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助力扫“文化盲”—专访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教授简小鹰文化扫盲不能简单地办几个培训班,而是对这些农村青年进行再教育,让他回炉,或者让他去念个中专、大专。□《民生周刊...
巴中:从扫盲到文化振兴1984年9月,四川省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县城巴中,因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扫盲工作与成人教育成绩卓著,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野间扫盲奖”……□《民生周刊》记者...
爱学习的高家柳沟村自从上世纪50年代毛泽东主席批示了“莒南高家柳沟记工学习班”之后,“学习”在村里就成了一件十分光荣的事情。□《民生周刊》记者郭鹏5月底的一个下午,临沂市莒南县...
一个文盲的70年2007年,80岁的郑守林给在北京某中央直属单位工作的孙子郑晨写了一封长信,勉励他学无止境。郑晨发现,爷爷的信字迹工整且无一错别字。□《民生周刊》记者郑旭“墨”...
北京:全民终身学习进行时《民生周刊》记者罗燕成年人比孩子更需要学习,也更需要现代化。“成年人的价值观已经形成,很难改变,而且成年人价值观会影响孩子。”活到老,学到老。66岁的中...
宁夏:教育路上,一个都不能少《民生周刊》记者罗燕“一天不到校,电话家访;两天不到校,亲自家访;三天不到校,学校领导、班主任联合家访……”这是宁夏回族自治区同心县下马关中学控辍保...
“旧改”如何优居?□《民生周刊》记者郑智维“我国城市居民基本实现住有所居。下一步,中国房地产发展将朝着‘住有优居’目标进发。”作为重大的民生工程和发展工程,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正稳...
家校共育:路在何方□《民生周刊》记者罗燕“只有学校教育而没有家庭教育,或者只有家庭教育没有学校教育,都不能够成为好的教育。”在探讨家校共育时,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这句话被广泛引...
“邻里艺术”点亮文化胶州□《民生周刊》记者郭梁“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努力推出更多接地气、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精品,满足广大城乡居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增强人民群众公共...
我国全面放开养老市场“随着行动方案的出台,我国养老服务将更加市场化,这有利于养老行业服务水平的提高。”□《民生周刊》记者郭鹏近日,国家发改委等18部门联合发布《加大力度推动社会...
改革提升三大服务能力□《民生周刊》记者郭鹏“打造最佳营商环境,不是赚吆喝,而是要切切实实解决项目建设难题。”另一方面,随着“放管服”改革深入推进,塑造一支具有丰富业务实践经验、...
“放管服”创造立博速度□《民生周刊》记者郭鹏“不改善营商环境,不真诚地为企业提供帮助,老企业留不住,新企业进不来,归根到底对谁有损?”位于青岛平度市蓼兰镇葛家村的青岛立博汽车零...
资溪,“活”在森林里的县域□《民生周刊》记者李雪细雨绵绵的7月,“中国森林旅游美景推广计划”采访团来到江西省抚州市资溪县,驶过蜿蜒盘绕的公路,道路两旁的绿色美景引人入胜,全县8...
京津乐道绿色廊坊□《民生周刊》记者郭栓敏今年4月至9月,河北省廊坊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以“文化为民、旅游惠民”为主题,在全市范围内开展“2019廊坊文化旅游季”系列活动,并作为2...
全国人大代表、辽宁省律师协会副会长李宗胜别让民企再怕打官司□《民生周刊》记者郭鹏李宗胜建议,司法机关要提高办案效率,加大执行力度,让民营企业在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不再对司法诉讼...
全国人大代表、浙江贝达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丁列明:唯有创新才有未来□《民生周刊》记者畅婉洁“前两年我就提过通过减税降费等举措,支持国产创新药发展的建议。看到自己的建议被相关部...
全国人大代表、贵阳市市长陈晏:始终把民营企业当作自己人□《民生周刊》记者郑智维“贵阳市始终把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当作自己人,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民营经济发展,为民营经济发展...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刘世锦:民营经济好,中国经济才会好□《民生周刊》记者崔靖芳通过改革,让民营企业有一种获得感。让他们感觉到不仅是名义上,而且是实际上,在平稳发展公平竞争上...
全国人大代表、泰州市委书记韩立明:让金融更好为民企“撑腰”□《民生周刊》记者郑智维“泰州将不遗余力地为民营企业发展创造更加良好的环境,将以更加有力有效的政策举措推动全市民营经济...
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财政厅厅长徐宇宁:高质量发展离不开财政支撑保障□《民生周刊》记者郑智维“浙江是民营经济大省,小微企业有200多万家,能不能放水养鱼,减轻他们的负担,让他们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