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典编纂的宪法学透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民法典论文,宪法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环顾当今欧陆各国,随着近代概念法学在人类精神史...
地方政府跨域合作的合宪性问题与制度进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进路论文,地方政府论文,性问题论文,制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中图分类...
宪法文本中的“社会公德”条款及其公私法应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公私论文,宪法论文,社会公德论文,条款论文,文本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
论依规治党的观念前提与制度方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前提论文,治党论文,观念论文,制度论文,方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为推进党的事...
吴旅燕[1]2010年在《论我国私有财产权的宪法保护》文中研究指明私有财产权是人之作为人所应享有的权利,是人的生命权与自由权的必然延伸,也是生命权与自由权的一种保证。着名的英国政治哲学家洛克在其着作《政府论》中阐发的一个重要政治观点就是:政治的主要职责是保护私有财产,没有财产权就没有公正。百姓对国家...
刘小妹[1]2004年在《新闻自由的宪法权利属性》文中研究说明新闻自由是从言论出版自由中延伸出来的一项自由权利,在逐步的演进过程中,派生出了一些新的价值、功能和内容,其权利性质亦随之发展变化。对民主的坚实信念和对参与制民主的诉求,不仅决定了新闻自由的制度性权利属性,而且决定着对制度性权利的进一步理解...
贺妍梅[1]2008年在《当代中国公民受教育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受教育权是一个在国际人权领域和国内宪法界都颇为关注的话题。在国际人权领域,《世界人权宣言》、《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都规定了人人有受教育的权利,受教育权的实现被视为一个国家的义务,各国宪法及法律对公民受教育权都予以确认与保护。在...
刘思齐[1]2016年在《人民法院审判权运行制度及其改革问题研究》文中指出当今中国面临深刻的社会转型,其中重建政治权力合法性、统合社会价值观以及化解社会矛盾的要求,让司法和法院成为焦点。此时,法院却在面临巨大工作压力的同时,遭遇了严重的公信力危机。这与我国审判权运行制度中存在的许多与审判权权力属性不...
朱成科[1]2003年在《日本青少年道德危机的前提性思考》文中认为本文不是对日本青少年道德教育问题的政策性分析,而是对现代日本社会伦理与道德的前提性思考。文章以文献研究法为主要研究方法,以市民社会理论为文章架构和分析视角,对日本现代社会的政治、经济与文化形态进行批判性考察,集中在“国家主义”、“新保...
王峰[1]2003年在《我国宪法权威的缺失及其构建研究》文中指出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在一国法律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应具有最高权威。这种最高权威性不仅体现在形式上,更重要的应体现在实质上。然而考察我国宪法权威的现状,可以得出结论——我国的宪法权威是缺失的,它不仅反映在宪法及宪法性文件上缺少了许多必需...
胡晏诚[1]2012年在《我国最高法院功能研究》文中提出最高法院作为我国最高司法机关,在国家的政治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在我国已经确立了"依法治国"基本国策的今天。在法治观念正日渐深入人心、国家各权力机关开始自发或自觉地依法履行职责的情况下,更凸显出最高法院作...
张志胜[1]2003年在《转型时期的中央与地方关系:定位与建构》文中研究指明中央与地方关系一直是我们无法绕开的重大问题,如何处理两者关系,直接影响到国家的统一、政治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建国后至改革前的一段时期内,我国中央与地方关系长期在不合理状态下运行,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始终没有解...
杜承铭[1]2001年在《论迁徙自由权》文中提出迁徙自由权是现代社会公民应当享有的一项基本宪法自由权,也是现代文明社会的一项基本人权,正是因为迁徙自由权具有宪法权利属性,世界各国宪法和国际人权公约中都有关于迁徙自由权的保障与限制性规定。根据当代中国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实要求,在我国恢复宪法迁徙自...
何真[1]2003年在《私人财产权与宪法的演进》文中指出人类文明的法则实际上是随私人财产权的确立而生。当人类处于没有产权观念的原始蛮荒社会,人类除了生存,别无他求。原始的祖先茹毛饮血、生餐露宿、聚族而居。于他们,哪有文明与法则可言?而私人财产权的出现,社会财富被明确为“你的和我的”。资本主义先驱们给...
刘国媛[1]2016年在《结构之维检察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相对于审判权的稳定性与普适性,检察权在诉讼制度中中途插入式诞生模式,使其自诞生之日起,争议与质疑就未曾停歇。在我国尤其如此,盖因我国在清末引进现代意义上的检察制度之前,并无“检察权”的概念与制度设计。新中国成立之初,基于意识形态的同源性以及国...
罗晖[1]2015年在《刑事预审制度研究》文中提出与所有的法律制度一样,刑事预审制度并非与生俱来的,而是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现今,刑事预审制度已经成为了西方两大法系各国刑事诉讼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表面上看,两大法系各国建立刑事预审制度的目的是为了在案件进入审判程序之前对刑事案件进行起诉审查,以确...
易旺[1]2007年在《康有为宪政思想研究》文中指出随着鸦片战争中国的惨败,列强开始涌入中国,大肆搜刮,导致中国民族危机空前激化,社会矛盾不断加深,民众处在水深火热之中。救亡图存,致富致强成为中国知识分子如康有为关注的首要目标,洋务运动的失败使得他们将目光投向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并思考加以引进。由此引...
吴建萍[1]2001年在《论人权与刑事法律》文中研究指明本文由序言和四部分正文组成。序言:人权问题是当今国际社会的一个敏感话题,由于各国的历史文化背景、价值观念等的不同,各国对人权的理解和实施有着相当大的分歧。为此,作者认为有必要对各国刑事法律对人权保护的现状作一初步探讨,通过比较中西方刑事法律对人...
张有凤[1]2001年在《英国议会弹劾权的兴衰》文中提出弹劾是一种检举、惩罚政府官吏违法或失职行为的特殊刑事诉讼程序,它通常由下院作为起诉人提出控告,由上院作为法官进行审判。由于行使弹劾权的权力主体是国家立法机关议会,而权力客体即被弹劾的对象通常是位高权重的国家行政或司法官员,因而它又是一种立法机关...
王晓峰[1]2011年在《民国宪法在新疆的实践研究》文中认为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西陲,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并存的边防要地,东西方民族和文化在这里交汇。与其他边疆相比,其更有特殊性和重要性。新疆占中国陆地总面积六分之一,占边界线总长度四分之一,涵盖了许多对国家而言极为重要和关键的因素:西部边疆、少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