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幸福是人类的永恒追求,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幸福理念。马克思扬弃了西方传统幸福观,批判了资本主义的幸福异化镜像,以“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为致思原则,实现了从宗教神学“彼...
[摘要]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理论内涵,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争论也成为思想界和理论界持续不断思索的重大课题,当代很多理论家从不同的角度参与了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争论。东欧新...
语言与实践:实用主义解释学的两条进路语言与实践:实用主义解释学的两条进路吴三喜,张文琦(河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24;加州大学河滨分校人文艺术与社会科...
【摘要】关于马克思恩格斯学说是否属于实证主义的争论,一般预设只有一种实证主义标准,即数理自然科学范式普遍推广应用的模式,从而导致争论长期陷入盲区。实际上马克思恩格斯文本中存在六...
[摘要]美好生活是一个动态的概念,不同时代的人的需要不同,对美好生活的界定也不一样。对于美好生活的界定影响着整个社会的努力方向,同时对人的个性发展也产生影响。古代社会无论中外,...
[摘要]反思真理与实践的关系是启蒙时代以至现代性的关键问题。由主体理性所建构的真理体系无法真正引导人类的实践行为;由于把意识的差异性维度作为思想和生存的出发点,马克思看到一切现...
[摘要]马克思主义呈现两大理论形态,一是作为政治革命理论的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以及人类解放的条件的学说,其任务在于推动无产阶级领导的政治革命;二是作为启蒙思想的马克思主义...
内容提要异质性哲学的主旨在于从学理上解释认识与实践的反差,尤其是理论性认识与实践的反差。该反差是指,一些对实践的预先认识,尤其是理论性认识,跟实践的实际后果明显不一致。要解释这...
实践范畴是马克思哲学中具有本体地位的概念,马克思将实践确立为活生生的感性活动,赋予实践活动以中介性和建构性特征。实践的建构性表现为实践对自然界的改造,以及对人本身和人类社会的逻...
内容提要“回归生活世界”是20世纪西方哲学的一个重要转向,西方哲学由此在传统的政治、经济思维模式之外,确立起一个衡量政治、经济的合法性与正确性的重要视域。马克思的生活世界理论,...
摘要:从逻辑谱系维度上审视马克思的“实践”概念,发现它是一个复杂的和颇具吊诡意义的存在。马克思对“实践”内涵的深刻把握,决不是一蹴而就的。从青年时期《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提要:以历史辩证法为视角,考察马克思社会有机体思想是理解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维度。把社会譬喻成一个有机体,形象地呈现出社会发展的辩证性、有机性和过程性的特征。历史辩证法以历史性与...
[摘要]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承接西方哲学史中对必然与自由之间关系问题的讨论,从人道主义视角,运用经济规律与人的感性存在之间两极对立的解释结构来分析异化劳动,...
摘要:唯物史观被马克思恩格斯指认为“真正的实证科学”。但是,在唯物史观的理论形成和构成中,哲学并非可有可无而是不可替代的。唯物史观阐述现实的起点是经过唯物主义中介后的“我思”,...
摘要:人的本质问题是一个开放的哲学话题。西方传统哲学中大概可以概括出两种理解人的本质的维度:实体维度,即从某种超越现实的纯物质或纯精神的实体出发看人的本质;感性直观维度,即从人...
郅英信[1]2016年在《马克思实践论思维范式探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哲学思维是观察、认识和把握世界及其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与方法,也是解决、处理、和思考人与世界、思维与存在、现实与潜在等哲学问题的基本原则。思维范式是哲学的灵魂,决定着哲学的理论形态。马克思哲学体系的思维范式特点主要表现在其实践性,...
卞伟伟[1]2018年在《论马克思实践哲学的生存论转向》文中指出马克思面对知识论哲学只是力图"解释世界"的困境,变革传统,超越传统理论哲学提出实践哲学。马克思的实践是指人的感性的对象性的活动,它有别于费尔巴哈的"感性直观",是现实的社会生活的本质。正是在实践中,贯穿着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以及...
陆智华[1]2017年在《毛泽东实践观研究》文中指出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主观见之客观的活动。毛泽东实践观是毛泽东对实践问题的哲学理解,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实践论在中国运用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
南钢[1]2001年在《我国家庭教育的近代转型》文中认为近代化是中国近代社会的核心主题,围绕着这一主题,中国社会开始由传统向近代转型。尽管这一过程是那样的曲折、艰难而又缓慢、漫长,但是毕竟揭开了中国早期现代化历史的一幕。家庭教育作为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也在社会转型的同时开始了痛苦的抉择。本文正是在对...
刘云凤[1]2016年在《近代以来西方公平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及影响》文中指出公平问题在中西方的历史上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中国古代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就开始了对公平问题的探究,从对“公”、“平”、“正”、“义”的阐释到对大同社会的美好憧憬,展示了人们对于公正平等社会的向往。西方对公平问题的探究在古埃及就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