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爱玲[1]2001年在《徐州城市历史地理浅论》文中认为徐州市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是淮海经济区的综合性工业城市。它的形成、发展及兴衰演变过程和其他城市并不相同,有着独特的发展演变轨迹。本文试图从历史的角度,探讨徐州城市在纵向发展过程中的特殊性规律。对徐州城市历史地理的研究,不仅能加深我们对徐州市...
邱铁辉[1]2007年在《福建海神信仰与祭祀仪式》文中提出自古以来,福建的民间信仰特别发达,海神信仰是福建民间信仰不可或缺的内容之一。本文主要从福建古代海神信仰的发展演变入手,分别剖析西汉之前、西汉至唐代、五代至宋代、元明清这四个历史时期福建古代海神信仰的发展演变;并对福建海神的祭祀仪式展开叙述,着...
许文继[1]2001年在《试析明清徽商家庭结构及其功能》文中研究表明本文运用明清地方志、家谱、文集、商业文书、分家书等资料,以明清徽州商人为对象,以家庭为层面,试述明清徽商家庭结构,婚姻情况,以及家庭在商业经营中的功能与作用。徽州同其它地方的情况相似,小家庭一直是主要家庭结构。但是由于经商的需要,孝...
程飞[1]2011年在《孙奇逢实学思想研究》文中指出孙奇逢针对明朝后期理学末流空谈心性的弊端,在对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分析和理解中,不拘门户之见,对各家学说进行调和和折中,进而返归孔孟,从自己的思想和立场出发,承接了宋明理学和明清实学两种社会思潮,找到一条实学实用的道路。孙奇逢的思想中既包含了理学家...
李斐斐[1]2007年在《明清徽州宗族对基层社会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明清时期,徽州宗族达到鼎盛阶段,并成为徽州基层社会的统治主体;强大的宗族势力渗透到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对当时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本文即从这一时期,徽州宗族对基层社会影响的角度入手,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进行概括。除导言、结语外...
张廷茂[1]1997年在《16—18世纪中期澳门海上贸易研究》文中指出澳门于16世纪中期成为葡人在华居留地以后,迅速崛起为远东地区重要的国际商贸大港:因此,它的兴衰变迁当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本文分三个阶段考察16世纪至18世纪中期澳门海上贸易的发展与演变,得出如下结论:1)澳门海上贸易的繁荣由16...
朱法武[1]2010年在《外力冲击下的中琉封贡关系研究》文中认为中琉传统封贡关系自明初建立以来,存续长达五百余年的时间。其间,明清王朝与琉球逐步建立、发展起密切的封贡关系。同时,双方的封贡关系也先后遭遇日本、西方势力等外力的冲击,从而呈现出独特的特点。本文采取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以明清时期中琉封贡关...
苏凤格[1]2000年在《康熙时期黄淮水灾及其救治措施》文中认为黄、淮河在清代初年经常泛滥成灾,康熙时期的治黄是当时全国最大的水利工程。论文对康熙时期治黄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学术意义和现实意义。第一部分:康熙时黄、淮河为患的原因有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其中自然因素是①康熙初年出现的特大暴雨天气所致。②黄河...
陈俊[1]2000年在《明清前期东南亚华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依据中外史籍记载,运用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分析方法,对明清前期生活在东南亚的华侨,以专题的形式,分别进行述评。早在汉代,我国史籍中就有移民东南亚地区的记载。经唐、宋时期的发展,东南亚地区的华侨已经有了相当的数量,分布也逐渐广泛。到了元代...
罗兰桂[1]2000年在《清朝前期天主教在中国的传播及清政府对天主教的政策》文中认为天主教自明末传入中国,并得以迅速发展。到了清初,由于顺治、康熙的容教政策更进一步发展,在康熙末年达到最高峰。但在康熙末年由于中国礼仪之争的爆发,康熙开始对之采取禁教措施,到雍正、乾隆、嘉庆朝禁教越来越严,中国天主教遭...
王克强[1]2000年在《明清苏州地区土地利用及其可持续性研究》文中认为土地的可持续利用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课题,是当今和未来土地开发利用的战略趋势。本文初步探讨了明清苏州地区土地利用及其可持续性,意在从历史的、区域的角度为这一课题提供借鉴和依据。本文首先分析了明清苏州地区土地利用的结构和布局。根据...
黄康健[1]2008年在《明清江南棉纺织业技术的理论化》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对明清江南棉纺织业技术理论化问题进行专门研究,重点讨论明清江南棉纺织业技术的文本化、标准化、学科化的演变过程,同时分析棉纺织业技术理论化对江南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以揭示江南早期工业化过程中棉纺织业技术现代转型的特点及意义。文...
李小菊,毛德富[1]2003年在《论明清章回小说的开头模式及成因》文中提出章回小说的开头模式大致可以分为三种:引首类、楔子类、缘起类。引首类与话本的入话、头回非常相似,以诗词、议论、小故事引入小说正文;楔子类以金圣叹《第五才子书水浒传》为代表,指在小说开头借助于神话、故事等叙述方式来阐释作品的主旨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