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苯妥英钠对缺血再灌注脑损伤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

    苯妥英钠对缺血再灌注脑损伤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

    马春潮[1]2003年在《苯妥英钠对缺血再灌注脑损伤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进一步探讨苯妥英钠对缺血再灌注脑损伤保护作用的机制,进一步拓展临床应用。方法:采用夹闭大鼠双侧颈总动脉的急性前脑缺血再灌注模型,4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组:A组假手术组、B组生理盐水对照组、C组苯妥英钠给...
  • A型肉毒毒素对偏瘫上肢Brunnstrom运动恢复阶段的影响

    A型肉毒毒素对偏瘫上肢Brunnstrom运动恢复阶段的影响

    徐霁华,谈跃,敖丽娟[1]2004年在《A型肉毒毒素对偏瘫患者上肢Brunnstrom运动恢复阶段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评价A型肉毒毒素结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上肢Brunnstrom运动恢复阶段及对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脑卒中患者30例,随机分为A型肉毒毒素组(BTXA组...
  • 载脂蛋白E基因多态性与脑血管疾病、血管性痴呆的关系的研究

    载脂蛋白E基因多态性与脑血管疾病、血管性痴呆的关系的研究

    齐伟静[1]2010年在《中国人群载脂蛋白E基因多态性与血管性痴呆关系的Meta分析》文中认为目的:血管性痴呆(Vasculardementia,VaD)是指在缺血性、出血性及急慢性缺血缺氧性脑血管病引起的脑组织损害基础上产生的以高级神经认知功能障碍为主的一组临床综合征,是痴呆的常见原因,发病率仅次...
  • 亲代谢型谷氨酸受体与帕金森病相关性研究

    亲代谢型谷氨酸受体与帕金森病相关性研究

    孟长虹[1]2003年在《亲代谢型谷氨酸受体与帕金森病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提出帕金森病是好发于中老年人的慢性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严重影响中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目前PD的发病机制仍不清楚,临床也缺乏理想的治疗药物。一般认为其主要的病理改变是黑质纹状体多巴胺能神经元缺失后引起的BG直接通路活性的...
  • 自发性脑出血发生、发展及转归的相关因素研究

    自发性脑出血发生、发展及转归的相关因素研究

    吴智平[1]2003年在《自发性脑出血发生、发展及转归的相关因素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分析自发性脑出血病人基本临床特征和影响脑出血发生、发展和转归的相关因素。资料和方法1.统计描述1991-2001年我院620例脑出血住院病人的概况。采用x~2检验比较不同性别和年龄病人的病变部位、危险因素、病因和预后的...
  • 人胚脑组织神经干细胞的分离培养与鉴定

    人胚脑组织神经干细胞的分离培养与鉴定

    赵新利[1]2003年在《人胚脑组织神经干细胞的分离培养与鉴定》文中研究说明神经干细胞(Neuralstemcells,NSCs)是一种终生具有自我更新能力的细胞,可增殖分化产生中枢神经系统的3种基本细胞: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NSCs的发现和深入研究可能为治疗神经系统疾病带来新的契机...
  • 中华眼镜蛇毒组分C与传统化疗药物体外抑制人胶质瘤株作用的对比研究

    中华眼镜蛇毒组分C与传统化疗药物体外抑制人胶质瘤株作用的对比研究

    梁建峰,黄勤,刘运生,陈盛强[1]2005年在《中华眼镜蛇毒组分C与传统化疗药物体外抑制人胶质瘤株作用的对比研究》文中认为目的研究中华眼镜蛇毒组分C(FC)体外对人胶质瘤细胞株U251的抑制作用。方法培养箱孵育U251与正常人胶质细胞;加入不同浓度的FC、阿霉素(ADM)和尼莫斯汀(ACNU)。采用...
  • 光动力学治疗脑胶质肿瘤

    光动力学治疗脑胶质肿瘤

    王宇,沈加林,林勇,张慧国,赵子周[1]2014年在《HPPH光动力学治疗大鼠C6脑胶质瘤实验研究的磁共振波谱技术MRS的变化》文中认为目的:是研究不同剂量新型叶绿素光敏剂HPPH光动力学疗法治疗大鼠C6脑胶质细胞移植瘤模型,以磁共振波谱技术(MRS)无创观察不同时间的变化、评价疗效及选择光敏剂HP...
  •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在眩晕中的应用价值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在眩晕中的应用价值

    肖瑶[1]2012年在《眩晕定颗粒对家兔气虚血瘀型血管性眩晕模型前庭系统供血障碍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对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rainstemauditoryevokedpotentials,BAEP),以及前庭神经核区Bcl-2/Bax、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
  • 实验性急性脑缺血时肝损伤及肝细胞凋亡动态变化的研究

    实验性急性脑缺血时肝损伤及肝细胞凋亡动态变化的研究

    苗新刚[1]2003年在《实验性急性脑缺血时肝损伤及肝细胞凋亡动态变化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急性脑缺血过程中肝损伤及肝细胞凋亡的动态变化。方法:Wistar大鼠36只,体重230~260g,雌雄不拘,随机分为对照组(n=6)和实验组(n=30)。实验组以急性脑缺血后30min、60min、9...
  •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多态性与高血压微量蛋白尿及腔隙性脑梗死的关联性的研究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多态性与高血压微量蛋白尿及腔隙性脑梗死的关联性的研究

