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树才[1]1996年在《大鼠延髓网状背侧亚核的形态学研究》文中认为近几年的电生理研究证实,延髓网状背侧亚核(SRD)中神经元能特异地被来自全身各处的Aδ纤维和C纤维的冲动所兴奋,并能非常准确地编码伤害性的电刺激、温度刺激以及机械性刺激的强度。这种由Aδ或C纤维引起的兴奋能被吗啡抑制,并被纳洛酮翻转...
任维[1]1996年在《损伤神经自发放电节律变化的离子基础和非线性动力学机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有关外周神经损伤的实验研究发现,神经损伤区形成了异常起步点,产生传人放电。这些异常的传人放电被中枢神经作为来自感受野的信息处理与识别,造成了痛觉过敏、持续性疼痛、感觉倒错等症状的出现。搞清损伤神经自发放电...
袁祥鹏[1]1996年在《大鼠中枢神经系统调控免疫应答反应机制的实验研究》文中提出越来越多的研究事实表明免疫系统不是仅有自主调节的一个独立系统,而是与中枢神经系统之间存在双向联系。免疫系统通过释放信息分子,将免疫活动的信息传递给中枢神经系统,信息在中枢经过整合后再传出调控信息,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本...
肖毅[1]1997年在《CD28/CTLA4-B7T细胞共刺激通路与移植免疫mAbCD28及其Fab片段免疫抑制作用机理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细胞介导的同种异体急性排斥反应中,T细胞的活化增殖是这一免疫反应的重要步骤。目前认为,当外源性抗原刺激T细胞活化时,需要抗原呈递细胞表面的Ag/MHC复合...
孙远[1]1997年在《bBMP单链抗体的构建与表达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骨形成蛋白(BMP)作为一种骨肿瘤的相关抗原,在骨肿瘤的临床医学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1990年我科在国内外首先研制出抗牛BMP单克隆抗体(bBMP-McAb),研究中发现,该单抗可选择性地集中于有新骨形成的区域,而正常骨组织内含量...
侯敏[1]1997年在《人胚胰腺导管上皮细胞的体外长期培养及永生化》文中研究说明有关人的胰腺导管上皮细胞的生理功能调节、受体分布、基因表达调控、癌变机制等方面的研究,仍是较为薄弱的领域,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分离培养以胰腺导管上皮细胞为主的细胞群十分困难,特别是体外长期培养的问题至今没有解决。基于本领域...
王淑霞[1]1997年在《大鼠血管的增龄变化及其可能机制》文中研究指明心血管系统随增龄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其中动脉结构和功能的改变最为重要。研究表明,与增龄相关的动脉结构的改变主要表现为:动脉壁肥厚和硬度增加,而动脉壁的增厚主要是VSMC随增龄活跃增殖所致,这与某些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有某种内在的联系。导...
颜忠诚[1]1997年在《武夷山鼠类体表寄生虫群落的研究》文中认为本文集是两年博士后研究期间所做工作的一个总结,由于涉及面比较宽,因而各内容均是单独整理成文的。研究内容包括医学昆虫学的生物学、生态学、形态学,从研究层次来看,涉及到个体、种群和群落学,研究对象则包括鼠类体表寄生虫、硬蜱、蚊、蠓等。1....
张惠中[1]1997年在《单链可变区抗体在HIV-1感染基因治疗中的应用及其标准化制备》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单链可变区抗体(SingleChainAntibodyVariableRegionFragmentssFv)由完整抗体的可变区轻链(L_H)及可变区重链(V_H)组成,中间由一多肽链相连。近年...
张昕彤,王继春[1]2016年在《疟原虫与病毒混合感染的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疟疾是经媒介昆虫按蚊传播的寄生原虫感染性疾病,在疟疾流行区普遍存在疟原虫与其他病原体混合感染的现象。引起混合感染的病原体多种多样,其中包括各种病毒。在疟原虫与病毒的混合感染中,以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的共同感...
梅品超[1]2000年在《人胚海马酵母双杂交cDNA文库的构建和FMR1、PS1、PS2相互作用蛋白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神经系统疾病分子机制的研究是神经科学、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研究了与神经系统疾病相关的三个致病基因FMR1、PS1和PS2的相互作用蛋白,为FMR1、PS1和PS2...
程巧梅[1]1998年在《绿脓杆菌外膜蛋白与耐药性关系及其基因的克隆与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建立了简易可行的测定绿脓杆菌对药物外膜通透性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对临床分离的耐β—内酰胺抗生素(至少耐一种β—内酰胺抗生素)的绿脓杆菌测定了对头孢唑啉及泰能的外膜通透性。通过对绿脓杆菌临床分离株的诱变,采用泰...
孙凯[1]1998年在《血小板/T细胞活化抗原1融合蛋白的表达、纯化及其配体的初步鉴定》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血小板和T细胞活化抗原1(plateletandTcellactivationantigen1,PTA1)最早在1985年由Bums等发现。由于其表达于人活化T细胞而被命名为TLiSA1抗原(...
韩锋产[1]1998年在《幽门螺杆菌cagA基因的定量检测及其表达产物的应用性研究》文中认为幽门螺杆菌(Hp)在上消化道疾病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Hp是慢性活动性胃炎的主要病原菌,是消化性溃病的主要致病因子,是胃癌发生的一个重要的协同致癌因子。根据Hp菌株是否产生细胞空泡毒素(VacA)将Hp分为毒性...
张茜[1]1998年在《内皮损伤时血管平滑肌细胞中凝血酶受体的表达及反义凝血酶受体基因的抑制效应》文中指出介入治疗后再狭窄的发生严重限制了该治疗手段的应用,探讨再狭窄的发生机理、寻找有效的预防手段以提高介入治疗技术的最终疗效,一直是国际上心血管病专家们注视和研究的焦点。凝血酶作为一种重要的血管活性物...
梁红雁[1]1998年在《关于表型基因治疗的探索》文中研究表明心钠素(atrialnatriureticpeptide,ANP)是一种主要由心房分泌的活性多肽,具有强大的利尿利钠、舒张血管、降低血压的作用,并参与机体水盐代谢平衡的调节,在临床上对于防治原发性高血压、心功能不全、肾功能衰竭等疾病具有积...
崔智慧[1]2009年在《抗IV型胶原酶单域抗体V_H导向的力达霉素基因工程菌株的构建及融合蛋白CagA-V_H的表达研究》文中指出力达霉素(lidamycin,LDM),原名C-1027,是一种新型的烯二炔类抗肿瘤抗生素,由球孢链霉菌C-1027(StreptomycesglobisporusC-...
黄秀艳[1]2010年在《HIV-1中枢神经系统致病性和调节性T细胞的神经保护作用的机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HIV相关的神经认知障碍(HIV-1AssociatedNeurocognitiveDisorders,HAND)是HIV病的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NervousSystem,CNS)常见...
冉宇靓[1]1999年在《抗人VEGF165人/鼠嵌合抗体的构建及其真核高效表达》文中研究指明肿瘤新生血管形成与肿瘤的生长和转移密切相关,近年来通过抑制肿瘤新生血管形成来治疗肿瘤及肿瘤转移的抗血管疗法倍受重视。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VEGF...
黄群华[1]1999年在《血小板源生长因子及其受体在低氧性肺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中的调节作用及其分子机制探讨》文中认为近年来人们逐渐认识到肺血管构型重建是慢性低氧性肺动脉高压的重要发病学环节。肺血管构型重建包括肺血管壁细胞的增生、肥大,细胞外间质成分(肢原,弹力蛋白)堆积,部分非肌性化小动脉变成肌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