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榕[1]2008年在《成人审视的牺牲品——论亨利·詹姆斯小说中儿童的物化现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长期以来,国内詹姆斯研究主要围绕国际主义主题、道德主题以及詹氏写作风格等几个方面进行探讨。进入20世纪80年代,国际詹姆斯研究已突破了上述领域,其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已经扩展到詹氏作品的各个方面...
王平伯[1]2008年在《永不飘逝的乡土情,永不褪色的家园梦——从《飘》中探寻中西方文化中的乡土情结》文中研究表明乡土情结,是东西方文化中的共通主题,是人类精神世界中不变的根基之一。对土地的依恋,对家园的寻找与皈依是人类苦苦追寻的精神之路,《飘》如一曲动人的田园挽歌,唤起了东西方人们深隐于内心的灵魂...
殷宝怡[1]2012年在《论萨特存在主义文学观》文中认为让-保尔·萨特是二十世纪法国思想文化界最引人注目的人物。他不仅在哲学界留下了深远的影响,在文艺理论领域也卓有建树。如果说他的文学作品体现的是他的哲学思想,那么,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作为灵活的思辨活动,与他的哲学思想联系的则更加紧密。《什...
毛劲歌[1]2002年在《青春的历练与青春的光彩》文中研究指明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和杨沫的《青春之歌》两部小说,虽然出版时间相距较远,但二者所受评价惊人相似。两部作品中的主人公保尔和林道静,都是艺术史上的典型人物。本文从时代精神和审美维度的关联上,对时代精神在保尔和林道静身上...
解燕[1]2010年在《父权社会下的吉特鲁德和七巧之比较》文中研究指明英国作家戴·赫·劳伦斯(1885——1930)在英国文学史上颇具盛名,中国作家张爱玲(1920——1995)则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他们都关注女性的生存现状,对女性心理都有独特的见解和描述。他们各自的...
陈娅娇[1]2011年在《菲茨杰拉德笔下“新潮女郎”形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弗朗西斯·司各特·菲茨杰拉德是美国二十世纪初着名的小说家,被誉为“爵士时代的杰出代言人”、优秀的“编年史家”和“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他以其独特的视角、精湛的技艺塑造了一批美国新潮女郎,为世界女性画廊增添...
李冰冰[1]2001年在《维多利亚时代小说中的词汇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维多利亚时期小说在英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本文旨在讨论维多利亚时期小说中的词汇问题,从中总结出词汇的规律及其特征。在语料库语言学及现代统计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利用语言统计软件SNOBOL4,SPSS及计算机软件FoxPro,对维多...
王慧,徐凯[1]2000年在《海明威笔下的女性》文中提出作为“迷惘的一代”的代言人,海明威对美国文学的杰出贡献已是不争的事实。但评论界对其作品中的女性人物却一直各执一词、众说纷纭。本文系统分析了评论界观点之分野,从文本入手,以历史观点剖析海明威主要作品中的主要女性角色,指出海明威虽然更倾向于以男性视...
潘开颜[1]2001年在《时间,空间与自我——读威廉·福克纳小说《押沙龙,押沙龙!》》文中研究表明这本论文是旨在对福克纳小说《押沙龙,押沙龙!》中的自我进行探讨。它力图探索自我与时间和空间的关系,而自我本身又存在于时间和空间之中。引言一开始略述了自我解说的概念,这一概念根源于早期美国文学,...
朱彦[1]2001年在《苔丝——男权世界中的女性牺牲者》文中认为《苔丝》,哈代最为着名的小说之一,描述了一位乡下女孩先后被一个男人诱奸、被另一个男人遗弃的命运。本文试图从现代人的立场,并从女性的角度来剖析这部作品及作品中的女主人公,揭示出苔丝在男权社会中面临的种种困境,以及作者处于当时社会条件下对女...