    毛建华[1]2001年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多态性与高血压微量蛋白尿及腔隙性脑梗死的关联性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研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插入/缺失(I/D)多态性与高血压微量蛋白尿及腔隙性脑梗死的关系。方法:①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扩增50例正常人、50例高血压伴有微量蛋白尿患者...
  • 周围神经缺血后相关神经元凋亡及神经营养因子动态变化的研究

    周围神经缺血后相关神经元凋亡及神经营养因子动态变化的研究

    杨广承[1]2002年在《周围神经缺血后相关神经元凋亡及神经营养因子动态变化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通过应用光镜、免疫组织化学和TUNEL染色方法,探讨大鼠坐骨神经缺血后相关脊髓节段和背根节神经元的凋亡及NGF、GDNF表达的变化。探讨神经元凋亡与神经营养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以期为周围神经缺血性...
  • VEGF在脊髓空洞前状态中的表达及作用机制探讨

    VEGF在脊髓空洞前状态中的表达及作用机制探讨

    李建峰[1]2002年在《VEGF在脊髓空洞前状态中的表达及作用机制探讨》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通过枕大池注射Kaolin制作脊髓空洞症的动物模型,应用干湿法测定脊髓空洞前状态中脊髓含水量进行定量研究并观察其变化趋势;应用免疫组织化学、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脊髓组织和脑脊液中VEGF的表...
  • 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BDNF的表达及意义

    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BDNF的表达及意义

    张凯,刘力,胡亚娜,单晓清[1]2004年在《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表达及意义》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究脑局灶缺血再灌注后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表达规律及其意义。方法健康雄性Wistar大鼠3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和缺血再灌注组,按照改良的栓线法建立大脑中动脉缺血再...
  • 血小板活化因子与脑缺血的相关性研究

    血小板活化因子与脑缺血的相关性研究

    徐彬,黄鉴政,王慧珠[1]2001年在《血小板活化因子与脑缺血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提出目的研究血小板活化因子(PAF)与脑缺血的相关性。方法用簿层层析法测定了脑缺血和脑出血患者血中PAF水平。结果脑缺血患者血中PAF水平急性期为(1.521±0.288)nmol/ml,恢复期为(1.045&...
  • 脑缺血半影区神经元可塑性研究

    脑缺血半影区神经元可塑性研究

    王炳高[1]2002年在《脑缺血半影区神经元可塑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后缺血半影区的变化及早期康复训练对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后功能恢复的影响,并探讨其分子机理,进而说明中枢神经可塑性的存在。方法应用线栓法制作Wistar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后再灌注模型(MCAO)。MCAO...
  • 氯胺酮对沙土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细胞凋亡及caspase-3、c-fos的影响

    氯胺酮对沙土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细胞凋亡及caspase-3、c-fos的影响

    周海燕[1]2002年在《氯胺酮对沙土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细胞凋亡及caspase-3、c-fos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1.前言细胞凋亡(apoptosis)又称程序性细胞死亡(programmedcelldeath,PCD),是一种不同于细胞坏死的主动性死亡。Caspases家族是一类促进细胞凋亡的...
  • 脑梗死患者红细胞膜脂质的改变

    脑梗死患者红细胞膜脂质的改变

    赵鸿梅[1]2002年在《脑梗死患者红细胞膜脂质的改变》文中研究说明前言磷脂是构成人体和所有动植物细胞膜及膜结构的主要成分。膜磷脂主要包括神经鞘磷脂(sphinyomylines,SM)、磷脂酰胆碱(phosphatidylcholine,PC)、磷脂酰乙醇胺(phosphafidylethamlo...
  • 上调细胞间缝隙连接通讯以促进胶质瘤HSV-tk基因治疗疗效的实验研究

    上调细胞间缝隙连接通讯以促进胶质瘤HSV-tk基因治疗疗效的实验研究

    张雪峰[1]2002年在《上调细胞间缝隙连接通讯以促进胶质瘤HSV-tk基因治疗疗效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胶质瘤是最为常见的颅内肿瘤,以其疗效差、生存率低、易复发等特点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命和健康。但是胶质瘤多数仅局限于颅内,很少发生远处转移,这也使胶质瘤成为一个很适于基因治疗的靶位点。当前,肿瘤基因...
  • 雷公藤单体抑制胶质瘤细胞与血管生成的实验研究

    雷公藤单体抑制胶质瘤细胞与血管生成的实验研究

    黄煜伦[1]2002年在《雷公藤单体抑制胶质瘤细胞与血管生成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第一部分雷公藤单体对胶质细胞与内皮细胞的体外作用的实验研究目的研究雷公藤单体对胶质瘤细胞及血管内皮细胞株的体外抑制作用方法通过MTT法测定四种雷公藤单体对胶质瘤细胞株SHG44、C6、U251及血管内皮细胞株ECV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