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NA芯片技术检测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的建立及初步应用

    DNA芯片技术检测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的建立及初步应用

    一、建立DNA芯片技术检测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及其初步应用(论文文献综述)吴勤,孟繁平,马雪梅,金波,申力军,吴立兵,楚金东,来文辉,韩晶晶,李扞卫[1](2015)在《丙型肝炎...
  • 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对CEF细胞某些基因表达的影响和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的重组

    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对CEF细胞某些基因表达的影响和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的重组

    李义平[1]2004年在《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对CEF细胞某些基因表达的影响和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的重组》文中认为本论文包括叁个部分:1)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对鸡成纤维细胞(CEF)某些基因表达的影响和病毒在法氏囊与粪便中的定量研究;2)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ILTV)的重组;3)新城疫病毒(N...
  • 栉孔扇贝急性病毒性坏死症病毒基因克隆及核酸诊断技术的建立

    栉孔扇贝急性病毒性坏死症病毒基因克隆及核酸诊断技术的建立

    艾海新[1]2004年在《栉孔扇贝急性病毒性坏死症病毒基因克隆及核酸诊断技术的建立》文中提出自1997年以来山东沿海暴发栉孔扇贝(Chlamysfarreri)大规模死亡现象,给我国贝类养殖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通过流行病学调查、病理学分析和人工感染实验已经证实是由栉孔扇贝急性病毒性坏死症病毒(AVN...
  • 细小病毒B19检测基因芯片的制备及初步研究

    细小病毒B19检测基因芯片的制备及初步研究

    吕梁[1]2004年在《细小病毒B19检测基因芯片的制备及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人细小病毒B19是所有真核病毒中最简单的一类单链线状DNA病毒,其基因组全长为5594碱基(nt)。该病毒临床表现谱广泛而复杂。自1990年首次证实我国存在细小病毒B19感染后,陆续报告细小病毒B19是我国孕妇非免疫性流...
  • 侵袭性曲霉感染实验室检测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侵袭性曲霉感染实验室检测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王莉[1]2004年在《侵袭性曲霉感染实验室检测的基础与临床研究》文中认为曲霉是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的真菌,是引起免疫抑制患者严重的深部曲霉感染的主要病原菌。因为恶性肿瘤、粒细胞减少或功能障碍、糖皮质类固醇、免疫抑制剂的使用等原因造成的患者免疫功能缺陷,是侵袭性曲霉病(IA)发病的高危因素,这些患者吸入...
  • 纳米金新型基因芯片检测系统的优化研究及其在临床病原微生物快速检测中的应用

    纳米金新型基因芯片检测系统的优化研究及其在临床病原微生物快速检测中的应用

    顾大勇[1]2004年在《纳米金新型基因芯片检测系统的优化研究及其在临床病原微生物快速检测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基因芯片技术具有高速度、高效率、高通量的特点,为临床生物的检测提供了良好的应用前景。目前通用的基因芯片技术有多种,但分别都存在着或者灵敏度不高,或者检测技术复杂,或者条件和设备要求高的问题...
  • DNA 损伤对哺乳动物细胞周期和凋亡的影响

    DNA 损伤对哺乳动物细胞周期和凋亡的影响

    徐记迪[1]2015年在《柑橘全基因组DNA甲基化分析及调控作用研究》文中认为表观遗传是指DNA序列不发生变化,但基因表达却发生了可遗传的改变。真核生物中,表观遗传通过调控染色质构象进而影响基因表达来控制植物的发育,其调控机制主要包括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和小干扰RNA。近年来,表观遗传在植物发育...
  • KDR mRNA在卵巢上皮性浆液性肿瘤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KDR mRNA在卵巢上皮性浆液性肿瘤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韩小华[1]2014年在《可用以评价子宫内膜容受性的KDR单抗脂质声学造影剂的制备及靶向结合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与目的子宫内膜容受性是指子宫内膜处于一种允许胚泡黏附直至完成胚胎着床的状态。在月经周期中子宫内膜仅有一段时间允许胚胎着床,一般为黄体中晚期,其受严格的时间和空间限制,一般仅为排卵...
  • KDR mRNA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KDR mRNA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王敏,马志红,史春雪[1]2011年在《子宫内膜癌手术预后因素的多因素分析》文中指出目的:分析和评价子宫内膜癌常用临床病理因素(绝经前后、手术病理分期、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病理类型、术后辅助治疗、肌层浸润深度)和生物学因素(COX-2、VEGF、KDR及ER、PR)对子宫内膜癌手术预后的影响,筛...
  • 比率荧光光谱仪测量细胞内游离钙离子浓度的研究

    比率荧光光谱仪测量细胞内游离钙离子浓度的研究

    郭祎[1]2003年在《比率荧光光谱仪测量细胞内游离钙离子浓度的研究》文中认为钙离子作为细胞内第二信使把外源信号(激素、光、温度等环境刺激)转变成胞内信号,导致一系列胞内事件的发生。大量的研究表明,Ca~(2+)的信使功能是通过调控细胞内游离Ca~(2+)浓度来实现的。Ca~(2+)信号的产生和终止...
  • 新的稀土(Eu~(3+)、Nd~(3+))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其与DNA的作用研究

