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人类学的认识论刍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刍议论文,认识论论文,人类学论文,文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哲学中的认识论是指研究人类...
后物质时代政治认同的理解向度与心理生成机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物质论文,机制论文,政治论文,心理论文,时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石洛祥[1]2009年在《中国英语学习者惯用语块习得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语言是一个双重体系:以规则为基础的分析体系和以记忆为基础的套语体系。前者由单词和有限的语法规则构成,相对封闭;后者由具有交际功能的语块构成,相对开放。套语体系使语言准确、流利、地道,满足及时交际的需要。语言习得的语块处理模式符合心...
薛文礼[1]2004年在《论民俗文化与鲁迅小说创作》文中提出本文从民俗文化角度论述了鲁迅小说创作及其影响,共分叁篇。上篇,主要从民俗文化、故乡的民俗文化、“胡羊尾巴”的童年记忆和鲁迅小说创作的全新接受视角等四个方面,论述鲁迅之所以成为中国乡土文学第一人的原因及过程。在民俗文化中主要介绍了民俗、民俗文...
陈梁涛[1]2012年在《转型期中国的共同体精神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的社会转型以历史浓缩的形式进行,多种社会问题几乎同时出现,人们对实际物质利益的重视日益加强,对精神层面的追求退居其次,人们的思想观念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解放,原有的思想观念受到急遽冲击,社会主流的共同精神失落,出现价值观真空和价值观多...
麻书琴[1]2003年在《对《赫索格》主人公心理模式的分析》文中提出在当代美国文坛上,索尔·贝娄被认为是继福克纳和海明威之后最主要的小说家。他的作品深刻地展示了当代社会中个人与社会、自我与现实之间难与调和的矛盾,阐明了人的价值与尊严在异化的生存环境中所面临的重重困境,表明了现代人的生存状态...
韩辉[1]2002年在《藏族大学生文化认同结构及与自我价值感的关系研究》文中指出世界各少数民族、亚文化群体,在文化交往与融合中的文化认同问题和不同文化背景下“自我”的课题,愈来愈受到学术界的关注。本研究以西北民族学院、青海民族学院、青海师范大学来自甘肃、青海、四川、西藏的藏族大学生为被试或研究参与者...
安美华[1]2008年在《英汉数字习语对比》文中研究表明数字习语,是指由基数词,序数词及其它具有数字意义的词构成的习语。本文对英汉数字习语的分类、数字文化、短语结构、相应内涵意义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对比。英语中的数字习语包括数字惯用语,数字谚语,数字俚语等;汉语中的数字习语包括数字成语,数字俗语,数字惯...
祁乐瑛[1]2002年在《汉藏族大学生心理品质的跨文化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跨文化心理学正在成为普通心理学、特别是发展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在中国跨文化心理学的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因为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而不同民族大多有自己的语言、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不同的文化背景,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成长的群体...
吴凤玲[1]2001年在《辽东满族的仪式与象征研究》文中提出象征是世界各民族中普遍存在的文化现象,它随着文化的产生而产生,并随着文化的发展而变迁。象征具有明显的族群性,各族群的象征表现形式均有所不同。文化象征是人类学、民族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满族文化与所有民族文化一样,象征形式和象征行为十分普遍,它们...
户晓辉[1]2000年在《中国人审美心理的发生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第一章导论:本文研究的缘起、方法和术语#1(1B5,A5,5FC,DD)@2&1=>1(11F,187,4A5,1B7)一、史前材料的精神属性#2(32A,66A,51B,69A)=>1(1BD,1C7,3AD,1F杨志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