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格列佛游记》与《镜花缘》中的反讽

    《格列佛游记》与《镜花缘》中的反讽

    江舒桦[1]2004年在《《格列佛游记》与《镜花缘》中的反讽》文中研究说明本论文的主旨在于研究英国作家乔纳森·斯威夫特的小说《格列佛游记》和中国清代作家李汝珍的小说《镜花缘》中的反讽现象。反讽存在于“表面的”、“显在的”意义与“内在的”、“隐藏的”意义的分歧之间,是一个涵盖甚广的概念。研究...
  • 《从此以后》的文化考察及译本研究

    《从此以后》的文化考察及译本研究

    刘琳[1]2004年在《《从此以后》的文化考察及译本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夏目漱石是日本近代文学史上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家,同时在中国也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力。通过他的小说,我对于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很想去了解百年以前的日本明治社会的人们是如何生活、思考的,社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发展状态。因此,...
  • 美国华人女性作家的民族情结

    美国华人女性作家的民族情结

    何力[1]2004年在《美国华人女性作家的民族情结》文中提出本文是研究华人女性文学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的论文。作者选择,于梨华、查建英、谭恩美作为美国华人女性作家的代表,从文化主题,文本中的中国传统文化,边缘的多重性,女性文学与封建传统意识四个方面,围绕华人女性作家的民族情结展开讨论。美国的华人女性文...
  • 安吉拉·默克罗比与伯明翰文化研究

    安吉拉·默克罗比与伯明翰文化研究

    肖剑[1]2004年在《安吉拉·默克罗比与伯明翰文化研究》文中指出文化研究在当今国际国内学术界已发展为“显学”,有学者甚至把它看作是后现代主义之后学术发展的主潮之一。但是目前国内对西方文化研究成果的引介和移植,大多局限于对文化现象的描述,缺乏对文化研究思潮的总体把握和对其理论基础的深入探讨...
  • 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叙事模式研究

    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叙事模式研究

    高瑾[1]2004年在《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叙事模式研究》文中指出陀思妥耶夫斯基(1821—1881)是俄国19世纪文坛上享有世界声誉的一位小说家,他的创作具有极其复杂、矛盾的性质。他一方面深受俄国传统文化的影响,笃信宗教,另一方面由于处于俄国社会矛盾尤为尖锐的转型时期,他又对自己的宗教救世理想产生了...
  • 论勃洛克诗歌的语言艺术

    论勃洛克诗歌的语言艺术

    袁顺芝[1]2004年在《论勃洛克诗歌的语言艺术》文中指出俄国白银时代的伟大诗人亚历山大·亚历山大罗维奇·勃洛克(1880——1921)是象征主义最杰出的代表,享誉世界的抒情诗大师。他曾受到俄国着名宗教哲学家、思想家、诗人索罗维约夫的影响,崇拜“永恒女性”,沉醉于从“精神世界”里...
  • 反讽与象征:《红字》人物创作手法研究

    反讽与象征:《红字》人物创作手法研究

    赵雄[1]2004年在《反讽与象征:《红字》人物创作手法研究》文中提出纳撒内尼·霍桑是浪漫主义时期美国最具天赋的小说和短篇故事作家。他开创了美国文学史上“象征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作为生活在19世纪中期的浪漫主义作家,霍桑深受叁种思想的影响:清教主义,超验主义和神秘主义。这种矛盾形成了他对...
  • 非凡的情怀 永恒的魅力——论茨威格小说中的非理性激情

    非凡的情怀 永恒的魅力——论茨威格小说中的非理性激情

    卢妍红[1]2004年在《非凡的情怀永恒的魅力》文中认为本文对茨威格小说中的非理性激情进行研究。全文共有叁个部分。第一部分即第一章“引言”,其中介绍了茨威格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以及其小说的主要特点,并提出了本文所要讨论的论题。第二部分对茨威格小说中的非理性激情进行分类研究,包括从第二章到第五章共四个...
  • 西方圣经文学批评史略

    西方圣经文学批评史略

    程小娟[1]2004年在《西方圣经文学批评史略》文中研究说明西方圣经文学批评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一个相当完善的学科,并积累下了极为丰硕的成果,其中许多成果对我们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然而由于历史原因,国内学界至今知之不多。本文意在简要勾勒西方圣经文学批评史的轮廓,为学术界提供一个深入研究的线...
  • 《十日谈》的文学叙事深层结构研究

    《十日谈》的文学叙事深层结构研究

    肖丽华[1]2004年在《《十日谈》的文学叙事深层结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十日谈》是西方小说史上的创举,无论在思想上还是在艺术形式上都具有很重要的划时代的意义,被西方学者誉为是“小说发展史上的扛鼎之作”,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总的看来国内外的研究不外两类:语意批评和句法批评。前者在开发《十日谈》的...
  • 论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诙谐文化的审美意义

