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香[1]2001年在《论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女性主义诗学思想及其影响》文中认为伍尔夫考察了在历史和文学中女性受到男权社会的双重排挤和遮蔽,并且在自我意识中女性也全面丧失了自己的存在状况之后,提出要重建独立自足的女性自我,要求女性“成为自己”。这是她基本的女性观。这一基本主张是她的文学创作...
严慧仁[1]2006年在《《吉姆爷》的叙事艺术研究》文中指出波裔英国籍着名作家康拉德一生创作了许多重要作品,其中1900年出版的《吉姆爷》以其令人耳目一新的创作手法,对英国传统小说向现代的小说转变起了重要作用,被誉为英国20世纪第一部现代主义小说。《吉姆爷》是一部艰涩难懂的书,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小说...
嵩山木子[1]2014年在《巴托克《小宇宙》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贝拉·巴托克(BelaBartok)(1881-1945),匈牙利着名作曲家、民族音乐家及钢琴演奏家、音乐教育家。巴托克的《小宇宙》是一套经典的现代钢琴音乐曲集。本文以巴托克的钢琴曲集《小宇宙》为研究对象,以相关文献研...
荀志华[1]2016年在《哈代“性格与环境小说”中的进化向善思想研究》文中认为托马斯·哈代是英国维多利亚时期着名的小说家,他因创作了多部卓尔不群的着作而被称为小说界的莎士比亚。哈代一生经历了两个世纪的更替,天生具有敏锐洞察力与时代感知力的他,清楚地感受到了时代之交所产生的悲观情绪,因此他更...
朱静[1]2001年在《景中节奏——爱·摩·福斯特小说《看得见风景的房间》中节奏运用研究》文中认为英国着名小说家爱·摩·福斯特(E.M.Forster,1879-1970)在1927年春天发表了一系列名为《小说面面观》的演讲,旨在为小说读者和小说家提供阅读小说...
樊慧敏[1]2014年在《论《红与黑》中于连形象的心理塑造》文中认为本文针对《红与黑》中于连的心理进行讨论,并得出结论:于连对德·瑞那的追求,不是出于心中对爱情的向往,而是出于一份自卑的情感伤痛。对玛特尔也无任何真情可言,他的目的很明确,仅仅是为了得到好处而做玛特尔丈夫。饶玮[2]2017...
罗卓琳[1]2001年在《挑战父权制:简·奥斯汀小说的女性主义评析》文中提出众所周知,简·奥斯汀是英国文学中一位重要的女作家;而简·奥斯汀是位女性主义作家这一事实却尚未被人们意识到。由于奥斯汀高超的艺术技巧,又由于受父权意识的影响,文学批评界目前对奥斯汀的女性主义意识有...
苏玲[1]2001年在《契诃夫传统与二十世纪俄罗斯戏剧》文中认为安东·巴甫洛维奇·契诃夫(1860-1904)是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之交俄罗斯的文学巨匠。他既是俄罗斯文学史上第一个以短篇小说登上世界文坛的人,也是以戏剧作品享誉世界剧坛的戏剧家。在他的创作中,既有十九世纪俄罗斯古典文...
陈登凯[1]2001年在《狂欢——生命之舞》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狂欢是一种全民、欢快、充盈、再生与未完成的世界观、生存态度和生命状态。它把自己的这些生命内涵渗入生活、制度、宗教以及文化的各个角落,以自己所独有勇气与绝决创造了一种与正统官方文化分庭抗礼的狂欢文化及与此对应的狂欢生命与生活。巴赫金一生致...
于宏[1]2001年在《试论艾特玛托夫的《断头台》》文中提出1986年钦·艾特玛托夫的长篇小说《断头台》的发表是80年代苏联文学界的一件大事。这部小说引起了读者的强烈兴趣,并且也成为文学家和评论家热烈讨论的对象。考虑到我国对这部作品的研究不多的现实,本论文试图从多样化的人物性格、作家的审美...
