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政程序法的价值取向及其关联因素分析

    行政程序法的价值取向及其关联因素分析

    毕雁英[1]2001年在《行政程序法的价值取向及其关联因素分析》文中提出社会生活和管理的日益复杂,使行政权力随之急剧膨胀。相应地规范行政行为的行政程序立法浪潮也在世界范围内愈加引人注目。而这部法律能否发挥应有作用又与其价值目标的设定息息相关。价值目标是行政程序法的灵魂,它不仅贯穿行政程序法的始终,并...
  • 论司法独立与外部监督

    论司法独立与外部监督

    卢中旺[1]2001年在《论司法独立与外部监督》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司法公正是司法活动所追求的最高价值取向。司法失去了公正,也就失去了保护公民合法权益的最后一道防线。果真如此,法治国的理想只能是空中楼阁了。本文研究的目的主要是探讨司法独立与外部监督对于实现司法公正而言,究竟是同等重要,还是有主次之分...
  • 试论完善民事证据立法中的几个问题

    试论完善民事证据立法中的几个问题

    刘炳良[1]2001年在《试论完善民事证据立法中的几个问题》文中研究表明本文除引言及结论外,正文共分五部分,从立法模式、证明标准、举证责任制度、证人出庭作证制度、证据规则等几个方面,围绕如何完善民事证据立法进行了论述:第一部分、民事证据立法模式的选择本部分首先介绍了国外现行民事证据立法模式和我国民事...
  • 论民事裁判及民事裁判文书的改革

    论民事裁判及民事裁判文书的改革

    陈乃哲[1]2002年在《论民事裁判文书改革的目标价值与基本原则》文中提出探索民事裁判文书改革的基本进路,应当是对民事裁判文书改革的目标价值、基本原则有一个系统、清晰的认识。从民事裁判文书的法律功能和社会功能两个维度考察,其应当追求的目标价值包括公开价值、公正价值、权威价值、激励价值、自律价值、效率...
  • 行政诉讼证据制度之检讨

    行政诉讼证据制度之检讨

    李红枫[1]2001年在《行政诉讼证据制度之检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证据制度是诉讼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自建立行政诉讼制度以来,在行政法制建设上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这对于保障公民权利,促进国家行政机关依法行政有重要的意义。但是,我们还必须看到当前行政诉讼制度存在的缺陷和不足。笔者认为,当前行政诉...
  • 论刑事陪审制度

    论刑事陪审制度

    刘锦寰[1]2005年在《论刑事陪审制度》文中提出刑事陪审制度是公民参加司法审判,就被告有罪与否单独做出判断,或与职业法官一起就被告有罪与否及量刑做出裁决的审判制度。陪审制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英美法系的陪审团制度和大陆法系的参审制度。陪审制度在现代刑事诉讼中是实现司法民主和司法公正的重要手段之一。我...
  • 试论我国执行救济制度之完善

    试论我国执行救济制度之完善

    陈娴灵[1]2010年在《我国民事执行异议之诉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民事执行异议之诉的内涵究竟如何,目前理论上大致可以归纳为“大”、“中”、“小”叁种不同观点,其共同之处在于均从实体上的执行救济入手,指出执行异议之诉旨在解决执行程序中的实体权利义务争议。但“中”“小”两种观点就执行异议之诉所界定之主体范...
  • 完善与发展我国律师制度的构想

    完善与发展我国律师制度的构想

    杨文升[1]2001年在《完善与发展我国律师制度的构想》文中研究指明在近现代法治国家中,律师制度在国家法律制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律师制度的发展与完善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法治状况和民主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一个法治国家没有健全的律师制度是一种历史的倒退,是一种社会的愚昧。我国的律师制度由于恢复和发展的...
  • 对侦查机关实施强制性处分的司法审查

    对侦查机关实施强制性处分的司法审查

    刘根菊,杨立新[1]2002年在《对侦查机关实施强制性处分的司法审查》文中研究指明侦查机关实施的强制性处分,是指侦查机关采用的强制措施和为了顺利获取证据所使用的带有强制性的方法、手段等。侦查机关在刑事诉讼中实施强制性处分主要包括叁类:强制性侦查行为,包括强制检查人身、搜查、扣押等等;刑事诉讼中的强制...
  • 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确认标准研究

