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蔡邕辞赋研究

    蔡邕辞赋研究

    傅建忠[1]2003年在《蔡邕辞赋研究》文中提出蔡邕是东汉末年着名的学者、文学家,其多样独特的辞赋创作,展示出一种崭新的辞赋风貌,他的成就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与张衡并称“张蔡”。本文研究的重点是,试图在赋史发展衍变的坐标系下,结合东汉末年的社会历史背景及士人心态,考察蔡邕辞赋的内蕴情愫...
  • 王闿运文学复古思想研究

    王闿运文学复古思想研究

    曹爱群[1]2003年在《王闿运文学复古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王闿运是近代诗坛颇受争议的一位大家。蔽于“复古”二字,人们对他的研究显得很不够。这与他在近代诗坛的地位和影响是极不相称的,同时也不利于整个近代文学史的研究。本文无意替王闿运的复古作翻案文章,而是本着尊重客观事实、尊重现有研究成果的态度,以...
  • 对文训诂之考察

    对文训诂之考察

    李艳[1]2003年在《对文训诂之考察》文中研究表明从唐代孔颖达明确提出“对文”这一术语并自觉用于训诂实践,迄今已历千余年。在相沿习用中,“对文”这一训诂术语一直存在着内涵与使用上的不规范问题。本文试探析“对文”与其它相关训诂术语如互文、析言、连文等互有纠葛的表现及原因,并拟提出对其加以规范的见解。...
  • 六朝咏物赋研究

    六朝咏物赋研究

    鲍恩洋[1]2003年在《六朝咏物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东汉中期以后,汉大赋逐渐衰微,抒情咏物小赋代兴。至六朝,题材多样、篇幅短小的咏物小赋已成为赋中大宗。本文分四章对六朝咏物赋进行论述。第一章“六朝咏物赋创作概况”,在比较了赋的传统分类方法后,笔者将六朝咏物赋分为动物、植物、器物叁大类,确定...
  • “东西南北”与方位文化

    “东西南北”与方位文化

    靳雅姝[1]2003年在《“东西南北”与方位文化》文中研究表明本文的研究对象是汉语中“东西南北”同族词群的特点及文化蕴涵。“东西南北”作为汉民族定四至的基本方位词,历来受到研究者的普遍关注,但是迄今为止还没有从词义与方位文化相结合的角度,全面研究其同族词群的研究成果。《辞源》、《汉语大词典》、《倒序...
  • 朱熹诗浅论

    朱熹诗浅论

    李春桃[1]2002年在《朱熹诗浅论》文中指出朱熹是我国继孔子之后的又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随着他的《四书集注》等被奉为科举考试的准则,他的思想也上升为官方思想。在后代尊儒的思潮中,朱熹的理学思想得到重视与强化,同时其理学思想对其诗歌的影响也被夸大,他的诗甚至被等同于理学着...
  • 从《诗经》看周代妇女的地位

    从《诗经》看周代妇女的地位

    吴玲玲[1]2002年在《从《诗经·国风》看周代妇女的婚姻生活状况》文中研究说明《诗经·国风》中最集中是以婚恋、妇女为题材的诗篇,从中可对周代妇女的婚姻生活状况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本文将从周代妇女享有的婚恋自由及限制、社会地位、妇德要求叁个方面对周代妇女的生活状况进行阐述。杨准[2...
  • 论成语解释的认知机制

    论成语解释的认知机制

    黄欣[1]2014年在《汉语音乐类成语语义建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成语作为汉语语汇系统中最生动凝练的一部分,历来是学者们研究的热点之一,但音乐类这一语义族群的成语是常用却又甚少被人研究的一类。本文选取了八部成语词典中意义与音乐相关的431个成语作为语料,注重共时与历时观点相结合,拟从传统语言学、文化语...
  • 王照研究

    王照研究

    于少飞,丁鼎[1]2015年在《王照圆研究综述》文中提出王照圆是清代着名女经学家、文学家,在清代文学史上享有较高声誉。自清代以来关于王照圆的研究虽不够全面系统,但一直代不乏人。本文按时间顺序,对清代、民国和新中国叁个历史时期的王照圆研究情况进行了梳理、评述和总结,将每段时期关于王照圆的记载和研究成果...
  • 以阴阳五行学说来看金属材料及其创作作品

    以阴阳五行学说来看金属材料及其创作作品

    任训民[1]2002年在《以阴阳五行学说来看金属材料及其创作作品》文中提出金属是一种人类自青铜器时代以来就已经很熟悉的材料,其种类多样,使用范围广泛。这种材料不仅本身具有特殊的色泽与质感,而且拥有良好的力学性能与工艺性能,这就使得其在造型以及其他艺术领域上日益受到人们的欢迎,尤其是在材料加工技术发达...
  • 唐代叙事诗的发展综论

