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胜[1]2003年在《转型时期的中央与地方关系:定位与建构》文中研究指明中央与地方关系一直是我们无法绕开的重大问题,如何处理两者关系,直接影响到国家的统一、政治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建国后至改革前的一段时期内,我国中央与地方关系长期在不合理状态下运行,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始终没有解...
陈敏[1]2003年在《解读“浙江现象”》文中认为本文分为四个部分。首先由浙江经济增长之谜,提出“浙江现象”的概念。第二部分指出“浙江现象”的核心在于制度创新,并对此展开深入分析。在“块状经济”制度创新中,通过分析浙江“块状经济”的地理空间分布,得出浙江“块状经济”的成因及目前“块状经济”创新的五大...
高雨辰[1]2018年在《中日两国对中亚经贸战略的比较研究》文中指出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沿线国家和地区中,中亚具有独特的战略地位,其不仅仅是该倡议走出国门的第一站,也是地缘形势复杂、大国利益冲突的中心地区之一。从地缘经济的角度来看,中国与中亚地区联系紧密,拥有较多的地缘经济利益,与中亚发展稳定的经贸...
郑玲玲[1]2011年在《安徽农村居民消费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促进居民消费和改善民生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两大主题,同时二者之间又紧密相连、相互促进。本文以中国中部地区的农业大省安徽省农村居民的消费问题为研究对象,运用西方消费理论,采用统计、计量以及调查等多种方法,对安徽农村居民消费的现...
王月清[1]2008年在《印度瓦杰帕伊政府时期的经济改革》文中研究指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拉奥政府以国内经济危机为契机,开始了“自由化”、“市场化”、“私有化”、“全球化”的经济改革,迈出了印度经济发展的实质性的步伐,拉奥改革成为印度现代经济发展中新的里程碑,被称为印度的第二次独立。瓦杰帕伊政府的...
高程[1]2003年在《从货币和制度的角度看西方世界的兴起》文中研究说明“西方世界的兴起有赖于制度的创新”,这一结论大致已为人们所接受。那么,又是什么因素导致了制度创新本身呢?诺思和其他制度学派的学者似乎并未对此做出令人满意的回答。本文得出的核心结论是:美洲贵金属的持续供给是一把关键的钥匙,欧洲国家...
李艳荣[1]2003年在《共同富裕与贫富差距分析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我国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中心的经济体制改革,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国家的社会生产力长足发展,综合国力明显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显着提高。然而就在取得这些伟大成就的同时,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也逐步突显,即居民之间贫富差...
刘伟[1]2003年在《中国专制王朝衰亡的经济学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本文针对古代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以比较历史制度分析方法作为方法论,运用组织中的合谋理论作为分析工具,分析专制王朝官僚组织中的合谋行为及其演化过程,寻找王朝更迭原因的经济学解释。本文将产权理论和“坐寇”理论引入对国家本身的分析之中,假定...
杨建[1]2003年在《安徽大别山地区地质环境和资源评价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次研究以安徽大别山地区为目标,进行环境地质、资源状况评价和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综合分析了研究区地质构造、地层、岩浆岩、地形地貌、地壳稳定性、地质灾害等基础条件,对其进行环境地质评价。采取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
刘艳[1]2003年在《东部产业集群对西部开发的若干影响研究》文中认为美国哈佛大学的波特教授(Porter,1998)认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竞争优势来源于优势产业,而优势产业的竞争优势来源于产业集群。我国的产业集群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出现的,目前在沿海地区比较集中。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明显,它能够给群内的...
闫天池[1]2003年在《中国贫困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协调、良性循环的基础上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进步是贫困地区跨世纪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之一。分析研究贫困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方式和途径,对于促进贫困地区的资源开发与转换过程、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的改善乃至跨世纪稳...
李晓明[1]2003年在《绿色壁垒挑战与山西发展绿色经济的对策思路》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关税壁垒越来越作为自由贸易发展的障碍被各国所抵制与反对。在一些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开始由传统的关税壁垒转向各种非关税壁垒。其中,绿色壁垒,虽然才刚刚问世不过十几年而已,却以其独特的优势不断...
孙中华[1]2003年在《论我国当前行政审批体制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文中认为我国当前正在进行着行政审批体制改革,这是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需要。通过改革能否使我国目前行政审批走出“越位”、“缺位”和“错位”的误区,关系到我国经济顺利发展的大局。本文试图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依据有关行政审批的一般性...
罗永宽[1]2010年在《社会阶层结构变迁下中国共产党执政基础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拟从理论、历史与现实叁者结合的角度,解读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结构与中国共产党执政基础的内在关联。主要通过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阶层理论和党建学说,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新阶层的发展变化进行总结分析,以全面而历史地探讨影响中...
李亚杰[1]2003年在《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崛起的机理分析》文中研究表明西部地区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对整个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开发西部地区也就是开发少数民族地区,没有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也就谈不上西部地区的繁荣,因此,要把开发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作为西部...
陈占彪[1]2003年在《中国区域政治经济的理论与实践》文中提出中国区域政治经济学作为本报告中提出的一个全新的学科概念与理论体系,是为了能够把我国行政区划的理论与实践通过与我国政治制度中的行政组织结构的原则方法、运行机制、基本特点、历史经验等要素结合起来,从而对我国区域政治经济进行更加明确、深入的研...
徐斌[1]2003年在《我国西部区域化投融资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认为影响西部发展最重要的因素是资金不足,资本形成困难。构建符合市场条件、遵循国际规则、适应西部特点的投融模式,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客观要求。本文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了探讨。一、资本形成理论的一般分析。该部分吸收西方发展经济学资本形成的研...
肖慈方[1]2003年在《中外欠发达地区经济开发的比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从欠发达地区的一般社会经济特征出发,运用区域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制度经济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运用历史与逻辑相统一、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重点比较了世界各国开发欠发达地区的基本理论思路、开发模式、人力资源的开发、技...
金韶靖[1]2003年在《上海中心城区发展社区经济的初步思考》文中研究表明社区经济是一种特殊的经济现象,对其进行系统深入地研究在国内外并不多见。我国社区经济的发展起步较迟,尤其是城市社区经济在艰难曲折的成长过程中,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和独特的发展潜力,已引起人们的重视和关注。近年来,社区经济在促进...
钱欣[1]2003年在《国际协调型产业政策的若干理论研究——兼论中国产业政策的转型取向》文中指出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显着加快,当代各国的产业政策出现了转型,由以往的传统产业政策转型为国际协调型产业政策。本文在回顾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将国际协调型产业政策定义为以全球资源为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