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鹏[1]2004年在《夏热冬冷地区住宅屋顶气候适应性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1993年,国际建协第18次大会发表的《芝加哥宣言》指出:“建筑及其建成环境在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符合可持续发展原理的设计需要在对资源和能源的使用效率、对健康的影响、对材料的选择方面进行综合思考”,同时...
刘中华[1]2003年在《玻璃采光顶支承结构体系的理论与应用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点支式玻璃幕墙技术水平及施工水平的不断提高,玻璃幕墙在机场、展览馆、车站等公共建筑得到了广泛运用。点支式玻璃采光顶也在一些建筑屋盖中得到运用,但尚有许多技术难题亟待解决,点式玻璃采光顶技术必将通过进一步的理...
刘竹君[1]2003年在《中国传统庙市空间在当代城市公共空间中的再生》文中提出论文通过回溯庙会这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的起源及集市作为庙会活动的衍生物的产生,分析庙会在漫长的演变过程中通过“市”的介入开始发生量变,直至庙市的形成完成第一次质变的过程,找到庙市空间的内部结构“庙—市”。并通过对湖州新市觉...
李舸[1]2003年在《居住社区环境·建筑一体化营造初探》文中提出“居住社区环境·建筑一体化营造”是研究居住社区空间结构整体营造的重要课题和组成部分。是居住社区规划领域和建筑设计领域之间的一种“中介领域”。通过这种中介领域,个体与社区、建筑与居住社区环境的相互作用和契合得以发生。...
康峰[1]2003年在《阳城上庄村聚落及民居形态分析》文中认为乡土建筑研究的目的在于开发乡土建筑本身蕴含的价值。乡土建筑有多方面的价值,主要有:使用价值,认识价值,审美价值,情感价值和启发建筑设计者在内的一切人的智慧的价值。乡土建筑研究包括与乡土生活相对应的各个种类的建筑,这些建筑存在的基本形态是形...
吴铮[1]2003年在《现代建筑生态缓冲空间及其适宜技术的研究及应用》文中研究表明二十世纪六十至七十年代以来,关注环境、资源等问题的建筑师明确提出注重生态的建筑设计概念,如出现了一些建筑与生态学相结合的生态建筑、城市建筑生态学、生物结构或生态结构等。进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人们将注意力集中到“可持续发...
张铭琦[1]2003年在《新医学模式背景下的城市大型医院护理单元设计模式语言初探》文中研究说明当前的医学模式正在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着生物-心理-社会综合医学模式转变,在这种背景下,医院正在从单纯的“医疗型”向着“医疗、保健、预防、康复”复合型转变,而这种转变必然对医院的建筑形态产生重要的影响。当前我国...
欧新苹[1]2003年在《采光照明与室内空间》文中提出采光与照明-----这是当代极具挑战性与诱惑性的建筑设计主题之一。随着生活条件的逐渐改善,人们对采光照明的质量与品味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在过去和现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采光与照明设计尽管有了巨大的进步和良好的发展趋势,但仍然存在着一些观念上的...
姚书琪[1]2003年在《城市居住外环境设计与复合生态观》文中研究表明中国现阶段城市规划的基本任务是保护和修复人居环境。生态环境是人类心目中最美好的理想居住形态,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必然涉及到多方面的因素。单纯返回天然环境的生态理念并不全面,如果是将设计置于一个广角的视点,转而从更高层次综合考...
周宁[1]2003年在《传统场镇的肌理分析与整合思考》文中提出重庆地区的传统场镇是该地区人民世代生息繁衍的物质载体,同时它也体现着这一特定地域的自然地理生态和社会历史文化。不同历史时期场镇片段的交织迭加形成了现存的肌理特征,它记载了场镇的兴衰历程。在城市化进程加速的今天,许多富有历史意义的原有肌理被...
唐文跃[1]2003年在《广州城市景观演变机制探析》文中指出当前我国许多城市都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城市景观的建设,但是由于我国城市景观方面的研究刚起步,理论和方法都滞后于景观建设实践,导致许多城市的景观建设出现了严重的偏差,甚至走入了某些误区,也逐渐丧失了城市的特色与个性。因此当务之急就是要加强城市景...
刘博新[1]2015年在《面向中国老年人的康复景观循证设计研究》文中提出在医疗卫生设施中引入自然要素并加以精心设计,通过人与环境的互动,以期对使用者产生身心积极作用的园林类型被称为康复景观。养老机构庭园环境以及基于老年人身心健康促进作用而设计的园林绿地都属于广义的老年人康复性景观。在我国老龄化现象严...
黄威[1]2003年在《公共建筑入口外部空间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建筑入口外部空间首先作为建筑的基本组成部分,它必须符合建筑自身的性质和风格形式,体现建筑的整体感与和谐美,满足建筑自身的物质功能和精神功能的要求。同时建筑入口外部空间作为建筑与外界的联系,还与所处的外部环境息息相关,使之服从于城市的总体结...
唐文丹[1]2003年在《几何的纯粹性与建筑的复杂性——以椭圆为例的研究》文中指出从起源开始,几何就和建筑有着紧密联系,而几何学本身极限和纯粹的属性拉大了建筑设计与经验现实中空间和时间形态的距离和差异,而且这种差异在一定程度上是被建筑师所忽视的。随着当代社会审美的变化和建筑技术的巨大进步,建筑在几何...
林建可[1]2002年在《根植本土——成都地区城市住宅设计的地域性研究》文中提出地域性是建筑的固有属性之一,是对特定地方特定自然因素和特定人文因素的表达,体现了建筑与所处地域的必然联系。因而地域性也是住宅设计中所要反映、表达的重要物质和精神内容。决定住宅设计中的地域性表征的叁要素包括自然条件、人文环...
黄明亮[1]2003年在《对历史网络教学人文环境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网络的诞生及其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利用,全方位影响着教育实践以及传统意义上的教育体系和教育理论。网络教学是Internet应用的一个很有发展前景的领域。人文环境是网络教学的基础,把人文环境建设摆到基础性地位上来,有着广泛的依据,...
周康[1]2003年在《西安70~80年代城市多层住宅的改造与利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西安70~80年代所建的城市多层住宅距今已有20~30年的时间,这些住宅在西安现有的住宅总量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这时期所建住宅的结构尚完好,但套型平面布局、设施、设备配置都已不能适应当前居民的需要。本文通过对这类住宅...
孟庆玉[1]2003年在《工业建筑设计方法及观念的变迁》文中研究表明工业建筑本质上作为现代新技术和新材料的主要载体,作为一种公认的房屋类型始于19世纪下半叶,开始成为建筑师工作的一个新的领域,同时促进了建筑工业化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人类的居住、生活条件,为大规模的商业活动、集会、教育学习、政治...
杜楠[1]2006年在《绿色建筑与绿色施工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可持续发展成为人类和自然协调发展的全球化战略的时候,绿色建筑也成为建筑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而绿色建筑的评价是绿色建筑发展的关键问题。当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已经针对绿色建筑推出了一系列比较成熟的评价体系时,我国的绿色建筑评价研究才刚刚起...
张春山[1]2002年在《房地产景观创新及其价值的研究》文中指出社会发展与变革不断为景观创新提出挑战,同时也提供了机会。东西方各个时代都为景观领域的扩展,理论体系的形成和评价指标的变革提供了动力,使不同时代的景观建设各有其鲜明的特色。中国目前正处在一个空前的城市化进程中,人居环境急剧恶化,相比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