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归宿何在——“五四”文学中“漂泊”的现代精神

    归宿何在——“五四”文学中“漂泊”的现代精神

    缑英杰[1]2004年在《归宿何在》文中指出对人的生存命运的探讨是文学中不会衰亡的话题,同样,对人的境遇的关注也是揭示文学现代性内涵的关键所在。在这一写作前提下,文章将漂泊与现代性结合起来,突出漂泊所蕴含的现代意义,即将漂泊与人的生存状态联系起来,认定漂泊不仅仅是特定社会背景下的现实产物,它还是一种...
  • 走向“文明”——休谟启蒙思想研究

    走向“文明”——休谟启蒙思想研究

    周保巍[1]2004年在《走向“文明”》文中研究说明在欧洲,十八世纪既是一个转型的世纪,又是一个启蒙的世纪,而作为启蒙知识分子的休谟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开始了他的“文明”探索。对于休谟,长期以来,学界中存在着诸多不同的“休谟图景”——作为哲学家的休谟,作为历史学家的休谟,作为政治经济学家的休谟,作...
  • 论福泽谕吉的启蒙思想

    论福泽谕吉的启蒙思想

    汪轩宇[1]2016年在《福泽谕吉“脱亚入欧”思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19世纪中叶,与大多亚洲国家一样,近代日本在西方列强的武力威逼下被强制纳入到西方为中心的世界体系中。自此,亚洲国家都面临着“攘夷”与开国的艰难抉择、固守传统文化与接受西方文明的彷徨困境,这应该是亚洲国家进入近代化前的普遍背景。但不...
  • 臻于“悲剧”的生命与思想境界——王国维、鲁迅思想、诗学的并置研究

    臻于“悲剧”的生命与思想境界——王国维、鲁迅思想、诗学的并置研究

    黄惊涛[1]2003年在《臻于“悲剧”的生命与思想境界》文中认为近现代情境下的王国维与鲁迅,以其生命历程所显示的强大张力,塑造了其时知识者的典范形象,作为两种取径各异却归宿相似的生命典范,他们各自影响、规定了后世知识者的人格追求和立身方式;二人又因其思想的立意高远与规模宏大,构筑了中国其时思想、诗学...
  • 鲁迅与尼采的个人主义

    鲁迅与尼采的个人主义

    王颖[1]2003年在《鲁迅与尼采的个人主义》文中研究说明长期以来,鲁迅与尼采的比较研究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式,即认为鲁迅后期抛弃了个性主义,接受马克思主义而与尼采学说彻底决裂。对于尼采的个人主义思想也很少给予全面而公正的评价。尼采个人主义的思想渊源是浪漫主义的“个性”概念,这个概念是关于个人的独特性,...
  • 论孔多塞的启蒙思想

    论孔多塞的启蒙思想

    欧阳萍[1]2003年在《论孔多塞的启蒙思想》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孔多塞是十八世纪法国启蒙运动后期的一位重要代表人物,被认为是体现了百科全书派精神的最后一个人。孔多塞不仅是一位思想家和学者,而且还是一位革命者,他是积极投入了法国大革命的政治实践的少数几位启蒙思想家之一。这种思想家和革命者的双重身份,...
  • “原始—神话思维”初探

    “原始—神话思维”初探

    于丹丹[1]2003年在《“原始—神话思维”初探》文中指出人类迈进二十一世纪之后,面对理性和秩序难以言说的现实,西方知识分子开始向原始思维复归。而在漫长的时间长河之中,对于史前文明的研究可谓浩瀚如星海。由于考古学上不断有令人惊喜的新发现,随着大量史前文物的出土,研究者的研究视点不断的更新。因此,对于...
  • 康有为与福泽谕吉的启蒙思想比较

    康有为与福泽谕吉的启蒙思想比较

    梁景松[1]2003年在《康有为与福泽谕吉的启蒙思想比较》文中研究指明在我国,思想文化的比较研究,一直比较侧重于东与西,这是很自然的,也是很必要的。但我们不应该局限于此,也要关切同一文化圈或同一领域中不同国家和不同民族的思想文化比较。中国和日本是一个比较好的比较对象。中国和日本的思想文化可比较的领域...
  • 大众传媒时代下中国文学批评现状探究

    大众传媒时代下中国文学批评现状探究

    蒋小英[1]2008年在《媒体化时代的文学批评》文中指出现代社会是一个为传播媒体所覆盖的社会,也是一个为传播媒体所呈现的社会,从这个意义上说,它是事实上的媒体化时代。媒体化时代是对我们所生活其中的这个社会的文化生产、传播、接受与消费模式的一种命名,也就是说,我们现在的文化运作方式与文化生活形态主要是...
  •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革命文学”综论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革命文学”综论

    宋喆[1]2014年在《文学的启蒙与艺术的批判》文中研究说明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特别是现代小说的奠基者。《呐喊》《彷徨》的批评与研究体现了五四新文学启蒙批判与艺术审美的最高追求。一百年来,鲁迅研究已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最充分的领域,而《呐喊》《彷徨》又是鲁迅研究中开始最早、研究历史最长、成果最多、积...
  • 论儒家思想在现代民主制度中的再生