    论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诙谐文化的审美意义

    王立峰[1]2004年在《论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文中研究说明巴赫金是前苏联着名的学者,被誉为文艺理论家、美学家、社会学家、和语言学家等。“狂欢化”理论是巴赫金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其毕生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这一理论成果引起了东西方学者的广泛关注和强烈兴趣。民间文化中诙谐因素的意义是巨大的,巴赫金...
  • 寻找失去的乐园:对《了不起的盖茨比》的原型阐释

    寻找失去的乐园:对《了不起的盖茨比》的原型阐释

    郭华[1]2004年在《寻找失去的乐园:对《了不起的盖茨比》的原型阐释》文中研究指明本文采用以弗莱的理论为主要代表的神话原型批评方法对作品的主题,人物,结构以及象征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引言首先阐述了本文作者之所以选择运用原型理论对小说进行分析研究的原因,并解释了采用原型理论作为本文...
  • 不确定的身份 漂泊的灵魂——曼斯菲尔德的身份问题

    不确定的身份 漂泊的灵魂——曼斯菲尔德的身份问题

    古加锦[1]2014年在《金融诈骗罪的若干疑难问题研究》文中提出将单位贷款诈骗行为认定为合同诈骗罪有违罪刑法定原则。以贷款诈骗罪追究单位贷款诈骗行为中直接责任人员的刑事责任符合贷款诈骗罪的犯罪构成。对于金融诈骗罪的非法占有目的之含义,应采取“排除意思”说和“永久性地剥夺他人财产的故意”说。非法占有目...
  • 命运与性格——《哈姆雷特》的悲剧双引擎

    命运与性格——《哈姆雷特》的悲剧双引擎

    司微[1]2004年在《命运与性格》文中研究表明本文试从命运悲剧和性格悲剧的角度分析《哈姆雷特》的悲剧成因。《哈姆雷特》戏剧情节的发展包含两条线索,主要线索是哈姆雷特的复仇过程,次要线索是哈姆雷特与奥菲利娅的爱情历程。通过分析哈姆雷特在复仇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和障碍,结合其在剧中的性格基调和当时的社会...
  • 早期美国华裔文学初探

    早期美国华裔文学初探

    董美含[1]2011年在《90年代后美国华裔女性小说研究》文中提出20世纪的世界文坛,常常在许多批评家眼中被视为“一场奇幻的文学盛宴”。从90年代初至21世纪前10年,美国华裔作家、作品也迅速增长,从此美国华裔文学进入了一个更加繁荣的阶段。汤亭亭(《第五和平之书》)、谭恩美(《拯救落水鱼》)的新作,...
  • 欧·亨利写作技巧的叙述分析

    欧·亨利写作技巧的叙述分析

    张伟华[1]2004年在《欧·亨利写作技巧的叙述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世界叁大小说家之一,欧·亨利与契珂夫和莫泊桑齐名。他的作品因其奇巧的艺术构思、出其不意的结尾而着称。在诸多对欧·亨利作品的评论中,目前尚未有专着或论文从叙述学的角度阐释欧·亨利的作品...
  • 论丘特切夫的自然哲理诗

    论丘特切夫的自然哲理诗

    申严[1]2004年在《论丘特切夫的自然哲理诗》文中认为费多尔·伊凡诺维奇·丘特切夫(1803-1873)是俄罗斯19世纪着名诗人,他的诗歌才华和艺术得到同时代许多文学名家的认同和赏识,尤其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他更被象征主义者奉为鼻祖。丘特切夫一生仅创作了叁百多首短诗,其中自...
  • 论霍桑的《红字》—清教主义与神秘主义探析

    论霍桑的《红字》—清教主义与神秘主义探析

    巫绍华[1]2011年在《《红字》中的人文主义清教观》文中研究表明霍桑的《红字》创作于1850年,正值作家思想日趋成熟的年龄。一经发表,便引起了世人的关注。直到今天,仍然有许多人在研读这一不朽的着作。评论者们从不同的角度挖掘出作品所蕴含的不同的主题。讨论的最多的是《红字》的宗教及道德主题,但奇怪的是...
  • 简·奥斯汀小说《劝导》的女性主义解读

    简·奥斯汀小说《劝导》的女性主义解读

    连恩萍[1]2014年在《简·奥斯汀小说的讽刺艺术及成因》文中指出简·奥斯汀的小说以年轻男女的婚恋为题材,精湛的讽刺艺术是简·奥斯汀小说的一大特色。本文拟以简·奥斯汀的六部小说为例,分析简·奥斯汀讽刺艺术形成的原因。文章分为六个部分,第一章通过文本分...
  • 小世界 - 后现代社会学术世界的现实主义描写

    小世界 - 后现代社会学术世界的现实主义描写

    董靖巍[1]2016年在《基于复杂网络的网络舆情动态演进影响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网络社会的崛起,作为社会舆情在互联网空间映射的网络舆情已成为最为活跃的社情民意表达方式,对现实社会的影响力越来越大,逐渐深度介入到各种社会现象、社会问题以及社会事件的发展和变化中,演变为现实的政治和公共管理。在此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