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蒙[1]2004年在《创伤失血性休克大鼠T淋巴细胞的功能变化及地塞米松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创伤失血性休克大鼠早期持续炎症反应对T淋巴细胞的影响并探讨早期大剂量应用地塞米松对创伤失血性休克大鼠炎性反应及T淋巴细胞功能影响方法制作创伤失血性休克大鼠动物模型,SD大鼠随机分为3组:A组...
谢艳萍[1]2004年在《急性肺损伤肺水通道蛋白-1、5的表达及功能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急性肺损伤(ALI)是以通透性肺水肿为特征的一种临床综合征,其严重阶段即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目前ALI/ARDS发病机理尚未完全阐明。以往人们普遍认为,肺水肿主要是由于肺微血管内皮细胞(PM...
高丹凤[1]2010年在《脑卒中体温与预后关系的回顾性调查及其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脑卒中是一组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致死率的疾病,严重危害着人类的健康,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由于该病危害极大,已引起医学界和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大量的流行病学研究表明,体温是影响脑卒中患者预后的主要因素之一,因...
李琦[1]2004年在《QTV等因素和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相关性》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和健康对照组及AMI组内研究,确立一些新的对室性心律失常(VA)发生有预测价值的指标。方法50例AMI患者和50例健康人分别作为病例组和对照组,病例组组内比较时,根据VA严重程...
王恩荣[1]2004年在《无复流在急性心肌梗死直接经皮冠脉介入治疗中的预测和预后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易患因素、临床表现、心电图特点及冠状动脉血管病变特征,预测AMI行直接冠脉介入(PCI)治疗中无复流发生的可能性,并对其进行1~6个月的追踪观察,评估发生无...
朱以诚[1]2004年在《1.急性脑梗死的OCSP分型与头MRI、血管病变的相关性研究及预后分析2.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和基因多态性与脑血管病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第一部分:急性脑梗死的OCSP分型与头MRI、血管病变的相关性研究及预后分析目的:了解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分型、病灶分布和脑血管病变的...
罗东林[1]2006年在《GR及NF-κB在严重创伤休克大鼠肝损伤中的作用及其机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与多脏器功能衰竭的关系十分密切,肝脏在多脏器功能衰竭的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创伤性休克后,肝细胞的损害和功能改变,必然导致机体对应激调节功能的改变。因此,研究创伤休克后肝功能不全的...
严冰[1]2003年在《ST段抬高性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院前时间窗分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了解中国ST段抬高性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溶栓治疗院前时间窗分布的现况,探讨目前影响溶栓治疗院前时间的因素。研究方法:纳入147例符合标准的研究对象,均为院外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发病后24小时内就诊四川...
金建秋[1]2003年在《SOD对重症失血性休克低血管反应性的治疗作用》文中指出目的:1)在细胞水平观察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dismutase,SOD)对小动脉平滑肌细胞(Arteriolarsmoothmusclecells,ASMCs)静息膜电位(Em)的影响,以及NO引起的AS...
刘轶林[1]2012年在《醒脑静注射液对CORM-2诱导神经细胞凋亡的干预作用及机制分析》文中研究指明迄今为止,关于一氧化碳致脑损伤的发病机制已提出多种学说,如:缺血缺氧学说、自由基损伤学说、细胞凋亡学说、血管因素学说、免疫损伤学说等。这些学说从不同的侧面对一氧化碳所致的脑损伤做出了相对合理的解释,...
付凌雨[1]2002年在《肺炎衣原体特异性抗体IgG与急性心肌梗塞的关系研究》文中提出前言急性心肌梗塞是心肌的急性缺血性坏死,具有发病急、发病后死亡率高等特点。其病因包括年龄、性别、血脂、血压、吸烟、糖尿病、体重、职业、饮食、遗传等。自从1988年Saikku等人报道了首篇关于肺炎衣原体与冠心病的文...
张莉[1]2002年在《心肌梗死急性期室壁瘤形成的临床特点及其对心室功能的影响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通过对急性心肌梗死(acutemyocardialinfarction,AMI)患者进行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angiography,CAG)和左室造影(leftventri...
张健[1]2002年在《多巴酚丁胺负荷超声心动图和超声背向散射对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后心肌存活性检测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运用小剂量多巴酚丁胺负荷超声心动图试验(LDDSE)和声学密度定量技术(AD)对急性心肌梗死行直接PTCA(或加支架安置术)后的病人进行存活心肌的检测,并随访病人在3个月时室壁...
周小春[1]2016年在《心肌肌钙蛋白I,脂肪酸结合蛋白及脑利钠肽联合检测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心肌肌钙蛋白I(CTnI)、脂肪酸结合蛋白(F-ABP)及脑利钠肽(NT-PROBNP)联合检测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取进行急性心...
夏菁[1]2002年在《急性胰腺炎急性期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和血清细胞因子变化的意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急性胰腺炎(acutepancreatitis,AP)急性期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icinflammatoryresponsesyndrome,SIRS)发生、持续时间和严重程...
朱坚胜[1]2001年在《急性肝衰竭大鼠内毒素血症及思密达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肝病与内毒素血症的关系日益受到人们重视。大量动物实验及临床研究表明各种肝损伤均可发生内毒素血症,其中急性肝功能衰竭内毒素血症更为常见,发病率高达58-100%。预防肝病内毒素血症的形成是改善肝病患者预后的重要手段。...
姚道阔,陶新智,吴同果[1]2003年在《静脉注射乌拉地尔对扩张型心肌病心衰患者急性血液动力学效应》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乌拉地尔对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患者急性血液动力学效应。方法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患者15例,静脉注射乌拉地尔25mg,应用SwanGanz漂浮导管测量用药前、用药10、30、...
闫晓丽[1]2017年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共同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观察》文中指出目的研究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采取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临床治疗价值。方法数字随机划分我院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80例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和观察组患者全部进行常规治疗,各自行氯吡格雷口服治疗、阿司匹林+氯...
刘卫平[1]1995年在《急性颅脑损伤后脑微循环、脑组织代谢变化及抗栓治疗研究》文中认为急性颅脑损伤后早期脑微循环障碍、脑缺血是引起脑继发性损害的基础。本课题研究着重于观察急性颅脑损伤后早期脑微血管的改变、脑微血栓形成及伤区脑组织代谢的变化,并试用蝮蛇抗栓酶治疗探讨其对脑微循环及脑损伤作用。本研究分...
郭杰[1]1997年在《皮肤撕脱伤撕脱皮瓣坏死机理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创伤是现代社会中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主要病症之一。全世界每年因交通事故伤约1500万人,致死者约70万人。我国40多年来,事故起数由1951年的5922起增至1996年的271843起(1∶45.9);死亡人数由同时期的8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