邓红[1]2001年在《论威拉·凯瑟拓荒小说中的死亡意象》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美国女作家威拉·凯瑟的拓荒小说作为研究对象,特别论述了她的代表作《我的安冬妮亚》。从小说中的死亡意象入手,试图通过对死亡意象的结构层面、内容层面及哲学层面的分析来探讨凯瑟笔下死亡的皙...
李凤亮[1]2001年在《诗·思·史:冲突与融合——米兰·昆德拉小说诗学引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是一篇关于当代法籍捷裔小说家米兰·昆德拉(1929一)小说诗学问题的研究论文。论者借助于透视性观念和整体论思路,对昆德拉小说诗学的理论形态(小说理论)、实践形...
黄晓敏[1]2001年在《俄罗斯叙事诗篇章中的叙事结构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叙事诗作为叙事文学体裁之一,既具有叙事文学作品的共性,又具有其自身的特性。俄罗斯叙事诗在俄罗斯文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这使我们不得不对其投以关注的目光。本文借用叙事学的相关理论对俄罗斯叙事诗篇章中的叙事结构加以分析。论文的主要部分...
于雪莲[1]2012年在《论哈代小说的死亡意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托马斯·哈代是世界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之一,他善于从普通人的情感脉动中挖掘丰富的人性,透过生活表层的帷幔揭露人生苦难、呈示人的幻灭理想和未能圆满的愿望。其小说作品对死亡的书写反映了他深刻复杂的死亡意识。哈代的死亡意识表现了他...
宋洪英[1]2001年在《俄罗斯文学中宗教文化意象的表达》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东正教是基督教叁大派系之一,形成于4—8世纪,在17世纪获得了自己的独立性,由基辅大公弗拉基米尔一世于公元988年正式引入俄国,并定为国教。迄今为止,东正教的宗教思想统治了俄罗斯民族的精神世界一千多年,影响着他们的政治、经...
邹黎明[1]2001年在《人类灵魂永恒的守护者——试论福克纳前期作品中的道德拯救观》文中研究说明威廉·福克纳是20世纪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作为一个对人类发展和人类命运极为关注的作家,他对20世纪初处于巨大变革中的美国南方和屡经苦难的整个世界所出现的种种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并为失去精神支柱...
杨锐[1]2001年在《从毛姆小说中的婚姻爱情景观看毛姆的精神探求》文中认为英国着名作家毛姆有着不幸的早期人生经历和比较特殊的婚恋生活,这些带给了他情感上的严重伤害。他把这些痛苦辐射到他的作品中去,反映为他笔下形形色色而触目惊心的婚姻爱情景观,表达了他对婚姻爱情失望、否定等的灰暗态度和观点。在他看来...
张艳丽[1]2012年在《论德莱塞《嘉莉妹妹》中的社会悲剧》文中认为西奥多·德莱塞是20世纪美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他的小说打破了以往文学作品中的儒雅传统,真实地反映了美国现代社会中的丑陋现象,如贫困、失业、饥饿和贫富悬殊等现象,展现给读者一个物欲至上的拜金主义世界。《嘉莉妹妹》是他...
郭英杰[1]2016年在《庞德《诗章》的互文性阐释》文中认为庞德是20世纪充满争议性的大诗人,他也是英美诗歌界最难懂的作家之一。他花费五十二年时间仍未创作完成的诗歌代表作《诗章》,被公认为是一部"天书"。除了二十多种语言文字造成的阅读障碍,还有支离破碎的排版印刷、杂乱无章的文本结...
王柳[1]2013年在《简·奥斯丁与张爱玲女性观之比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张爱玲与奥斯丁是东西方文学史上各具特色的女作家,二人的创作积累了丰富的女性书写经验,为女性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身为女性作家,两人在发现并把握女性心理世界、生存状态、生活背景和生命体验的过程中,各自表达出对普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