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奕[1]2001年在《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与资本市场支持研究》文中指出新技术革命的兴起,给传统产业带来巨大的挑战和机遇。新技术革命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产业结构不断调整的过程。当前,世界经济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大调整时期,各国都在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一方面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推动本国高新技术产业化;另一...
吴定玉[1]2001年在《湖南西部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文中指出湖南西部地区是指位于湖南省西部边陲的包括张家界、湘西自治州和怀化的叁个地区。该区域自然资源丰富,而且还拥有奇特的自然景观和独特的民俗风情等旅游资源。另外,该区域也是多重过渡地带的“结合部”,素有“西部门户”和“黔楚咽喉”之说。20...
黄玉松[1]2001年在《城市化是解决我国城乡矛盾的重大战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城乡问题是任何国家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都不能回避且必须作出回答的一个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缘于主客观原因,我国是典型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的发展中国家,城乡矛盾极其尖锐,主要表现为传统农村元的严重落后。改革...
韩成[1]2001年在《延边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文中研究表明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是实现国民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问题。建立协调合理的产业结构是实现国民经济良性循环的前提条件。本文针对延边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与阐述。首先,对产业及产业结构的概念、界定、分类等作了详细的描述,并指出分析产...
邹智平[1]2001年在《90年代美国经济中低失业与低通胀并存的原因探析》文中认为90年代的美国经济呈现出全新的经济特征——高经济增长率、低失业率、低通胀率、保财政赤字同时并存。人们将此种现象谓之曰“新经济”。本文拟就“新经济”中低失业、低通胀的产生及其并存的原因作初步探讨。低失业率的主要原因是高新...
姚慧琴[1]2001年在《经济危机成因理论研究》文中指出自从1825年第一次普遍的生产过剩型经济危机爆发以来,周期性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便成为一直困扰市场经济运行的顽症。一百多年来,西方诸多经济学家在对其成因的研究中,始终是各执已见,难以形成共识。迄今为止,这一问题依然是经济学界倍受关注而歧见最多的研...
邓俊丽[1]2016年在《中国特色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优势研究》文中认为中国特色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社会建设领域的具体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术界着力探讨的热点问题之一。关于中国特色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研究,目前主要集中于中国特色视域下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建设和...
邓建光[1]2001年在《二战前新、马华商及其经贸网络的形成、发展与变化》文中认为本文以近现代华侨一个较大的海外聚居地——英属马来亚作为考察区域,以当地华商经贸网络为研究对象,尽可能运用所学习掌握的历史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基本研究理论与方法,初步考察了二战前在以新加坡为商贸中心的英属马来亚,华商经贸...
李小玲[1]2001年在《闽台高技术产业互补机制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在对企业进行问卷调查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运用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并重、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闽台高技术产业互补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一方面,把闽台高技术产业看成一个复杂的互补系统,对系统的要素、结构、功能、性质...
崔学东[1]2001年在《论风险资本及其在美国新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文中研究指明90年代,美国经济经历了长达10年的持续扩张期。强劲的低通胀增长、低失业率、高劳动生产率以及经济周期淡化是新经济的显着特征。作为一种技术经济范例,新经济是和技术进步尤其是和信息通讯技术的辐射推动紧密相关的。美国完善的金融体...
都强[1]2001年在《沙河口区经济发展思路探讨》文中提出本文通过对沙河口区经济的发展、结构特征和目前运行状态的分析,借鉴国内城市中心区保持持续发展的经验,根据决定城区经济发展的基本因素,探讨了沙河口区这个典型的城市中心区实现经济持续发展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沙河口区经济实现持续发展的...
廖笑非[1]2001年在《亚洲“四小”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及其借鉴》文中研究指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高科技及其产业的发展带动了全球知识经济的兴起,探求适合于本国的高科技产业发展模式成为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问题。亚洲“四小”有着相似的历史条件和人文环境,但在经济发展模式上又存在一定的差异,一直是我们比较、...
纪光兵[1]2001年在《高新技术成果的转化与风险控制方法研究》文中提出高新技术正在以其无比的威力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对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产生着巨大的影响。传统的工业经济社会正在逐渐转变为知识经济社会,高新技术的主导作用更加明显,我国经济发展要追上发达国家的水平,经济发展...
许皓[1]2001年在《安徽省技术创新体系和运行机制建设研究》文中认为论文在阐述技术创新的内涵、基本特征、模式和引导机制基础上,分析了安徽省技术创新工作的现状,总结了安徽省技术创新工作取得的成绩,指出技术创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对产生问题的原因进行剖析。针对安徽企业经济、技术实力还十分薄弱的现状,本...
余舸西[1]2001年在《新经济环境下中国经济的战略调适和国家创新》文中提出新经济是二十世纪末最热门的话题。得益于信息技术革命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美国经济自1991年春开始进入了十年的持续扩张时期,GDP增长、低失业和低通胀并存。这一现象在世界范围引起了普遍的争议,也成为我国学术界和产业界关注的焦点,...
欧阳光辉[1]2005年在《国有资本财务管理体制研究》文中指出长期以来我国财政肩负着社会经济管理和国有资本管理双重职能,两职能的相互混杂引致财政的“越位”与“缺位”并存,不仅阻碍了我国公共财政制度建设的进程,也导致了我国国有资本的管理低效、竞争力差、滞存严重并大量流失等诸多问题。究其原因,在于国有资...
徐孝勇[1]2001年在《创新与凉山州经济发展》文中研究指明本文所提“创新”是指经济发展中的制度变革和技术进步,将新制度和新技术引入经济领域,对生产要素进行创造性地重新组合,使各生产要素之间互补和匹配,从而使经济系统的整体功能发生质的跃变。凉山自秦汉时期纳入中央统一建制以来就具备作为一个区域整体的自...
章小的[1]2001年在《我国经济波动的原因、特征及货币政策调节》文中指出世界上任何国家的经济发展都存在经济的扩张、收缩、衰退和复苏四个阶段,它们的出现使经济运行呈现出周期性波动。二百多年来,各国经济学家都把它作为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经济波动是一国在经济增长过程中的一种经济运动形态。西方经济学家和我...
田艺[1]2005年在《民国后期的武汉手工业与同业公会(1940-1949)》文中研究表明武汉的手工业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漫长的岁月中,武汉的手工业生产在满足城乡人民生活、生产需求和出口贸易方面起过重要作用。但是进入近代以来其发展的道路是十分曲折的。与沿海以及华北、山东的某些手工业经济区相比,武汉的近...
王丽[1]2008年在《发展中国家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南南型还是南北型?》文中认为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全球范围内掀起新一轮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浪潮。以双边FTA为主要形式的各种区域贸易安排在全球范围内数量激增,成为全世界各国谋求对外经贸合作最有效的手段。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模式有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