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刑事再审程序

    论刑事再审程序

    麦苗[1]2009年在《论刑事再审程序的启动》文中提出在现代法治社会,法院依法审判得出生效裁判,是国家对于纠纷的权威性判断。只有基于法律的特殊规定,才能启动对生效裁判的再审。通过此种制度设计,方能有效地限制国家权力和保障人权,而司法裁判才具有其应有的公信力。刑事诉讼的制度设置,应尽可能通过完善的程序...
  • 论我国民事诉讼中的检察权

    论我国民事诉讼中的检察权

    潘度文[1]2005年在《我国民事诉讼中检察机关角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我国司法体制改革逐见成效的今天,系统探讨民事诉讼检察监督制度,解决检察权介入民事诉讼应具有的制度上和法理上的正当性,规范检察机关在民事诉讼中的角色定位和介入程序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试图对民事诉讼中检察权的角色认知和定位...
  • 民事公诉制度探析

    民事公诉制度探析

    张慧敏,李丹丹[1]2004年在《我国民事公诉制度探析》文中提出一个国家的公诉权,仅有公法领域的诉权,而没有私法领域的诉权,不仅在法理上是不健全的诉权,也不利于法制的完善。当国家社会公共利益受到非法侵害时,若检察院能作为公共利益代表成为控诉机关,其专业的司法性质、控诉经验,都将使其成为民事公诉的最佳...
  • 论证人证言——以民事诉讼为视角

    论证人证言——以民事诉讼为视角

    吴琼[1]2015年在《论证人特殊作证制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证人出庭率低在我国一直是一个难题。尽管我国已经把证人出庭作证的义务规定进了《民事诉讼法》,但是证人的出庭率任然很低。鉴于这样的情况,我们可以反向思考,让证人在不用出庭的情况下,通过其他手段向法庭陈述案件事实或者接受询问,从而查清案件事实,也...
  • 侦检关系研究

    侦检关系研究

    葛彬[1]2018年在《“以审判为中心”视角下的侦检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以审判为中心”,强调庭审实质化,举证、质证、定罪都在法庭上完成。长期以来,在“以侦查为中心”的工作模式下,导致公安机关的权力不受制约,检察机关监督职能弱化,庭审虚化,酿成很多冤假错案。因此,要推行“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体制改...
  • 俄罗斯行政诉讼制度研究

    俄罗斯行政诉讼制度研究

    刘星(Bandeev,Gennady)[1]2013年在《中俄行政诉讼制度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行政诉讼法是一个国家的叁大诉讼法之一,是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俄两国行政诉讼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相同之处主要是在前苏联时期,中国吸收了前苏联的法律体系特征,因此,两国在苏联解体之前,行...
  • 论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及在我国的建构

    论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及在我国的建构

    赵长江[1]2014年在《刑事电子数据证据规则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2012年刑事诉讼法修订之前,学界关于“电子数据”的研究是纯粹的理论研究,其研究重点是探讨电子数据的独立性及特点,司法实践中对电子数据一般也是通过转化成鉴定意见或书证进行使用。2012年修订的《刑事诉讼法》将“电子数据”明确规定为独立...
  • 超期羁押的法律思考

    超期羁押的法律思考

    马珊珊[1]2016年在《我国审前羁押的司法审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审前羁押作为国家权力的行使方式,它的适用既有积极的正向功能,亦有其自身先天所带来的反功能。一方面,审前羁押的适用必然满足国家在控制犯罪、维护社会秩序方面的基本需求,实现国家对市民社会的治理;另一方面,羁押的过度适用,不仅直接侵害了公民...
  • 中国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若干问题之调查及反思

    中国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若干问题之调查及反思

    涂艳红[1]2005年在《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若干问题的思考》文中研究说明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产生是由于公法和私法的竞合所致,将由犯罪引起的民事侵权合并于刑事诉讼一同审理,其价值主要在于提高诉讼效率,方便当事人参与诉讼。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案件一直属于我国刑事审判实践中较难处理的案件,其原因不仅是由于两种诉讼...
  • 确立中国式的辩诉交易制度

    确立中国式的辩诉交易制度

    陈超[1]2009年在《意大利刑事特别程序研究》文中指出本论文由引言和五章正文组成。采取文本分析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全面解读意大利刑事特别程序法律规定和司法实践,剖析其特色。着重解读了意大利刑事特别程序的最新变革,不仅有助于全面把握意大利刑事特别程序,而且有助于澄清和纠正我国对意大利刑事特别程序...
  • 论量刑的合理化