    唐代叙事诗的发展综论

    李鸿雁[1]2010年在《唐前叙事诗研究》文中提出唐前叙事诗是中国诗歌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着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内涵,本文试图对唐前叙事诗进行系统的梳理。确定叙事诗的内涵,分析叙事诗产生的原因以及《诗经》、《楚辞》、汉代、魏晋南北朝等不同阶段的唐前叙事诗的基本情况。在历时上,顺着历史的足迹,围绕不...
  • 诗经与周文化考论

    诗经与周文化考论

    张建军[1]2001年在《诗经与周文化考论》文中研究说明本课题研究立意于文学研究与历史研究的结合,即通过诗本文的读解,作历史文化的考察;通过历史文化的考察,深化对诗篇的读解。通过对《诗经》读解来考察周民族早期的历史与文化,虽然存在着一定难度,却有着重要的学术意义:这既可以为先周及周初史研究提供史料线...
  • 魏晋人文乐府研究

    魏晋人文乐府研究

    邹晓艳[1]2001年在《魏晋人文乐府研究》文中提出魏晋文人乐府是中国文学诗歌发展史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乐府诗体的重要转型期。汉魏之际的诗歌振兴是从乐府创作开始的,曹氏父子积极创作,使乐府得到文人的重视,转入文人手中,并且抒情性加强。魏晋乐府在题材、形式等方面实现了文人化的转变。本文在提出了论述的问...
  • 《诗经》农事诗研究

    《诗经》农事诗研究

    吴伦柏[1]2008年在《《诗经》农事诗与周代农耕社会》文中研究指明《诗经》是先秦重要典籍,它生动地记载了当时的社会生活面貌,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大量有关农事活动的记录,这是由其产生与流传的时代特征所决定的。本论文在前贤时哲的研究基础上,围绕《诗经》农事主题作了认真的研究,从广义农事概念入手,将农事...
  • 六朝诗经学研究

    六朝诗经学研究

    孙敏[1]2001年在《六朝诗经学研究》文中提出学术史研究是学术发展过程的分析和总结。本文将“六朝”这一特定历史阶段、特定历史区域的“诗经学”作为研究对象,期望在对六朝诗经学的流衍和变化进行细致梳理、阐释的基础上,揭示它的特点和影响,从一个方面展示从两汉到唐宋两个诗经学高峰间的学术转变过程。本文总计...
  • 汉代的《诗经》学与政治关系研究

    汉代的《诗经》学与政治关系研究

    李华[1]2011年在《孟子与汉代《诗经》学研究》文中提出汉代《诗》学是汉代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了解汉代学术往往首先着眼于此。然而关于汉代《诗》学的渊源问题,却向来争讼不绝、难有定见。幸而大地献宝,近年来一系列重大考古成果的相继出现,使得战国秦汉之际的学术史、《诗》学史得到了改写,这也为重新审视汉代...
  • 袁枚“性灵说”研究

    袁枚“性灵说”研究

    彭艾英[1]2016年在《袁宏道与袁枚性灵文学思想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清中叶,以袁枚为核心的“性灵说”拥有着完整的思想理论,在中国文学史上独树一帜。每一种文学思想的产生都不是横空而来的,不能跳出发展史而独立存在。因此,在“性灵说”这个完整理论形成过程中,晚明时期袁宏道的性灵文学思想同样占据...
  • 宋代中期儒家文艺美学思想研究

    宋代中期儒家文艺美学思想研究

    范希春[1]2001年在《宋代中期儒家文艺美学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儒家文艺美学思想的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为叁个大的阶段。一是先秦到汉代,这一时期是儒家文艺美学思想滥觞、形成的阶段。从周公、孔子始到汉儒止,基本上确立了儒家文艺美学思想的主导方向和基本框架,及其基本的概念范畴。二是从唐代中期至宋代中期,...
  • 艾兹拉.庞德与意象主义

    艾兹拉.庞德与意象主义

    郭英杰[1]2016年在《庞德《诗章》的互文性阐释》文中认为庞德是20世纪充满争议性的大诗人,他也是英美诗歌界最难懂的作家之一。他花费五十二年时间仍未创作完成的诗歌代表作《诗章》,被公认为是一部"天书"。除了二十多种语言文字造成的阅读障碍,还有支离破碎的排版印刷、杂乱无章的文本结...
  • 《诗经》思乡恋土主题研究

    《诗经》思乡恋土主题研究

    李春华[1]2000年在《《诗经》思乡恋土主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运用神话——原型批评理论分析了《诗经》这部中国最早诗歌选集的一个重要而常见的主题——思乡恋土。第一章对它的研究史进行了梳理,概括了不同阶段的特点,得出了该主题在本世纪八十年代以后才开始起步,九十年代初正式形成,目前处于进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