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华兹华斯:一颗困扰的心灵

    华兹华斯:一颗困扰的心灵

    刘梅[1]2014年在《华兹华斯与谢灵运山水诗之比较研究》文中提出山水诗,顾名思义就是以自然山水为主要题材的诗歌,但山水诗又不仅限于描山绘水,他还描绘与山水自然相关的人或事。在西方,这类诗歌又被称为自然诗或风景诗。无论中国还是西方,诗歌的主要作用还是“诗言志”或“诗缘情”,山水诗,也不例外。中国古代...
  • 身份书写与跨文化心态透视——二十世纪末期海外华人非母语(英语)文学写作研究

    身份书写与跨文化心态透视——二十世纪末期海外华人非母语(英语)文学写作研究

    李思捷[1]2002年在《身份书写与跨文化心态透视》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分总论、分论和结论。总论(第一章和第二章)提纲挈领地说明本文总体学术意图、基本学术分析框架、研究方法论和现实语境;分论(第叁章至第五章)分别对当代海外华人英文文学创作中的复杂问题——中国形象书写、文化身份重写、个体命运转换、后殖民...
  • 迷惘的一代——海明威及其相关作品评析

    迷惘的一代——海明威及其相关作品评析

    谢瑜芳[1]2003年在《迷惘的一代》文中研究说明本论文旨在论述“迷惘的一代”的代言人海明威及其相关作品。其笔下塑造的一些人物体现了“迷惘的一代”的特质,如《太阳照常升起》中的杰克及勃莱特,《永别了,武器》中的弗雷德里克·亨利,“大二心河”中的尼克,“乞力马扎罗的雪”中的哈利,以及《非洲的...
  • 《到灯塔去》表现手法研究

    《到灯塔去》表现手法研究

    万迪梅[1]2003年在《《到灯塔去》表现手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弗吉尼亚·伍尔夫是20世纪最重要的小说家之一。作为意识流小说的主要代表和西方女性主义先驱,评论界对她的关注长盛不衰。本文以新批评的理论为准绳,以伍尔夫的力作《到灯塔去》为文本,对小说中成功运用的象征、缩影、意象、隐喻等文学手段...
  • 《洛丽塔》——关于小说的小说

    《洛丽塔》——关于小说的小说

    阳雯[1]2003年在《《洛丽塔》——关于小说的小说》文中研究指明俄裔美籍作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是公认的后现代主义作家,他的元小说《微暗的火》(1962年)被列入后现代主义经典小说之一,但很少有人注意到在《微暗的火》之前,纳博科夫的《洛丽塔》(1955年)也是一部后现代主义元小说。《洛丽...
  • 历史的重负——读《国王的人马》

    历史的重负——读《国王的人马》

    王萍[1]2003年在《历史的重负》文中研究表明罗伯特·潘·华伦经常被评论家们作为“历史作家”介绍给读者,这与他的作品大多取材于真实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不无关系。他的代表作之一,《国王的人马》,也是依托于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南方的路易斯安那州州长休伊·朗——而创作出来的。...
  • 当代美国华人文学中的“她”写作:对汤亭亭、谭恩美、严歌苓等华人女作家的多面分析

    当代美国华人文学中的“她”写作:对汤亭亭、谭恩美、严歌苓等华人女作家的多面分析

    陈晓晖[1]2003年在《当代美国华人文学中的“她”写作:对汤亭亭、谭恩美、严歌苓等华人女作家的多面分析》文中提出汤亭亭、谭恩美、任璧莲是当代美国华裔文学领域内引人注目的女作家,她们在华人方式和美国本土理念的结合上有着大胆的探索。有人认为她们的写作主要是迎合白人对华族的传统偏见,并由此获取主流认同。...
  • 寻找新生活的人:劳伦斯

    寻找新生活的人:劳伦斯

    葛有进[1]2008年在《劳伦斯小说《虹》的主题和叙事艺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享乐主义盛行,这期间是整个资本主义文明的阶段。在这期间,信仰与行动,知识与生命,男人与女人,人与宗教,人与社会,人与自然,都处在一个大对抗大分裂的时代。我们看到,战争的到来使得人们生存的前提受到了质...
  • 劳伦斯的自然观初探

    劳伦斯的自然观初探

    李璐[1]2007年在《论劳伦斯源于进化论的自然观》文中提出有论者认为劳伦斯的自然观是反进化论的。其实,恰恰相反,他的自然观源于进化论。进化论对劳伦斯自然观的直接影响来自于各个物种相互依赖的观点,热爱太阳及整个自然界的观点,泛神论的观点。进化论的间接影响来自于万物变化的观点,此观点促成其对浪漫主义自...
  • “艺术家的偏爱”:故事·故事背后——析哈代的短篇小说

    “艺术家的偏爱”:故事·故事背后——析哈代的短篇小说

    赵艳[1]2003年在《“艺术家的偏爱”:故事·故事背后——析哈代的短篇小说》文中认为有感于评论界对哈代短篇小说的忽视与遗忘,本文拟以哈代的短篇小说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这些作品的整体把握和举例分析,来探讨哈代短篇小说的主要特质——“故事”性。虽然故事代表的通俗性常常为文人学者所不诟,但以“...
  • 神话的隐喻功能——论《卡珊德拉》和《美狄亚》中神话的意义

