表达对比研究》文中提出时间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千百年来,哲学家、心理学家及语言学家从不同视角对时间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研究。人们虽然生活在时间的潮流中,时时刻刻感觉到时间的存在与流逝,然而,对于什么是时间却很困惑。时间的抽象性使其必须借助于具体...
  • 《蒙古源流》语言研究

    《蒙古源流》语言研究

    高娃[1]2008年在《满文本《蒙古源流》语言学价值及其开发利用》文中研究说明《蒙古源流》是17世纪蒙古文史籍中最着名的一部编年史,被誉为蒙古族通史及佛教史。1766年由乾隆帝"钦定",被译成满文,堪称一部包罗万象、体大思精并保存完整的满文经典文献。满文本《蒙古源流》也是德、日、韩译本以及《四库全书...
  • 私人信件写作中的语用分析

    私人信件写作中的语用分析

    连天雪[1]2003年在《私人信件写作中的语用分析》文中研究指明这篇论文以私人信件的写作为研究对象,探究中国学生在英语信件写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出现的问题。私人书信作为一种交流模式,与口语交流有很多相似之处,又具备书面交流的特点。以此为对象的研究对英语教学应该会有广泛而积极的意义。在过分强调语法、词...
  • 20世纪上半期语文教育思想变迁研究

    20世纪上半期语文教育思想变迁研究

    易武[1]2003年在《20世纪上半期语文教育思想变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拟以传统语文教育思想受外来教育思想的冲击及本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而不断调整,不断变迁的历史,来勾勒从1904年——1949年这段语文教育思想发展的主要轨迹,以探求其背后的成因,并希冀对当今语文教育改革有所启示。根据各个...
  • 文学理解中读者的主观作用

    文学理解中读者的主观作用

    王庭波[1]2013年在《小学语文“视域融合”教学范式研究》文中认为伴随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颁布,小学语文课程改革将步入“深水区”,对语文课程改革十余年成效与问题进行理性反思,将会使语文课程改革摆脱理论的困惑与实践的困境,逐渐走向澄明之境。从变革性实践的角度看,当前语文课程改革...
  • 格萨尔史诗图像及其文化研究

    格萨尔史诗图像及其文化研究

    徐斌[1]2003年在《格萨尔史诗图像及其文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史诗是记载“民族记忆”的书,表现着民族的精神、记载着民族的历史文化,体现着民族的审美。图像是史诗文化、史诗精神、史诗功能的综合载体,是史诗丰富内涵的外化形式,对于史诗的研究有着重要意义。本文旨在从史诗图像这一新的视角寻译出史诗内容、史诗...
  • 语料库研究

    语料库研究

    周惠[1]2016年在《英语专业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语篇评价意义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围绕英语专业研究生学位论文,学界涌现出了诸多针对其语类特征、语篇结构、词汇语法偏误、培养模式与质量标准的研究。同时,由于国际上以英语作为媒介发表学术论文、开展学术交流的情况日益普遍,国外很多学者开始研究英语作为二语/外语的...
  • 顺应—关联模式——语言使用即寻求关联的语言顺应

    顺应—关联模式——语言使用即寻求关联的语言顺应

    江玲[1]2003年在《顺应—关联模式》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对语言交际模式作了尝试性研究,其目的在于阐明交际中语言的产生和理解。通过文献回顾,作者发现语码交际模式理论、会话含义理论、关联理论和顺应理论都没有很好地阐明语言交际的本质。基于Sperber&Wilson(1986,1995)提出的关联...
  • 现代汉语外来词翻译的研究

    现代汉语外来词翻译的研究

    李颖玉[1]2009年在《基于语料库的欧化翻译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语言接触过程中,一个自然而又重要的结果就是接触双方的语言发生词汇、句法甚至语音和语用等层面的变化。英汉语言接触中“受西洋语法影响而产生的中国新语法”就被称为“欧化的语法”(王力,1985:460)近年来,英语作为当今世界的一种强势语言...
  • 从接受理论角度论重译现象——《孙子兵法》两个英译本的比较研究

    从接受理论角度论重译现象——《孙子兵法》两个英译本的比较研究

    张爱华[1]2003年在《从接受理论角度论重译现象》文中指出在经典作品的翻译中,重译现象极为普遍。同一个文本,往往有不同译者的不同译本广为流传。我国传统翻译理论在对译文评价标准的探讨中注重原文、译文的对比,追求译文相对于原文的对等。这种以文本为中心的研究方法很少涉及译者的能动作用,其结果是追求特定文...
  • 英汉爱情和时间谚语中隐喻的比较研究