    论量刑的合理化

    胡印富[1]2015年在《论刑法中的犯罪人格》文中认为任何刑法理论的研究都摆脱不了主观与客观、规范与事实两对范畴的藩篱,刑法中犯罪人格的研究也落此窠臼。但是刑法中犯罪人格理论建立于刑法客观化观念基础之上,是对刑法精确主义的体现于深化。所谓刑法客观化,是指犯罪构成、刑事责任、刑事制裁等相关内容的研究与...
  • 当事人诉讼权利的法理分析——兼谈“法制现代化”话语中的中国民事诉讼改革

    当事人诉讼权利的法理分析——兼谈“法制现代化”话语中的中国民事诉讼改革

    徐德臣[1]2015年在《民事诉讼程序性制裁机制研究》文中指出法理学认为,责任既是制度存在的结论性证据,也是维持制度存在的现实力量。但在权利话语时代,民事诉讼法律责任似乎从来没有在民事诉讼制度的成长中找到与这种地位相称的存在感,并始终徘徊在民事诉讼法学的主流研究视野之外。而程序性制裁作为一种特殊的民...
  • 论检察权的定位与行使

    论检察权的定位与行使

    刘国媛[1]2016年在《结构之维检察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相对于审判权的稳定性与普适性,检察权在诉讼制度中中途插入式诞生模式,使其自诞生之日起,争议与质疑就未曾停歇。在我国尤其如此,盖因我国在清末引进现代意义上的检察制度之前,并无“检察权”的概念与制度设计。新中国成立之初,基于意识形态的同源性以及国...
  • 中国法官制度研究

    中国法官制度研究

    陈海光[1]2002年在《中国法官制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为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化,应对加入WTO对我国司法制度提出的挑战,近年来国家从立法到司法实践都对现行司法制度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改革,以期建立一种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司法审判制度。在制度改革的同时,人们不能不把关注的目光投向这个制度的承载者...
  • 论中国法律权威的树立

    论中国法律权威的树立

    杨清望[1]2008年在《论法律权威》文中认为党的十五大确立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党的十七大进一步强调指出要“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尊严、权威”。显然,对法律权威进行全面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而法律权威既是一个表征普遍性的范畴,又是一个表征个殊性的范畴。普遍性...
  • 论法院的政治功能

    论法院的政治功能

    庞凌[1]2002年在《论法院的政治功能》文中指出现代法院制度与古代相比,其主要区别在于司法与政治关系发生实质性的嬗变。法院在权力分立的政治架构中,通过个案的审理与相关政治行为的判定,发挥着监护国家体制、制约国家权力、维护宪政制度、形成公共政策和执行对外政策等政治功能。法院的这种政治功能的实现需要独...
  • 执行制度改革中强制执行权双重属性的价值、冲突与协调

    执行制度改革中强制执行权双重属性的价值、冲突与协调

    刘淑丽[1]2002年在《执行制度改革中强制执行权双重属性的价值、冲突与协调》文中指出本文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论述了强制执行与强制执行权属性。在这一部分中又分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强制执行的含义及历史发展。在这个问题中作者阐述了强制执行、强制执行权、强制执行制度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从多个角度对强制执...
  • 对西方证据法的历史解析——以司法证明方式和证据规则为例

    对西方证据法的历史解析——以司法证明方式和证据规则为例

    陈小东[1]2002年在《对西方证据法的历史解析》文中认为古代西方国家的司法证明方式经历了从告知事实到发现事实的进化,或者说从感性司法证明方式向理性司法证明方式的转型。时兴于西方远古时代的宣誓裁判、神明裁决和决斗判决叁种原始审判方式都属于感性司法证明方式,其核心特点就是从神灵处获得启示,即由神灵告知...
  • 司法学若干问题研究

    司法学若干问题研究

    崔永东[1]2018年在《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的司法改革实践与司法理论探索》文中认为纵观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司法理论的探索与司法改革的实践,可以说司法改革催生和促进了司法理论的研究,而司法理论引领和支撑了司法改革的实践。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再到新世纪,司法改革实践经历了一个从司法重建-"...
  • 我国法官制度改革:动因、目标与实现方式

    我国法官制度改革:动因、目标与实现方式

    刘云[1]2001年在《我国法官制度改革:动因、目标与实现方式》文中研究指明作为司法运作主体的法官是司法公正过程中最为关键的因素。司法公正的意义就在于不仅有公正的法律,而且有适用法律过程的公正,即司法公正。司法公正要求法官中立,法官中立要求法官独立,司法公正在与效率等法官价值理念的平衡过程中产生了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