    论儒家思想在现代民主制度中的再生

    寇玉芳[1]2002年在《论儒家思想在现代民主制度中的再生》文中研究表明西方社会出现了民主的危机。西方学者提出了多种民主理论,但未能揭示出民主危机的真正根源。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从异化的角度揭示了现代民主危机的内在根源,深入剖析了现代西方社会的全面异化状态,指出片面强调人的自然性的物化的民主制度本身和...
  • 法国启蒙民权思想与陈独秀民主观的演变

    法国启蒙民权思想与陈独秀民主观的演变

    尹斌[1]2002年在《法国启蒙民权思想与陈独秀民主观的演变》文中指出法国启蒙民权思想产生于18世纪中叶的法国,是当时法国新兴资产阶级要求在思想领域上的反映。它的出现不仅直接促成了法国大革命的发生,而且也影响到世界的其它地区,其中也包括遥远的中国。在近代中国发生的民族民主主义革命中,无一不折射出法国...
  • 当代文学中的底层形象研究

    当代文学中的底层形象研究

    刘旭[1]2007年在《当代文学中底层形象研究》文中认为针对当前底层研究过于宏观化和理论化,微观作品分析非常缺乏的状况,本课题拟在现代性批判的基础上对作家作品进行细读分析,从其叙述中发现作家本人的主观意向对底层形象的左右,并综合对作品的文学批评,把文学生产看成作家、评论家及国家意识形态共同运作的生产...
  • 阿多诺的“否定的辩证法”研究

    阿多诺的“否定的辩证法”研究

    孙安生[1]2016年在《阿多诺“否定的辩证法”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众多的辩证法理论中,当代新马克思主义者、法兰克福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阿多诺在20世纪60年代创建的“否定的辩证法”理论别具一格,甚至异类。阿多诺对“非同一性”情有独钟,他以“彻底的否定”强烈批判了传统第一哲学的“同一性”思维及其思...
  • 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艺思潮史论

    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艺思潮史论

    汤奇云[1]2001年在《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艺思潮史论》文中研究指明博士学位论文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艺思潮史论华东师范大学汤奇云2001年绪论#1(493,B3,4DE,DD)霍俊明[2]2006年在《当代新诗史写作问题研究》文中提出本论文试图以既有的中国当代新诗史(本文所涉及到的“当代”新诗史是指主...
  • 政治小说:梁启超对日本近代文学的选择

    政治小说:梁启超对日本近代文学的选择

    郑焕钊[1]2012年在《“诗教”传统的历史中介:梁启超与中国现代文学启蒙话语的发生》文中研究说明本文着重研究梁启超“新民”文学启蒙的理论和实践与中国现代文学启蒙话语之间的发生学关系。论者从梁启超政治启蒙的整体文化视野出发,探讨其以文学作为启蒙方式的话语逻辑、话语形态、话语内涵和话语价值导向如何影响...
  • 论“五四”以来农村题材小说中觉醒的女性形象

    论“五四”以来农村题材小说中觉醒的女性形象

    李琨[1]2001年在《论“五四”以来农村题材小说中觉醒的女性形象》文中研究表明妇女问题是社会问题的一部分,对待女性的态度标志着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中国是个农业大国,中国人口中的多数是农村妇女,她们受封建思想意识毒害最深,因此,她们的生活状态最易暴露社会的本质矛盾,最能引起人们的关切和同情。所以,任...
  • 轮回:意识无意识——论《中国新文学的源流》及周作人

    轮回:意识无意识——论《中国新文学的源流》及周作人

    曾锋[1]2001年在《轮回:意识无意识》文中研究表明《中国新文学的源流》矛盾重重。为反抗人文领域内左、右翼的霸权话语,周作人坚持人文科学没有绝对的是非;为了利用科学的权威,他又宣称自己的历史叙述是科学的,没有虚构。为了对抗左、右翼装饰着国家、民族、道德徽号的文学功利论,他主张文学无用;从他自己的个...
  • 孟德斯鸠、伏尔泰与中国

    孟德斯鸠、伏尔泰与中国

    黄可波[1]2007年在《论伏尔泰与孟德斯鸠中国观的主要分歧》文中认为伏尔泰与孟德斯鸠中国观的主要分歧在于:中国是开明君主制国家还是专制国家;中国的伦理道德是理想社会的基础还是专制暴政的纠偏器;中国人的品行是诚实有礼的还是狡诈的。伏尔泰和孟德斯鸠对中国问题的不同看法,是由他们各自的政治观点和学术立场...
  • 留日运动与社会主义思潮在中国的传播

    留日运动与社会主义思潮在中国的传播

    郑红娥[1]2001年在《留日运动与社会主义思潮在中国的传播》文中提出日本作为最早融入资本主义体系的亚洲国家,在西学东渐中充当了东亚各国接受西方先进文明的急先锋。国势日衰的清政府为了苟延残喘于1896年首派学子东渡扶桑,开中国留日运动之先河。由于日本社会主义思潮与中国传统社会的大同理念暗合,使留日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