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少梅[1]2003年在《河北省农村经济区域差异与协调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市场经济运作的大环境下,大量的优质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要素由不发达地区流向发达地区,造成贫富差距加大,两极分化现象严重,阻碍了区域经济整体竞争力的提高。针对河北省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本文借鉴国内外区域经济差异的有关研究成...
石蕾[1]2003年在《东北地区外贸竞争力现状与提升途径问题论析》文中认为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各国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如何提高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外贸竞争力,以合理参与国际分工,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发挥“经济增长引擎机”的作用,不仅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中国...
刘艳[1]2003年在《东部产业集群对西部开发的若干影响研究》文中认为美国哈佛大学的波特教授(Porter,1998)认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竞争优势来源于优势产业,而优势产业的竞争优势来源于产业集群。我国的产业集群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出现的,目前在沿海地区比较集中。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明显,它能够给群内的...
唐德祥[1]2008年在《科技创新与区域经济的非均衡增长》文中研究指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一直保持着快速增长态势,被世界誉为“中国奇迹”。然而,由于经济转型以及区域非均衡发展战略等原因,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呈现出明显的“东强西弱”总格局,特别是90年代以来这种格局保持着日益扩大的演变趋势。...
张海英[1]2014年在《高等教育合作与经济发展互动关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旨在综合应用系统学、经济学、管理学、计量经济学、空间计量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理论分析高等教育合作与经济发展之间的作用机制,实证研究两者之间的静态与动态关系,主要研究工作与结论如下:1.定性分析高等教育合作与经济发展的互动作...
淡远鹏[1]2003年在《江苏工业化的区域差异分析与协调推进研究》文中认为本文对工业化的内涵、特征及一般规律进行了理论回顾与总结,着重从叁次产业结构、工业内部结构、工业化发展阶段等层面对江苏叁大区域工业发展差异进行了详细分析,进而对工业化区域差异产生的原因从资本和劳动力投入以及区位条件、历史基础、对...
江激宇[1]2005年在《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文中研究指明中国区域经济增长差异以及由此造成的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差距问题一直是理论界经久不衰的热点问题,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可谓汗牛充栋。然而,以往关于区域经济增长的研究多数是从传统的新古典经济学的要素报酬递减规律、完全竞争的假设出发,认为区域经济增长源...
郑磊[1]2011年在《中国对东盟直接投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改革开放叁十多年来,中国经济持续保持高速增长,综合国力有了极大增强。在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开放经济战略指导下,中国经济的活力和竞争力已得到大幅度提高。放眼全球,在众多的可供中国直接投资的区位之中,东盟是不容被忽略的。中国是世界...
李岳峰[1]2003年在《江苏农村劳动力转移上海浦东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劳动力就业是关系到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同时,劳动力过剩和隐形失业又主要集中在农村和农业中,解决这一问题的难点也在农村。而农业劳动力的转移问题,实际上就是农业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问题,解决好农业富余劳动力...
刘伟丽[1]2002年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发展经济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试图从全球化的新视角来分析发展经济学的发展。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也影响着发展经济学的发展进程与走向;同时发展经济学对发展中国家的指导意义,加速发展中国家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进...
来志斌[1]2007年在《中国区域高等教育非均衡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提出区域高等教育发展不平衡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历史上是始终存在的。改革开放以来,无论是高等教育的办学规模还是办学质量,区域差异总体上均呈扩大趋势。近几年来,办学质量的差异扩大趋势更为明显。高等教育发展不平衡既表现在东、中、西叁大地...
侯广辉[1]2002年在《粤港“前店后厂”经济合作模式的交易费用分析》文中提出“前店后厂”模式是粤港经济合作中占主导地位的合作模式。以前有关的文献大多根据生产成本的比较优势理论进行研究,而忽视了合作中的交易费用分析。本文试从交易费用的角度,把“前店后厂”模式作为一种经济组织形式来分析,着重于揭示交易...
王薇[1]2002年在《西部开发中的外商直接投资:功能与政策》文中研究说明当前,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缩小西部与东部沿海地区的差距是实现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需要。东西部地区差距不断扩大,是各种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对外开放和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差异是造成区域济发展差距...
万道琴[1]2002年在《中国的国民素质与国际竞争力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国际竞争力是80年代初出现的新概念。早在1980年,世界经济论坛(WEF)就开始讨论国际竞争力问题,最初是把国际竞争力等同于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从1989年起,WEF与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开发学院(IMD)开始携手合作共同进行国...
李静[1]2014年在《人力资本动态匹配与中国外向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文中研究表明转变外向型经济发展方式的实质,并不是要放弃外向型经济而通过单方面扩大内需来促进增长,而是要对我国现有的外向型经济结构进行调整,使之形成“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我们所处的时代,经济全球化步伐正在加速推进。经济全球化表现...
祝美群[1]2002年在《乡镇企业发展规模经济与培育竞争优势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乡镇企业保持了持续快速的发展,在发展农村经济、壮大工业经济、扩大出口创汇、增强综合国力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外部约束条件的增强,尤其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市场供求格局...
赵立平[1]2007年在《对外贸易对河北省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推动一个国家经济增长的因素很多,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加大。回顾近代以来实现经济腾飞的国家,国际贸易几乎都起到了“加速器”的重要推动作用,世界经济发展印证了这一结论。从我国的经济...
李晓欣[1]2015年在《京津冀区域产业一体化发展的统计研究》文中认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当前和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我国的重大国家战略。从经济学角度来看,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在经济理论指导下,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创新性改革与实践。它突破了原有的、建立在比较优势理论基础上的常规区域发展模式,以更着眼于未来可持续发...
翟亚萍[1]2002年在《试论中国城市化的制度潜力与创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论文从探讨城市的起源、城市化的定义及其相关问题出发,通过探析世界城市化的发展历程及中国城市化的发展历程挖掘中国城市化滞后的根源,笔者认为中国城市化水平滞后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国实行的自上而下城市化制度安排和在...
马先睿[1]2016年在《基于“智慧”+“力量”模型的中国城市化动力机制及其评价研究》文中指出城市发展水平代表着国家的发展水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带来了国家实力的大幅提升。但与城市化所取得的伟大成就相伴的,是一系列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城市化重“量”不重“质”,唯经济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