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会泉[1]2005年在《论高校体育文化对大学生社会化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人的社会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这个过程持续每个人的一生。对大学生来说,大学阶段是大学生社会化进程的重要阶段,其间有许多社会文化因素,如家庭、学校、同辈群体、大众传媒等参与其中,并左右着大学生社会化的方向和进程。高校体育文...
张慧荣[1]2015年在《大学生宿舍行为文化建设研究——以广西8所高校为例》文中指出大学生宿舍行为文化是大学生在宿舍学习、舍友交往、网络互动、集体活动等行为中产生的,集中反映大学生的精神风貌、价值观念及道德理念。当前,广西高校普遍重视校园文化及宿舍文化建设,但行为文化建设的实效性还有所欠缺。高校应遵...
孙萍[1]2001年在《我国合并高校内部管理体制研究》文中指出高校合并办学,是我国高等学校布局结构调整和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高等学校本来就是一个系统结构比较复杂的组织,而由若干所具有较长历史和不同特点的高校合并成新大学,因为原有的目标定位不同,工作重点不同,规章制度不同,技术运作模式不同...
汪向红[1]2002年在《论大学的文化品位》文中指出大学文化品位在实施文化素质教育中具有独特的功能。实施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它不仅要求改革原有的高等学校教育、教学过程。还要求把提升大学文化品位提到重要的位置上来,加以重视和建设。文化素质作为一种深层次的内在结构,一种积淀,它的形成靠的...
石新军[1]2006年在《教育技术的变迁与高等教育大众化》文中研究指明从教育技术发展变迁的角度,研究探讨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规律、运作机制和现实对策。结果表明:社会对高等教育的强烈需求需要现代教育技术的支撑,而现代教育技术将在高等教育领域产生深刻变革,从而使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体系的建设因为寻找到适合...
陈永福[1]2016年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下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既是治国理政的战略布局,也是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战略思想,更是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战略指引。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下,必须全面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通过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提升...
王亮[1]2009年在《西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析》文中研究表明西藏自治区的高校是西藏社会发展所需人才的主要输送地。所培养的人才,必须有正确的政治方向,必须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这是衡量高校人才质量的首要标准。再者,西藏自治区的高校是同达赖分裂集团争夺接班人的前沿阵地,也是构建“平安西藏”、...
陈永福[1]2016年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下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既是治国理政的战略布局,也是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战略思想,更是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战略指引。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下,必须全面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通过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提升以人才培...
高耀丽[1]2002年在《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施与高校管理变革》文中提出实施大学生创业教育是知识经济时代对高等教育的要求,是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化时走出困境的必然选择,也是对当前我国大学生创业进行反思的结果。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施不仅需要教育教学的变革,更重要的是高校管理的各个方面应快速做出调整,适应并促进...
丁晖[1]2012年在《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研究》文中认为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指大学生在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主动调节自身,使之与社会保持和谐平衡关系的能力,不但包括大学生毕业后走向社会适应环境、得以生存的能力,还包括大学生在校期间的种种适应能力,如学习适应能力、生活适应能力、人际交往适应能力、...
陈萍[1]2007年在《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知识经济的崛起,高校凭借其知识创新与应用,服务社会以创造价值,已经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中具有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高校已成为我国知识创新的一支重要力量,也是技术创新的一支主力军。因此,如何扭转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局面,...
杨启光[1]2002年在《重庆市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问题与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及其产业的发展为特征的现代科技正推动着经济快速发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发挥必须加快科技与经济的结合,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随着知识经济和新知识观的迅速崛起,大学凭借...
唐文艳[1]2016年在《网络时代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研究》文中提出马克思主义信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引领、价值关照和精神动力。青年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马克思主义信仰状态直接决定着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因此,高等教育的灵魂和核心就应当是加强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
宋怡[1]2002年在《提高师范生科学素养,推进STS教育的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表明STS(即科学-技术-社会)教育被公认为是“一个对当今学生进行科学教育最合适的方法”,它在提高学生科学素养,树立科学价值观,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决策能力等方面具有卓越的教育功能,因而成为各国科学教育改革的一个趋势。然而,任...
王东杰[1]2002年在《政治、社会与文化视野下的大学“国立化”:以四川大学为例(1925—1939)》文中指出20世纪20—30年代中国的“国家统一”运动已经受到了学界的关注。但是,由于对基层研究的不足,我们很难确切知道这一运动的落实情况及其复杂性。目前的研究也多倾向于将其仅仅归结为政治权力与军事...
耿涓涓[1]2002年在《西部省区基于提升竞争力的高等教育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世纪的后20年,我国经济发展的区域分工与合作模式逐步取代了行业发展模式,高等教育“两级管理、以地方统筹为主”的宏观管理体制逐步取代了条块分割的宏观管理体制;在20世纪的末期,国家开始启动西部大开发战略;在21世纪的初...
王瑛[1]2002年在《高校创新型教师培养及激励机制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运用科技哲学、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统计学等学科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较为系统地研究了高校创新型教师的特征,进而提出高校创新型教师培育途径和激励机制的建立。本文在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时代大背景下提出命题;根据个体创新思维特...
张玲[1]2002年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道德情感的培养》文中研究说明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作为我国高校教育途径之一,现已蓬勃发展,并发挥综合效应。它不仅能够为社会带来一定的效益,而且能够有效的促进大学生的主体发展,对大学生的知识、能力、思想品德诸方面都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道德情感作为个体品德心理要素...
王中佩[1]2017年在《隐性课程背景下大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提出学业自我效能感研究作为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教育研究开拓一个新的视角,有助于切实地开展素质教育,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贯彻中共十八大的教育指示,某种程度上解决我国在传统教育模式下产生的问题,同时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内部...
王萍[1]2002年在《网络环境下的高校教务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和开发》文中认为教育信息化是一个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内容,对国家经济、科技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起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支撑作用。教育管理信息系统作为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得到很好的发展。教务管理子系统是教育管理系统的核心部分,也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