    英汉爱情和时间谚语中隐喻的比较研究

    黄玉兰[1]2003年在《英汉爱情和时间谚语中隐喻的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与传统的隐喻观不同,认知隐喻观认为隐喻是认知的,概念的,它广泛的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中,是人们对抽象概念认识和表达的有利工具。为了进一步探讨隐喻的认知功能和不同文化中隐喻的特征,本文首次尝试对英汉时间和爱情谚语中的隐喻进行比较研究...
  • 中国媒体广告中的中—英语码转换研究

    中国媒体广告中的中—英语码转换研究

    张力弓[1]2016年在《电视广告语言新质要素研究》文中提出电视广告语言新质要素是电视广告语言中存在的与语言系统旧有成分存在差异的新型语言成分。主要包括:语码转换新质、新词语、借词新质、旧词新用、词类活用新质、超常搭配新质。本文从语用、词汇、句法方面对电视广告语言新质要素进行了描写和分析,对电视广告...
  • 论西方翻译理论中的对等概念

    论西方翻译理论中的对等概念

    王晓凤[1]2012年在《郭建中翻译思想与实践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郭建中教授,中国当代资深翻译家,浙江大学资深教授。曾担任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副研究员,美国伊利诺斯大学芝加哥校区研究员,中国翻译协会翻译理论与翻译教学委员会副主任,浙江省翻译协会会长,浙江省外国文学委员会副主任。现任浙江省翻译协会...
  • 论翻译中意义的流失

    论翻译中意义的流失

    唐灵芝[1]2007年在《论等效翻译中文化信息的流失》文中研究说明自奈达的等效翻译理论提出以来,国内外翻译界对其的评价各异。本文对"等效论"的历史发展进行简单的疏理,从跨文化交际和接受美学的角度探讨了"等效论"在实践操作中的语用可能性,指出等效翻译会导致大量的...
  • 从语用学的观点看翻译

    从语用学的观点看翻译

    张瑜[1]2013年在《翻译的修辞学研究》文中提出翻译研究经历了语文学范式、结构主义语言学范式与解构主义多元化范式之后,出现泛文化现象,远离了文本和语言。泛文化潮流为翻译研究开启了广阔的空间,但也让翻译研究淹没于其中。我们认为,因为翻译学与修辞学都是研究言语交际行为的综合性学科,具有许多共性和交叉点...
  • 论中英人名翻译

    论中英人名翻译

    周颖[1]2003年在《论中英人名翻译》文中指出姓名是人类社会中用以识别个体的一种符号,是最基本的人际称谓之一。不同的文化造就了不同的命名系统,在各种社会、历史、文化因素的影响下,姓名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语言符号,而同时又是一种文化符号和社会符号。我们的日常交际离不开姓名,而日益频繁的跨文化交际更...
  • 论翻译的层次

    论翻译的层次

    张瑞娥[1]2012年在《英语专业本科翻译教学主体交往体系建构研究》文中提出本研究以英语专业本科翻译教学主体交往为研究对象,宏观上着眼于多元、动态和开放的教学主体交往体系的建构,微观上则从具体的参数着手,包括交往主体、交往过程、交往目的、交往中介客体、交往环境和交往模式等。研究始自于对英语专业本科翻...
  • 汉魏六朝临终文试论

    汉魏六朝临终文试论

    赵燕[1]2003年在《汉魏六朝临终文试论》文中研究说明汉魏六朝是一个时代风云屡经变幻的历史时期,伴随着当时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发展变化,文学渐从“文史哲”不分的混沌状态走向了鲁迅先生所谓的“自觉”时代,临终文作为这一时期的一种特殊的写作现象为当时文学的繁荣书写了独特的篇章。“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 后殖民理论探讨

    后殖民理论探讨

    赵萌[1]2011年在《从后殖民视角下的杂合理论探讨翻译》文中指出该文旨在运用后殖民理论家霍米·巴巴提出的"杂合"概念,对翻译中长期存在的归化和异化之争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来解读。"杂合"理论不仅可以有效解决归化和异化之争,而且有利于弱势文化抵抗强势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