    神话的隐喻功能——论《卡珊德拉》和《美狄亚》中神话的意义

    陈琦[1]2003年在《神话的隐喻功能》文中研究说明神话作为一种“象征语言”具有强大的隐喻功能。容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和弗莱的原型理论都肯定了神话中所蕴涵的巨大能量。最能触动人们心灵的那些神话,实际上都是集体无意识的象征活动,集体无意识的内容就是原型。神话形象激活了人们心底的原始意象,反映了人的天性和...
  • 论毛姆小说的现代主义特征

    论毛姆小说的现代主义特征

    胡全新[1]2003年在《论毛姆小说的现代主义特征》文中研究表明毛姆创作的黄金时代位于二十世纪二十到叁十年代,正处于现代主义思潮的高涨时期,在小说思想观念和艺术技巧上,毛姆不可避免从中汲取了丰富养分。我国的毛姆研究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逐步展开,但大多把研究视野局限在自然主义和传统现实主义研究范围之...
  • 重读巴尔扎克——巴尔扎克文艺思想研究

    重读巴尔扎克——巴尔扎克文艺思想研究

    梁娜[1]2015年在《创造现实的现实主义者——重读巴尔扎克》文中提出巴尔扎克是19世纪法国伟大的作家之一,他对世界文学的贡献是卓越的。然而在他身后,人们对其作品的研究和批评从未停止,对巴尔扎克文艺思想中的某些问题还阐释得不够清楚。本文拟在现实主义的框架外,对巴尔扎克的文艺思想进行一些研究,以期勾勒...
  • 后殖民理论探讨

    后殖民理论探讨

    赵萌[1]2011年在《从后殖民视角下的杂合理论探讨翻译》文中指出该文旨在运用后殖民理论家霍米·巴巴提出的"杂合"概念,对翻译中长期存在的归化和异化之争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来解读。"杂合"理论不仅可以有效解决归化和异化之争,而且有利于弱势文化抵抗强势文化...
  • 自我的神话——论威廉·福克纳小说中的贵族意识

    自我的神话——论威廉·福克纳小说中的贵族意识

    池大红[1]2003年在《自我的神话》文中提出贵族意识在威廉·福克纳的创作中无处不在,根深蒂固。贵族意识指作者在创作过程中不自然地流露出的美化贵族、神化贵族,即使是批判也是建立在疗救的希望之上的情感指向。它暗中影响并制约着福克纳的态度、情感、信念、认识和思想体系等因素。鉴于福克纳的贵族意识...
  • 对托尼·莫里森的《宠儿》的女性主义解读

    对托尼·莫里森的《宠儿》的女性主义解读

    姚佩芝[1]2010年在《多元文化语境下托尼·莫里森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非裔美国小说家托尼·莫里森创作的复杂性与艺术风格的多元性一直是研究界探讨的焦点所在。本文在充分借鉴学术界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认为揭示莫里森创作的突破口是其独特的文化背景及由此形成的创作。本文试图综合运用叙事学...
  • 对浪漫理想主义的阐释与反拨_评《弗兰肯斯坦》

    对浪漫理想主义的阐释与反拨_评《弗兰肯斯坦》

    侯丹[1]2003年在《对浪漫理想主义的阐释与反拨_评《弗兰肯斯坦》》文中提出1818年,年仅19岁的玛丽·雪莱发表了被誉为西方最早的科幻小说之一的《弗兰肯斯坦》。虽然玛丽·雪莱的父母威廉·葛德温和玛丽·华伦斯通克拉夫特都是着名的政治家和作家,她的写作生涯却是...
  • 从哈代的抒情诗看哈代的悲观主义

    从哈代的抒情诗看哈代的悲观主义

    焦优平[1]2015年在《从哈代的抒情诗看哈代悲观主义的成因及表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哈代生活的时代,社会正经历重大的变革。各种文学思潮、流派风起云涌,纷纷展现出奇炫的魅力。由于受叔本华等西方哲学家悲观主义的影响,加之工业文明对农业文明的侵蚀,科学发展所导致的科学信仰的动摇以及与妻子爱玛生活的不睦...
  • 回归自然的徒劳——论劳伦斯中篇小说《公主》的现代主义特色

    回归自然的徒劳——论劳伦斯中篇小说《公主》的现代主义特色

    赵文花[1]2018年在《劳伦斯墨西哥题材小说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戴维·赫伯特·劳伦斯是二十世纪备受争议的一位作家。T.S.艾略特称其为性爱小说家,伟大的批评家F.R.利维斯认为这是一种谬见。学术界将研究重点放在劳伦斯前期小说上,忽视了劳伦斯后期的作品研究,本文旨在研究劳伦斯后期创...
  • 约翰·斯坦贝克《愤怒的葡萄》当中的圣经因素

    约翰·斯坦贝克《愤怒的葡萄》当中的圣经因素

    张燕[1]2011年在《论约翰·斯坦贝克小说中的人道主义思想》文中研究说明斯坦贝克作为二战后美国历史上第叁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小说家,其一生的创作都从人道主义的高度,践行着身为一个作家的良知和使命。他用人道主义的情怀,为我们还原了其时代人们生存情况的历史真相,展示了人性善恶的复杂性和人类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