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缺血论文

  • 含朱砂中成药中微量元素的研究与测定

    含朱砂中成药中微量元素的研究与测定

    毛雪华[1]2004年在《含朱砂中成药中微量元素的研究与测定》文中研究说明微量元素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近年来中药中微量元素的研究受到人们广泛的关注。有毒重金属元素的形态分析是中药中微量元素研究的重点、难点问题,可以为药效的研究、药物中有毒重金属元素的含量测定和限量标准提供实验依据。基于此,本文对含朱...
  • 解毒救脑注射剂的制剂工艺研究

    解毒救脑注射剂的制剂工艺研究

    郝博[1]2004年在《解毒救脑注射剂的制剂工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风又称卒中,是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独立的疾病相当于西医的急性脑血管病主要包括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两大类型在临床上一般按中风病发展进程的不同分为急性期恢复期和后遗症期中风病严重影响人类...
  • 头穴丛刺法对急性缺血性脑梗死大鼠神经可塑性影响的研究

    头穴丛刺法对急性缺血性脑梗死大鼠神经可塑性影响的研究

    白晶,李宝栋,唐强,刑殿文[1]2005年在《头穴丛刺法对急性缺血性脑梗死大鼠神经可塑性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观察脑缺血大鼠皮质神经元突触结构的变化并试图探讨大鼠急性脑梗死后神经可塑性的物质基础及其发生机制。方法采用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制作脑缺血模型,运用神经功能评分及电子显微镜摄像技...
  • 电针对急性脑梗死大鼠神经可塑性影响的实验研究

    电针对急性脑梗死大鼠神经可塑性影响的实验研究

    刘波[1]2004年在《电针对急性脑梗死大鼠神经可塑性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电针对大鼠急性脑梗死后神经可塑性影响的物质基础及其发生机制。方法:采用线栓法闭塞大鼠大脑中动脉,制备局灶性脑缺血模型,用光镜、电镜、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电针“前叁里”、“后叁里”穴对大鼠梗死区域缺血损伤组织、...
  • 清开灵有效组分对脑缺血损伤神经元的保护机制研究

    清开灵有效组分对脑缺血损伤神经元的保护机制研究

    谢利军[1]2004年在《清开灵有效组分对脑缺血损伤神经元的保护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由血栓急性阻断脑血流供应而引起的缺血性脑中风已成为当今第叁大致死原因及首位致残原因。溶栓恢复脑血供及神经保护是治疗缺血性脑中风的两种主要策略。溶栓治疗是目前临床的主要方法,但往往受到治疗时间窗的限制(一般认为3小时以内...
  • 中药红花通络对大鼠急性脑缺血的改善作用及其机制

    中药红花通络对大鼠急性脑缺血的改善作用及其机制

    马欣宇[1]2004年在《中药红花通络对大鼠急性脑缺血的改善作用及其机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及目的脑血管疾病(又称脑卒中、中风)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是神经科临床的常见病、多发病,其发病率、患病率、死亡率和致残率都很高。与癌症、心血管病同为当今人类死亡率最高的叁大疾病。研究发现,脑梗死所...
  • 当归对慢性脑缺血大鼠认知功能损害的神经保护作用研究

    当归对慢性脑缺血大鼠认知功能损害的神经保护作用研究

    辛佳蔚[1]2014年在《当归对血管性认知损害的保护作用及其与成体神经发生的关系》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成体神经发生,尤其是海马齿状回的神经发生与学习记忆功能密切相关,而当归(RadixAngelicaSinensis,RAS)作为一种常用的具有血管神经保护作用的中药,其认知保护作用的机制可能与其对成体...
  • 小鼠早期胚胎发育过程中iNOS和nNOSmRNA的表达

    小鼠早期胚胎发育过程中iNOS和nNOSmRNA的表达

    喻林华[1]2004年在《小鼠早期胚胎发育过程中iNOS和nNOSmRNA的表达》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一氧化氮(nitricoxide,NO)是一种具有自由基性质的生物活性分子,能溶于水并具有脂溶性,化学性质非常活跃,作为一种小分子气体信号分子,NO在机体防御、神经信号传导、血管扩张等生理过程中发挥...
  • 知母有效成分对脑缺血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知母有效成分对脑缺血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邓云[1]2004年在《知母有效成分对脑缺血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脑血管病,尤其是缺血性脑血管病越来越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它不仅严重损害了患者的健康和生命质量,也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因此,明确脑缺血损伤的病理生理机制,研制和开发出新型、有效、副作...
  • 局灶性脑缺血和人参皂苷Rg2的干预作用

    局灶性脑缺血和人参皂苷Rg2的干预作用

    张荔[1]2006年在《拟VD大鼠学习记忆与NMDA、AMPA受体亚单位、离子通道关系探讨及人参皂苷Rg_2的干预》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在慢性脑低灌注拟血管性痴呆(VD)大鼠模型上,探讨相关兴奋性氨基酸受体-谷氨酸受体的离子型受体NMDA受体亚型NR1、NR2A、NR2B和AMPA受体亚型GluR2的基...
  •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皮层微血管超微结构及内皮细胞功能变化的实验研究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皮层微血管超微结构及内皮细胞功能变化的实验研究

