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缺血论文

  • 小肠缺血预适应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的保护作用

    小肠缺血预适应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的保护作用

    宋涛[1]2002年在《小肠缺血预适应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的保护作用》文中研究表明缺血预适应(ischemicpreconditioning,IP)是指组织、器官在经受短暂的缺血后能耐受随后较长时间的缺血损伤。IP现象最初见于心脏,随后发现在脑、骨骼肌、肝脏、肾脏、小肠等器官也存在类似现象,而且最近的...
  • 脑缺血再灌注早期氧化应激与神经元DNA损伤的变化

    脑缺血再灌注早期氧化应激与神经元DNA损伤的变化

    高长越[1]2002年在《脑缺血再灌注早期氧化应激与神经元DNA损伤的变化》文中指出背景与目的:脑缺血再灌注后由于氧供的增加,损伤区会迅速产生大量的氧自由基及其毒性产物,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机制引起神经元DNA损伤。氧化应激引起的DNA损伤主要为碱基损伤以及单、双链的断裂。其中核酸分子的断链可使核酸分子...
  • 一种基于血管内皮损伤的局灶性脑梗死血瘀证大鼠模型的建立

    一种基于血管内皮损伤的局灶性脑梗死血瘀证大鼠模型的建立

    陈懿[1]2002年在《一种基于血管内皮损伤的局灶性脑梗死血瘀证大鼠模型的建立》文中提出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损伤脑血管内皮细胞来建立一种新型的大鼠局灶性脑梗死血瘀证模型。方法:选择健康SD大鼠58只,随机分为模型组(modelgroup)大鼠28只、假手术组(simulationgroup)大鼠21...
  • IGF-I对缺氧缺血的新生大鼠脑细胞凋亡的影响

    IGF-I对缺氧缺血的新生大鼠脑细胞凋亡的影响

    金贞爱[1]2001年在《IGF-I对缺氧缺血的新生大鼠脑细胞凋亡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外源性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IGF-I)对缺氧缺血的新生大鼠脑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外源性IGF-I能否通过血脑屏障。方法:选用7日龄Wistar大鼠,制备HIE模型后腹腔内注射不同剂量IGF-I,在缺氧缺血后48...
  • 脑梗死危险因素与微观辩证及益气活血法疗效机理研究

    脑梗死危险因素与微观辩证及益气活血法疗效机理研究

    贺运河[1]2001年在《脑梗死危险因素与微观辩证及益气活血法疗效机理研究》文中指出脑梗死是最常见的一类脑血管疾病,本文从中医文献、临床病证调查、临床疗效研究及动物实验四个方面对其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1.通过对脑梗死的病因病机及证治规律的文献复习表明:脑梗死属中医缺血性中风范畴。中医认识中风病的病...
  • 针刺对脑缺血后神经元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

    针刺对脑缺血后神经元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

    张莉[1]2004年在《针刺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线粒体损伤相关因素影响的研究》文中提出脑对缺血极为敏感,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机体主动或被动地作出广泛的反应,构成了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复杂的病理机制。由于脑缺血后存在着缺血时相改变,为在治疗时间窗内研究针对性干预,改善大脑功能提供了理论依据。由于缺血半暗区...
  • 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后远隔区域损伤及药物干预的研究

    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后远隔区域损伤及药物干预的研究

    楚冰[1]2001年在《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后远隔区域损伤及药物干预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1.目的观察大鼠一侧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后急性期两侧额叶、丘脑、小脑、下丘脑rCBF的动态变化及额叶、丘脑、小脑细胞形态学变化;评估川芎嗪对上述变化的干预作用,为临床脑局灶损伤后远隔效应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2....
  • 补阳还五汤及其有效部位组方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部分机理研究

    补阳还五汤及其有效部位组方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部分机理研究

    王敏[1]2001年在《补阳还五汤及其有效部位组方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部分机理研究》文中提出本实验采用沙土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比较研究了补阳还五汤原方和有效部位组方对脑缺血再灌注后海马CA_1区病理形态结构及神经元凋亡、热休克蛋白70(HSP70)表达和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活化的影响。结果显示:1...
  • 复聪灵片防治血管性痴呆的实验研究

    复聪灵片防治血管性痴呆的实验研究

    毛峥嵘[1]2001年在《复聪灵片防治血管性痴呆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目前研究血管性痴呆的学者主要以急性脑缺血或缺血再灌注模型的较多,而对以慢性脑缺血为模型的实验治疗研究较少,从中医防治角度的研究,则更少。本课题拟通过2VO法造成的慢性脑缺血建立血管性痴呆模型,应用Morris水迷宫行为学测...
  • 丹酚酸B保护线粒体和抗神经细胞凋亡作用及其作用机制研究

