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海英[1]2003年在《可视化技术在抗震体系与隔震体系的地震反应分析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结构地震动力反应的可视化分析,是科学计算可视化技术在建筑结构抗震分析中延伸。科学计算可视化(VisualizationinScientificComputing,简称VISC)是发达国家在20世纪80年代...
赵岩[1]2003年在《桥梁抗震的线性/非线性分析方法研究》文中认为大跨度桥梁抗震分析方法近几十年来一直是国内外学术界的研究热点。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大中型桥梁建设也迅猛发展,目前使用的《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J004-89)只能处理150m跨度内的中小桥梁,已不能满足工程设计的迫...
金耀[1]2007年在《基于弹性刚度的摩擦耗能支撑框架结构的设计方法研究》文中指出地震灾害是对人类威胁最大的自然灾害之一。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工程抗震作为一项减轻地震灾害的措施已经成为防灾减灾技术一个重要分支。云南省工程抗震研究所以“低造价、高性能、易生产、便施工”为目标,研究了钢筋混凝土支撑钢板...
曹彩芹[1]2003年在《大型筒仓与地基静动力相互作用研究》文中提出筒仓作为一种工程结构,在工程实际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其抗震性能直接关系到筒仓本身的安全及震后周围的环境。以往的理论计算模型均将筒仓模拟为多自由度质点的悬臂梁,显然,与工程实际并不相符。本文以某大型筒仓结构为例,考虑到散体、结构、地基的...
张良[1]2003年在《地震多参数神经网络目标预测应用研究》文中指出神经网络地震多参数目标预测是利用地震、测井和地质资料描述已知和未知样本及其关系所指示的目标特征的一种具有一定智能的综合处理解释方法。这种预测的中心环节是建立地震特征参数与地质参数的对应关系。本文在详细分析和论述了神经网络预测和地震多...
李传江[1]2003年在《高分辨率地震资料应用评价》文中认为榆树林油田处于松辽盆地北部中央坳陷区叁肇凹陷东部斜坡,主要产油层系是中生界白垩系泉叁、四段的扶余、杨大城子油层,储层为河流相沉积,主要砂体为有底钙存在的正旋回河道砂体,微电极曲线形态为箱型;其次为姚一段的葡萄花油层,储层为叁角洲内前缘沉积,...
唐方头[1]2003年在《华北地块近期构造变形和强震活动特征研究》文中认为中国大陆现代以块体构造变形为主要特征。随着研究工作的深入,块体活动的普遍性被越来越多的科学工作者所认同,导致了活动地块理论的诞生。活动地块是被形成于晚新生代、晚第四纪(100~120kaB.P.)至现今强烈活动的构造带所分割和...
邓砚[1]2003年在《中国地震应急的区域差异规律研究》文中提出本文在讨论地震应急影响因素的基础上,首先提取了影响地震应急的区域差异性因素,并借助ArcInfo平台,对各主要影响因素的区域差异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然后利用地学“区划”手段,以各地主要区域差异性影响因素的宏观分布特点和县域人文经济特异性...
刘祖强[1]2012年在《型钢混凝土异形柱框架抗震性能及设计方法研究》文中认为型钢混凝土异形柱结构是异形柱结构和型钢混凝土结构相结合产生的一种新型结构体系,它不仅具有异形柱结构柱楞在室内不凸出、少占建筑空间、美观适用等优点,还保持了型钢混凝土结构承载能力高、抗震性能好等优越性。课题组前期已经对型钢混...
陈化然[1]2003年在《强震成组活动及其相互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关于地震孕震过程,早期的研究大多侧重于震源模型和理论,围绕地震孕育发生过程中,震源及其邻近地区应力场、应变场的时空动态演化来研讨其长、中、短、临各阶段的现象与机理,而较少涉及各地震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然而,地震活动...
马志波[1]2003年在《地震资料处理技术应用深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地球物理属于边缘科学,其技术的发展也很难再有类似于多次覆盖那样的技术革命,而且新技术的发展通常具有较为刻苛的前提条件,所以它们的应用通常具有局限性。地震资料处理系统中的地震模块种类很多,但实际数据的变化更多。有些处理技术需要我们去挖...
陶玮[1]2003年在《强震活动主体地区形成机理的数值模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许多学者(马宗晋等,1986;张肇诚等1994;洪汉净等,1994,1997;黄圣睦等,1996)通过对本世纪以来中国大陆及邻区强震活动的研究,逐渐认识到:在一定时期内,中国大陆及邻区内强震活动有相对集中的地区,称为强震活动...
邵同高[1]2002年在《桩—土—承台共同工作及随机概率分析》文中提出条形桩基连续承台梁在我国现代建筑工程中应用极为广泛,其受力影响因素极为复杂,现行设计大多采用倒置的连续梁模式进行简化计算,其无法考虑基桩的差异性以及地基土体对承台梁的影响,计算结果难以令人满意。本文结合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桩基...
张倩[1]2008年在《钢框架结构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基于性能/位移的抗震设计是二十一世纪抗震设计发展的主流,它的设计思想是保证不同水准地震作用下,建筑结构的功能能够满足业主、使用者和社会的不同需求。而传统的抗震设计思想是以保障生命安全为主要设防目标的,无法实现建筑结构的多性能目...
史铁花[1]2002年在《振型分解法中确定结构合理振型数的研究》文中提出建筑结构在进行地震作用计算时,确定所需计入的振型数是必不可少的。国内外也有一些书籍提出了这方面的建议或计算方法,但就如何合理地确定某一建筑结构所需计算的振型数还需进一步探讨。本文首先从《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
李想[1]2014年在《立式储罐环梁滚动隔震装置设计与数值模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立式储罐是天然气与石油等资源储存的重要设施,在遭受地震灾害时,会导致极其严重的后果。目前隔震可以有效的控制地震响应。鉴于此,本文针对国内外立式储罐基础隔震装置的现有成果,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大型立式浮顶储罐综合减震...
蔡金标[1]2002年在《大跨度悬索桥空间分析的组合单元法》文中研究表明J.Melan早在1888年就提出了大跨度悬索桥的挠度理论,空间有限元理论也在七十年代中期趋于成熟并广泛应用于大跨度悬索桥的分析。但大跨度悬索桥的分析至今还局限于用平面或空间骨架近似模型。究其原因,在于现有的单元用于悬索桥等复杂...
吴从晓[1]2007年在《高位转换耗能减震结构体系分析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几十年来,随着高层建筑的不断发展,带高位转换层的高层建筑越来越多,但在高位转换结构中由于其竖向构件不能连续布置,导致结构竖向刚度分布不均匀,在地震作用下易产生薄弱层,因此,该种体系极不利用抗震。由于耗能减震装置能给结构...
母智弘[1]2002年在《模糊模式识别在储层精细评价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将模糊技术和模式识别技术进行综合研究,从而形成了一项交叉、前沿技术——模糊模式识别技术,该技术成为当前的一个研究热点。本文通过对模糊个体识别的深入研究,并在充分分析长庆乌审旗区的测井数据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种构造自适应多...
郭建明[1]2002年在《南天山活动构造与遥感图像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天山位于亚洲中部,天山造山带形成于晚古生代,到中生代时,在天山内部形成了一些山间盆地,印度板块在始新世向北与欧亚板块碰撞,天山受南北向挤压力的作用再度于早中新世隆起,由于板块碰撞的持续进行,在天山山间及山前发育了许多的活动构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