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词对现实悲剧性的审美超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悲剧性论文,苏轼论文,现实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中图分类号]I207[文献标识...
牛丽娟[1]2016年在《宋六家记体文比较研究》文中指出记体文是出现比较晚的一种文体,宋六家记体文在其发展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学术界有对记体文的研究,但是目前还没有把宋六家记体文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比较的研究,所以笔者选取《宋六家记体文比较研究》这个题目,希望对记体文研究有所贡献。本文以《全宋文》...
张远晴,刘映雪[1]2003年在《踵武前贤继往开来——访中国人民大学徐悲鸿艺术学院副院长郑晓华》文中研究指明郑晓华现任中国人民大学徐悲鸿艺术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为“北京市新世纪百人工程”入选学者,全国青联委员,曾任中国首届“兰亭奖·教育奖”评委、北京市教委高校招生委员会艺术考试评...
张卿[1]2003年在《米芾艺术论》文中认为做为北宋书法“四大家”之一的米芾,集书法家、收藏家、鉴赏家于一身,恃才傲物、言行狂放,终生痴迷于书画。诗文书画以不蹈前人为标榜,崇尚魏晋风度、推崇“二王”书法、追求“率意为之”的表现性手法,开创一代书风——“米体”。米芾在书法创作和理论上都有很高建树。在绘...
王宏田[1]2003年在《论文道之辨的文化内涵和价值取向》文中指出文与道的关系问题是中国古代文艺学讨论的核心问题之一,本文拈出“文道之辨”作为论题,认为这个“辨”字能更好地体现文道之间存在的深刻内涵。全文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引言,概述了“文道之辨”的基本含义和研究的意义。第二部分是对“文道之辨”...
梁英平[1]2003年在《“美的生存”问题之思——尼采美学思想浅释》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围绕人类“美的生存”问题展开讨论,对人的生存境遇的关怀是本文终极的人文关怀。尼采作为处于美学史转捩点上的一位重要思想家,其美学的成就主要不在学理的探讨,而在以美学解决人生的根本问题,提倡一种审美的人生态度。他的美学是...
王桂林[1]2007年在《苏轼尺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900多年来,苏轼作为士大夫的典范和读书人的楷模受到了上自皇帝下到平民的广泛膜拜。究其原因,检视苏轼的尺牍不难发现,作为士大夫,他将儒家的致君尧舜,道家的顺其自然和佛家的慈悲平等观念融为一体,形成了他超然洞达的生命情怀,这种生命情怀具体表现为他那幽...
张远晴,刘映雪[1]2003年在《踵武前贤继往开来——访中国人民大学徐悲鸿艺术学院副院长郑晓华》文中研究说明郑晓华现任中国人民大学徐悲鸿艺术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为“北京市新世纪百人工程”入选学者,全国青联委员,曾任中国首届“兰亭奖·教育奖”评委、北京市教委高校招生委员会艺术考试评...
李惠玲[1]2000年在《东坡词心初探》文中指出词是心灵的文学。东坡善于在词中抒写其丰富而复杂的主体意识和生命状态,表现了对人生苦难的超越。而且,他在进行词体创作时有意识地注入诗歌的元神,使其词呈现出具有特殊个性的诗人之词的面貌。因此,从词心的角度考察东坡词就具有特殊的意义。本文分叁部分展开论述。第...
苏勇强[1]2001年在《张孝祥及其词风》文中指出有关张孝祥及其词风的研究,关注的学者历来不多。多数文学史对张孝祥的介绍也是寥寥数笔带过。究其原因,或是由于张孝祥在南宋本属于二流词人,且又于词坛声名未盛之迹英年早逝的缘故;亦或是由于以往人们过于关注张孝祥少数几首爱国词,而忽略对其词作词风进行全面总体...
彭昊[1]2001年在《庄子思想对儒家思想的融通》文中指出庄子思想直接来源于老子,但也与儒家思想有密切的联系。本文主要从文献本身出发,钩稽了庄、儒的相通之处,并重点探讨了庄子思想对儒家内在精神的融通。全文由两大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庄子与儒家的联系考辨首先综述“庄出于儒”的几种观点,然后从庄子对儒家经...
刘慧[1]2000年在《《彩虹》——真纯生活的追求不灭的精神向往》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D.H.Lawrence是20世纪英国最有成就,同时也是最有争议的作家之一。他坎坷的一生创作了许多杰出作品,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理论体系。然而他作品的用意及主题常为世人所曲解,他本人也因此遭受许多不平和磨难。其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