    马铁柱[1]2003年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皮层微血管超微结构及内皮细胞功能变化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脑缺血后的再灌注往往引起比缺血本身更为严重的损害。这是因为溶栓治疗血液循环再通后,引起微血管内皮细胞肿胀、坏死,同时内皮细胞功能失调,导致微血管结构、功能紊乱,破坏了血管结构的完整性,加重了脑血流供...
  • 一氧化氮在脑缺血耐受诱导中的作用

    一氧化氮在脑缺血耐受诱导中的作用

    刘惠卿[1]2003年在《一氧化氮在脑缺血耐受诱导中的作用》文中提出脑缺血预处理(cerebralischemicpreconditioning,CIP)诱导的脑缺血耐受(brainischemictolerance,BIT)的产生涉及神经介质、受体及基因的表达等一系列过程。在BIT的诱导过程中,细...
  • 双苯氟嗪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保护作用和机制研究

    双苯氟嗪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保护作用和机制研究

    杨宾侠[1]2003年在《双苯氟嗪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保护作用和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双苯氟嗪(dipfluzine,Dip)是我校药学院首创设计合成的一个新型的桂利嗪类衍生物,已采用生理、生化及形态学多项技术,在大鼠全脑缺血模型从不同角度证明Dip对缺血性脑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且此种保护作用与其选...
  • “补肾化痰益气活血”法预防脑缺血神经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

    “补肾化痰益气活血”法预防脑缺血神经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

    段新芬[1]2003年在《补肾化痰,益气活血法对脑缺血酶学、神经生长因子表达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补肾化痰,益气活血法预防缺血性中风的立法依据,并科学论证其对脑缺血损伤的预防性神经保护作用和作用机理。方法:采用线栓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脑缺血损伤模型,运用形态学、生物化学、免疫组织化学...
  • 树鼩皮层局部脑缺血时海马细胞微环境及氨基酸含量动态变化的研究

    树鼩皮层局部脑缺血时海马细胞微环境及氨基酸含量动态变化的研究

    赵刚[1]2003年在《树鼩皮层局部脑缺血时海马细胞微环境及氨基酸含量动态变化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揭示光化学诱导树鼩血栓性脑缺血后不同时间内,缺血侧及对侧海马神经细胞微环境改变及细胞外液兴奋性与抑制性氨基酸含量的动态变化,同时观察缺血24小时后海马神经元形态学改变,并探讨其相互关系及可能的机制。方...
  • 早期缺血性脑水肿的AQP4表达规律与磁共振成像机制的相关性研究

    早期缺血性脑水肿的AQP4表达规律与磁共振成像机制的相关性研究

    鲁宏[1]2003年在《早期缺血性脑水肿的AQP4表达规律与磁共振成像机制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水通道蛋白-4(AQP4)在早期缺血性脑水肿过程中的表达规律。方法将4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组,即对照组4只、假手术组12只和手术组(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24只。将后2组再进一...
  • 高氧液对兔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

    高氧液对兔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

    巩固[1]2003年在《高氧液对兔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索高氧液对兔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为高氧液防治缺血性神经损伤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雄性新西兰大白兔24只,随机分成对照1组(C_1组,n=6)、对照2组(C_2,n=6)及高氧液1组(H_...
  • 肢体电刺激对脑梗死后大鼠脑不同部位功能重建及大鼠早期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

    肢体电刺激对脑梗死后大鼠脑不同部位功能重建及大鼠早期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

    杨溪瑶[1]2003年在《肢体电刺激对脑梗死后大鼠脑不同部位功能重建及大鼠早期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文中认为功能重组可能是中风后功能恢复的基本原因,它包括系统内重组和系统间重组。目前早期康复及未受累半球的激活受到重视。本实验对脑梗死大白鼠前肢腕部进行左侧、右侧、及双侧电刺激过程中两侧半球不同部位的血流...
  • 不同种类脑梗死的血液流变学特性及药物作用的研究

    不同种类脑梗死的血液流变学特性及药物作用的研究

    朱颖[1]2003年在《不同种类脑梗死的血液流变学特性及药物作用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从血液流变学变化的特点来探讨不同种类脑梗死的发病机制异同,评价东菱克栓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作用机制、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对124例脑梗死患者行血液流变学检查,根据头颅CT或MRI将脑梗死分为动脉主干或皮层支梗塞组...
  • 大鼠脑缺血性预适应保护机制及保护药物的筛选研究

    大鼠脑缺血性预适应保护机制及保护药物的筛选研究

    张海霞[1]2003年在《大鼠脑缺血性预适应保护机制及保护药物的筛选研究》文中提出缺血预适应(Ischemicpreconditioning)是指对脑预先进行程度较轻的缺血处理,可以降低随后的致死性缺血的损伤作用,发挥脑保护作用。由于缺血预适应在临床应用受到限制。因此药理性预适应的概念应运而生。药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