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华[1]2004年在《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有限政府》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政府作为研究的核心,通过对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角色有其限度进行分析,试图建立起一个较为全面的有限政府理论框架。论文认为,有限政府是市场经济对于政府角色的具体定位,强调政府在行使公共权力时应该受到市场因素的有效制约;论文主张通过对政府...
张晓红[1]2006年在《我国微观经济组织的效率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有效率的经济组织是经济增长的关键,宏观经济运行的有效性最终要依托微观经济行为主体的高效率。我国的改革是从提高微观经济组织的效率开始的。农村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因而解决了13亿人的吃饭问题。1984年以后...
陈玲[1]2004年在《市场化进程中的产业同构演化趋势分析》文中提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界人士关于“区域产业同构”、“重复建设”的讨论似乎从未停止过,对“区域产业同构”和“重复建设”的利与弊的看法也不尽一致。但有一点是大家公认的,这就是认为到上世纪末,我国至少经历了80年代与90年代两个阶段大范围的...
唐震[1]2009年在《劳动力再配置效应对中国经济增长和地区差距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1978-2007年中国GDP年均增长率超过9%,人均GDP年均增长率超过8%,成为同期世界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持续高速的经济发展引发了许多学者对中国经济增长源泉的研究。从经济增长的...
李艳军[1]2004年在《南京与周边城市经济关联分析》文中提出南京是江苏省省会城市。周边城市在经济发展上与其联系密切,这主要包括本省的城市镇江和扬州以及安徽的马鞍山。南京与周边城市的发展过程同时也是相互间区域经济联系不断加强的过程。南京与其周边城市间已经建立起了极为密切的资金、技术、人才以及市场发面...
杨波[1]2004年在《开放条件下我国产业组织政策研究》文中提出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市场化改革,不仅使中国的经济增长逐渐步入快车道,而且使我国的经济体制发生了根本性的深刻变革。中国逐步从一个封闭的、自己自足的计划经济国家转变为一个开放的市场经济国家。但是,不容置疑的是:政府——包括中央政府和地方...
赵丽娜[1]2004年在《九十年代以来外商直接投资对广东产业结构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经济发展的实质在于产业结构从低级到高级的演化过程及其与经济发展的联系。在一定意义上,经济发展的过程就是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过程。在开放条件下,一国或一地区的产业结构的调整应融入到开放的经济条件下,而其中通过外商直...
甘志强[1]2008年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视阈下的政府职能转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政府为社会提供均等化的公共服务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与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相伴的,是社会对公共服务需求的快速增长。但是,由于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不够协调,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人民群...
陈秀莲[1]2004年在《中国—东盟国际产业转移问题的研究——兼论广西的对策》文中研究指明国际产业转移是指国家间的产业转移,它主要是通过资本的国际流动和国际投资实现的。国际产业转移对国际贸易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对输出国和输入国有着有利和不利的双重影响,二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使得国际产业转移经历了叁次...
郭春甫[1]2004年在《试论我国政策波动对经济波动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经济波动是超越体制和发展阶段的普遍现象。世界上任何国家都存在着大小不等、程度不同的经济波动。面对波动,政府通过各种手段来控制乃至熨平波动。在对经济波动进行宏观调控的过程中,公共政策作为政府调控经济的主要手段,逐渐突显出其重要性。...
马学礼[1]2016年在《东亚经济合作中的区域公共产品供给研究》文中认为东亚经济合作一直处于理想与现实之间,是一个充满了矛盾的进程,本文仅是对这一进程的技术性解释。区域经济合作原本是国际经济学的重要研究课题,但由于未能考虑到政治因素的重要性,因而难以刻画其全貌。事实上,各国在制定区域经济合作战略时不...
原毅彬[1]2004年在《论服务型政府的建构》文中认为自70年代末以来行政改革已成为世界性潮流,在西方行政改革的理论和实践中,无不是以提高服务质量,改善公共机构的形象为主旨的,都体现了对政府的服务职能、服务精神、服务质量与服务效率的关注与追求。服务型政府概念在我国的提出,既是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要求,...
邹鲜红[1]2010年在《我国医药制造业技术创新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认为我国进入WTO以来,医药制造业成为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但是我国医药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却并未随规模扩大而有显着的提高,与国外医药制造业相比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如何加快技术创新步伐,提升技术创新效率,逐步从医药生产大国转变为依...
金向鑫[1]2009年在《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财税政策研究》文中提出改革开放以来,全国经济整体上实现了持续高速发展,各地区的人民生活水平均得到了显着提高。但由于基础条件、经济流通体制和区域经济政策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各地区经济发展速度呈现出显着的差异性,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与东部地区相比,仍有...
李玮[1]2004年在《洪水资源化利用模式及风险分析》文中指出本论文针对我国缺水地区的水资源短缺问题,开展洪水资源化利用模式及其风险分析研究。论文结合河北省洋河水库实例,利用抬高水库汛限水位及地下水回灌两种途径,采用水库洪水优化调度与多目标风险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根据水库工程自然条件与安全运行情况等,...
李友东[1]2004年在《内蒙古“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模式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信息化浪潮的不断推进,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发展战略。内蒙古作为一个尚未完成工业化任务的欠发达地区,正被逼迫在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双重挑战面前。通过加速推进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
王君怡[1]2008年在《FDI、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文中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同时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FDI流入和对外贸易的不断扩大对地区经济增长产生了重要影响。研究安徽省FDI、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在新形势下实现对外开放与经济增长的良性互动,具有十分...
许正松[1]2016年在《经济增长、承接产业转移、结构变化与环境污染》文中研究指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已经经历了30多年的快速增长,与经济规模持续扩张相对应的是环境污染的不断加剧,突出表现为各种环境污染物排放量的持续增加或高位运行。持续加重的环境污染不仅严重影响了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而且对生态文明...
马文骏[1]2004年在《招商引资优惠政策的经济分析与对策研究》文中认为优惠政策一直都是各经济开发区招商引资的主要手段,对吸引外资从而推动当地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但随着招商引资工作的深入开展,却出现了一些经济开发区竞相提供更优惠的政策以吸引外资的倾向。本论文主要通过分析外资对我国经济和资源...
苏静[1]2015年在《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的减贫效应研究》文中认为贫困是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贫困在发展中国家的表现尤为突出。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自改革开放以来的30多年里,持续保持了年均9%以上的经济增长率,创造了“中国奇迹”,但贫困问题并未得到根本性消除,贫困尤其是农村贫困已经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