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审美反映的实践论视界,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实践论论文,视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大家都觉得我国现在的文艺理论界比较浮躁,热衷于追...
教育是一场充满“境遇”的人生旅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境遇论文,旅程论文,人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中图分类号:G40-02文献标...
《存在与时间》的“缺爱现象”,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现象论文,时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中图分类号:B516.56文献标识码:A一、...
刘刚静[1]2018年在《2017年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研究综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2017年国内学者对中国古代美学各方面的研究文献为基本内容,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梳理,概述了2017年学术界在中国古代美学方面的研究动向。其中,中华美学精神、中国古代美学范畴和重要的美学家以及美学论着等是重...
汤海艳[1]2003年在《张岱年“文化综合创新论”初探》文中认为文化创新是中国民族在其自强道路上所肩负的一项伟大历史使命,张岱年先生以其“文化综合创新论”对完成这一历史使命做出了应有的贡献。本文在对张先生的这一理论予以历史考察的基础上,着重就张先生对文化综合创新的可能性所作的思考及其方法论思想进行了...
隽鸿飞[1]2002年在《发展:人之生存方式的变迁》文中研究表明本文认为,发展哲学是一个以主题为核心的问题域,它涉及人类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而各个领域的转型或变迁所环绕的核心是人的生存方式的变迁。对人类社会发展问题的研究,必须从文化的研究入手,通过哲学与人类学的结合建构当代的发展哲学。马克思的哲学实...
强海滨[1]2001年在《庄子心理健康思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心理健康是指“个体的人适应客观环境的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也就是说,人要能积极地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顺应环境;要能有效地富有建设性地发展和完善个人的生活。人与环境的关系是一种动态关系。个体若能良好地适应环境,意味着这种动态关系的平衡与协调。...
徐贞[1]2001年在《超越忧患走向审美》文中提出与西方世界的“罪”、佛陀世界的“苦”相比,中国传统文化呈现出“忧—乐”对待的人文特色。探求乐忧的精神实质,比较中西文化的异同,进而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无疑是非常必要的,这一点已经受到了许多学者的关注。“乐”脱胎于远古的巫术礼仪和图腾歌舞,本文将从...
杜冉[1]2001年在《“含情契理”的人生——方东美人生哲学述评》文中研究说明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是古今中外的哲学家普遍关注的问题。西方实证主义在哲学的研究中采取价值中立的原则,只讨论事实,而不关心价值。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不平衡表现为科学和人文的对峙,而在这种对峙背后则是天(宇宙)和人(人生)、心(精...
杭功元[1]2001年在《康德在宗教观上的继承与创新》文中提出康德的批判哲学在哲学史上发动了“哥白尼革命”。这场革命以人的能动性说明一切,实现了思维视角的根本转折。康德的“哥白尼革命”从根本上颠倒了能知主体与被知客体相互关系的“常识”方法,这种颠倒就在于他把对象的全部知识的根据都置入能知主体之中,在...
薛君[1]2011年在《梁漱溟生命哲学思想探析》文中研究说明梁漱溟先生是20世纪最具有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被誉为现代新儒家之开山。他一生致力于人生问题和社会问题的思考,并积极付诸于实践。其最富代表性的思想主要有人类文化三路向说和乡村建设理论。本文以梁漱溟生命哲学思想作为研究的视角,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