    新的稀土(Eu~(3+)、Nd~(3+))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其与DNA的作用研究

    周春琼[1]2003年在《新的稀土(Eu~(3+)、Nd~(3+))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其与DNA的作用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多核金属配合物应用作核酸切割剂的研究在切割反应的条件、时间、效率、特异性等方面的优越性取得了引人注目的进展,其中重要的推动原因是人们从结构上逐步认识到与核酸有关的多种天然酶的...
  • 小分子与核酸、蛋白质作用过程的压电传感研究

    小分子与核酸、蛋白质作用过程的压电传感研究

    田露[1]2003年在《小分子与核酸、蛋白质作用过程的压电传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压电体声波传感器作为一种有前途的传感装置,具有灵敏度高、响应谱广、操作简单和方便适时的优点。本论文将压电传感技术用于生物化学和生物医药领域,就DNA、蛋白质在固-液界面上的物理化学过程以及它们与小分子的相互作用方...
  • 化学发光探针在浅表肿瘤诊断以及活性氧检测方面的应用

    化学发光探针在浅表肿瘤诊断以及活性氧检测方面的应用

    郝敏[1]2003年在《化学发光探针在浅表肿瘤诊断以及活性氧检测方面的应用》文中认为在生物组织中不断产生着活性氧自由基,有些活性氧的生成量很微小,不易被探测到;有些生成量较大,可以用某些检测手段进行测量。随着生命科学研究的不断扩大和深入,人们已经逐渐认识到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及机体的衰老都与活性氧的活...
  • 微流路医学诊断芯片的制作及研究

    微流路医学诊断芯片的制作及研究

    陈翔[1]2003年在《微流路医学诊断芯片的制作及研究》文中提出微全分析系统(u—TAS)研究是目前医用仪器发展的重要方向和前沿领域,在疾病检测、环境监测、药物筛选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尤其是在医学诊断方面,微全分析系统可有效的降低污染,减小试剂消耗,降低成本,实现自动化。目前,关于微全分析系统在医...
  • 利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进行胚胎种植前遗传学诊断的研究及初步临床应用

    利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进行胚胎种植前遗传学诊断的研究及初步临床应用

    罗琛[1]2002年在《利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进行胚胎种植前遗传学诊断的研究及初步临床应用》文中提出目的:1.建立安全、可行的胚胎活检方法;2.建立准确、可靠、稳定的可以应用于胚胎种植前遗传学诊断的FISH技术;3.利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对多元核发育而成的胚胎进行研究,分析多元核发育而成的胚胎染色体的异...
  • 牡蛎染色体的分子生物学分析

    牡蛎染色体的分子生物学分析

    王永平[1]2001年在《牡蛎染色体的分子生物学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应用显带技术和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insituhybridization,FISH)技术,鉴定了牡蛎的染色体;应用FISH方法定位了一系列的重复序列和大分子的P1克隆DNA;制备了染色体特异性探针。应用FISN...
  • 药物分子的光谱电化学几电化学研究

    药物分子的光谱电化学几电化学研究

    刘小强[1]2001年在《药物分子的光谱电化学几电化学研究》文中提出光谱电化学是6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交叉学科方法.它是把光谱技术和电化学技术结合起来,在一个电解池内同时进行测量的一种方法.通常,以电化学为激发信号,而体系对电激发信号的响应则以光谱技术进行监测,两者密切结合发挥了各自的优点,比如电化学...
  • 野桑蚕、蓖麻蚕的细胞遗传学分析及蚕的染色体FISH研究

    野桑蚕、蓖麻蚕的细胞遗传学分析及蚕的染色体FISH研究

    常平安[1]2001年在《野桑蚕、蓖麻蚕的细胞遗传学分析及蚕的染色体FISH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载体,染色体的结构和功能研究是细胞遗传学中最重要的内容。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和完善,分子生物学技术日益渗透到染色体的研究中,尤其是FISH技术成为了联系细胞遗传学与分子遗传学的桥梁,越...
  • 草莓属植物细胞学研究

    草莓属植物细胞学研究

    时翠平[1]2001年在《草莓属植物细胞学研究》文中指出本研究对草莓属植物种及品种(二倍体:新疆草莓、甘红草莓、黄毛草莓、五叶草莓;五倍体:黑龙江5号;八倍体:弗州草莓和凤梨草莓)进行了核型分析,结果表明,各个种或品种的核型公式分别为:甘红草莓为2n=2x=14=10m+2sm+2m*,属1B类型;...
  • 致病酵母核型的脉冲电泳分析及在分类鉴定和临床诊断中的应用

    致病酵母核型的脉冲电泳分析及在分类鉴定和临床诊断中的应用

    刘维达[1]1993年在《致病酵母核型的脉冲电泳分析及在分类鉴定和临床诊断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念珠菌属和新型隐球菌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条件致病真菌,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免疫低下患者不断增多,致病酵母引起的感染也随之迅速增加。以往对病原真菌的种间鉴别和种内分型主要建立在无性阶段表型特征基础上,难以达到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