姚炬[1]2013年在《国有化与经济发展—新自由主义理念扩散下的小国家》文中研究指明20世纪80年代新自由主义改革理念在全球不断扩展,大批国家纷纷实施了新自由主义倡导的市场化、私有化改革,以苏东国家、东南亚地区和拉美地区最为典型,也最为激烈。但经过近20年的发展,各地区实施改革的国家却呈现出了不同的...
王超[1]2016年在《超现实的现实指向——阿西莫夫的反乌托邦运思与叙事架构》文中认为科幻作家艾萨克·阿西莫夫的作品既有超现实的虚构性的叙事架构,也有关注现实世界的反乌托邦的精神维度。他对科技乌托邦和政治乌托邦的解析与批判,敞开了一种科幻写作的新视野。在运用悖论、反讽、悬念和反转等叙事策略...
薛玉凤[1]2001年在《美国二战小说的特色与成就》文中指出战争小说是美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最早的小说家库柏的《间谍》是美国第一部蜚声世界的小说,也是美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战争小说。麦尔维尔、克莱恩、海明威以及其他许多战争小说作家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这个领域。然而,美国战争小说的真正成熟和繁荣出现在...
魏啸飞[1]2001年在《美国犹太小说中的犹太精神》文中指出美国犹太裔作家是美国文学界的一股重要力量,本论文通过分析四位美国犹太作家的代表作,试图展示小说中新观念与旧传统的冲突和激荡,透视主人公理性思维与情感纠葛的矛盾和统一,在重点考虑作品的文学性的同时,探索美国犹太文学中的宗教哲学精神,发掘人与人...
王自敏[1]2002年在《论《儿子与情人》中保罗的自恋情结》文中研究指明从自恋理论角度阐释了保罗自恋创伤的根源及其自恋情结。王自敏[2]2002年在《论《儿子与情人》中莫瑞尔太太的自恋情结》文中认为《儿子与情人》是劳伦斯的自传体小说,自出版以来文学批评家们对小说进行了详尽的精神分析研究。但是,令人困...
关贞兰,孙梦[1]2016年在《《黑暗的心》国内近15年文献综述》文中认为文学界对约瑟夫·康拉德的《黑暗的心》进行了多视角的解读,到目前为止对其作品的研究还在继续,因此将此作品的研究视角进行较为全面的归类总结,以展示此作品的研究成果的当前状况并揭示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显得很有必要。汤小红[...
黄炳瑜[1]2001年在《黑色美国梦的追求与幻灭》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从十七世纪初非洲黑人被贩卖到北美大陆以来,黑人在美国繁衍生息数百年,他们的发展史充满辛酸和血泪。黑人文学记录了这一切,同时也深深打上了美国社会和历史的烙印。黑人民族在美国社会中是地位最低下,受歧视最严重的民族,美国梦从来都不属于...
佚名[1]2017年在《“鲁迅与夏目漱石:跨时空对话”在绍兴文理学院举行》文中提出2017年9月11日,在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45周年和日本作家夏目漱石先生诞辰150周年之际,在鲁迅文化基金会的推动下,绍兴文理学院成功举办"鲁迅与夏目漱石:跨时空对话"中日文化交流论坛。论坛由绍兴文...
边祥云[1]2018年在《燕卜荪复义理论在中国的接受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燕卜荪复义理论集中体现在SeventypesofAmbiguity中,该理论作为新批评中的重要一环,前承瑞恰兹的理论工作,后启新批评其他理论范畴的提出。该理论的研究在新时期以来已经取得一些成果,但在中国的接受研究相对贫乏,本文以S...
刘鹏[1]2001年在《叶维廉比较诗学学科理论研究》文中提出叶维廉比较诗学研究的模子—寻根意识及其指向的模子—差异性研究范式的提出必须回到历史和逻辑两个动向之中才能得到有效的说明。我们发现,叶维廉比较诗学的模子—差异性的出场源于叁种关联:1.台湾本土化思潮——学术背景的历史关联;2.比较文学和跨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