    丹酚酸B保护线粒体和抗神经细胞凋亡作用及其作用机制研究

    陈永红[1]2001年在《丹酚酸B保护线粒体和抗神经细胞凋亡作用及其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前研究表明,线粒体损伤及细胞凋亡在多种神经系统疾病,如急慢性缺血性脑损伤,Alzheimer’s病(AD)、Parkinson’s病(PD)、Hungtington’s(HD)病的发病机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
  • 维生素A缺乏对大鼠脑发育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

    维生素A缺乏对大鼠脑发育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

    陈丽娜[1]2001年在《维生素A缺乏对大鼠脑发育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维生素A缺乏(VAD)对胚胎期脑发育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雌性Wistar大鼠9只,随机分为叁组:重度维生素A缺乏组(SVAD)、边缘型维生素A缺乏组(MVAD)、正常对照组(Control...
  • 丹参对缺氧性脑损伤的神经元保护作用

    丹参对缺氧性脑损伤的神经元保护作用

    商洪才[1]2005年在《丹酚酸A神经保护效应评价及机制》文中提出脑血管疾病损伤的脑保护与促进康复,降低致残率,恢复受损的机体功能仍是神经科学的前沿问题。目前临床上已知作用途径的治疗药物未能使脑病致残率获得有效降低。而“九五”、“十五”数项国家攻关课题研究显示了中药方剂及方中有效组分对脑损伤保护具有...
  • ONO-1078的一般精神神经药理特点

    ONO-1078的一般精神神经药理特点

    胡全[1]2001年在《ONO-1078的一般精神神经药理特点》文中提出前言:ONO-1078(pranlukast)是日本小野制药有限公司研制的半胱氨酰白叁烯受体拮抗剂,已在临床用于哮喘治疗。花生四烯酸的脂氧酶产物白叁烯类(LTs)参与机体许多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LTC_4、LTD_4和LTE_4...
  • 细胞周期因子在脑缺血后神经细胞凋亡中的作用

    细胞周期因子在脑缺血后神经细胞凋亡中的作用

    张莉[1]2004年在《针刺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线粒体损伤相关因素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脑对缺血极为敏感,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机体主动或被动地作出广泛的反应,构成了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复杂的病理机制。由于脑缺血后存在着缺血时相改变,为在治疗时间窗内研究针对性干预,改善大脑功能提供了理论依据。由于缺血半...
  •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治疗效果分析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治疗效果分析

    闫晓丽[1]2017年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共同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观察》文中指出目的研究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采取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临床治疗价值。方法数字随机划分我院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80例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和观察组患者全部进行常规治疗,各自行氯吡格雷口服治疗、阿司匹林+氯...
  • 川芎对脑和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

    川芎对脑和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

    王强[1]2001年在《川芎对脑和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文中指出在我国随着人类老龄化进程加快,脑血管意外已成为我国叁大死亡原因之一。其中缺血性脑卒中约占70~80%。中枢神经系统缺血/再灌注损伤常可致不同程度神经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甚至危及生命,是目前医学研究热点之一。随着...
  • 线粒体ATP敏感性钾通道及其开放剂抗心肌缺血作用的研究

    线粒体ATP敏感性钾通道及其开放剂抗心肌缺血作用的研究

    刘蔚[1]2001年在《线粒体ATP敏感性钾通道及其开放剂抗心肌缺血作用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缺血性心脏病(冠心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其发病机理和防治措施的研究一直是医学领域的热点。在欧美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占第一位,其中一半以上为缺血性心脏病。我国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虽不如欧美国家那么高,但...
  • 白三烯合成抑制剂及受体拮抗剂的药理研究

    白三烯合成抑制剂及受体拮抗剂的药理研究

    侯艳宁[1]1994年在《白三烯合成抑制剂及受体拮抗剂的药理研究》文中认为白三烯(Leukotriens,LTs)是花生四烯酸经5-脂氧酶代谢而生成的一组具有广泛生物学活性的脂类介质。大量的研究资料表明,LTs在多种疾病的病理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研制有效的LTs合成抑制剂及受体拮抗剂用于防治与L...
  • 急性颅脑损伤后脑微循环、脑组织代谢变化及抗栓治疗研究

    急性颅脑损伤后脑微循环、脑组织代谢变化及抗栓治疗研究

    刘卫平[1]1995年在《急性颅脑损伤后脑微循环、脑组织代谢变化及抗栓治疗研究》文中认为急性颅脑损伤后早期脑微循环障碍、脑缺血是引起脑继发性损害的基础。本课题研究着重于观察急性颅脑损伤后早期脑微血管的改变、脑微血栓形成及伤区脑组织代谢的变化,并试用蝮蛇抗栓酶治疗探讨其对脑微循环及脑损伤作用。本研究分...
  • 丁基苯酞的抗脑缺血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丁基苯酞的抗脑缺血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阎超华[1]1997年在《丁基苯酞的抗脑缺血作用及其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缺血性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的特点,对人类危害极大。近三十年来神经科学家们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对缺血性脑损伤进行研究,企图阐明这一疾病的病理生理及生化机制,并试图找到一种行之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