    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确认标准研究

    谈俊[1]2006年在《无独立请求权第叁人制度的重构》文中指出无独立请求权第叁人制度有利于维护当事人和第叁人的权益,有利于法院对案件的公正裁判,是民事诉讼中的一项重要制度。但是我国的无独立请求权第叁人制度存在一定的缺陷,无法实现该制度设立的预期目的。因此,本文从社会实践出发,以诉的理论为基点,合理借...
  • 刑事不起诉制度比较初论

    刑事不起诉制度比较初论

    苏煜[1]2001年在《刑事不起诉制度比较初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刑事不起诉制度是刑事公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内容广泛,以硕士论文的水平与篇幅难以面面俱到。本文选取了有关刑事不起诉叁个最为重要的问题加以比较论述,包括带有总论性质的刑事不起诉的基本理论和分论性质的刑事不起诉的分类与适用条件的比较和刑...
  • 我国法律援助制度的基本构想

    我国法律援助制度的基本构想

    史建兵[1]2001年在《我国法律援助制度的基本构想》文中认为法律援助是国家以法律化、制度化的形式,为经济困难或者特殊案件的当事人提供免费或者减费的法律帮助,以保障其社会基本权利得以实现的一项法律制度。它是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司法救济制度。从本质上讲,法律援助制度是公民应该享有的社会权利,是国家应尽的...
  • 论刑事立案监督及其完善

    论刑事立案监督及其完善

    李武康[1]2001年在《论刑事立案监督及其完善》文中提出刑事立案监督是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所赋予人民检察院的一项全新的检察业务,它与侦查监督、审判监督、执行监督共同构筑了检察机关完整的刑事监督体系,从而使人民检察院成了完全意义上的法律监督机关。笔者是一名来自检察司法实践第一线的工作人员...
  • 举证责任辨析——从刑事诉讼法和民事诉讼法的比较研究举证责任制度的基本理论

    举证责任辨析——从刑事诉讼法和民事诉讼法的比较研究举证责任制度的基本理论

    刘荣渊[1]2001年在《举证责任辨析》文中研究指明证据法学是诉讼法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举证责任制度又是证据法学中的相对核心内容。举证责任制度是联系静态的证据和动态的证据审查、运用、质证、采证等活动的纽带,是联系诉讼中当事人和法官的桥梁,是诉讼活动中随时发挥作用的不可缺少的法律制度。笔者在十余年的专...
  • 刑事审判中非程序现象探析

    刑事审判中非程序现象探析

    王越剑[1]2001年在《刑事审判中非程序现象探析》文中研究指明在刑事审判的实践中,审批制、请示制、公检法联合办案等现象司空见惯。这些现象虽然没有直接违背法定程序,但冲击、消解了刑事诉讼法所规定的基本原则和基本制度,剥夺、限制了当事人的法定诉讼权利。作者将这些现象称为刑事审判中的非程序现象。在论文中...
  • 服务贸易总协定与中国法律服务业的发展与开放

    服务贸易总协定与中国法律服务业的发展与开放

    凌慧明[1]2005年在《中国加入WTO后法律服务及其制度研究》文中认为法律服务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商业服务,为服务贸易中商业服务项下的专业服务,其市场开放问题属于《服务贸易总协定》的调整范围。各方应通过谈判方式逐步开放法律服务市场,使外国律师有可能对本国的公司、企业或个人提供法律服务。从各国法律服务的...
  • 民国律师制度源流研究

    民国律师制度源流研究

    肖秀娟[1]2011年在《民国律师执业活动研究》文中认为法律职业是任何一个运转正常的社会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而律师是法律职业群体中非常重要的成员。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律师职业是法律职业的起点,律师的执业活动奠定了一个国家法律职业的基础,这一点在英美法系国家尤其明显,掌握国家司法权的法官是从长期的律师...
  • 民事诉讼程序正义理论及其实现机制研究

    民事诉讼程序正义理论及其实现机制研究

    林晓霞[1]2000年在《民事诉讼程序正义理论及其实现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民事诉讼程序正义理论及其实现机制研究》一文,从研究程序正义的理论入手,在分析确立程序正义最低限度标准的基础上,探讨程序正义的实现机制。论文共分九章:第一章揭开程序正义的面纱。本章以探讨程序正义观的形成与发展为主线,在考察古...
  • 刑事诉讼现代化法学透视

    刑事诉讼现代化法学透视

    徐赫喃[1]2004年在《刑事诉讼中的国家、社会与个人》文中指出本文从社会法学研究的学术立场出发,以国家与社会关系的法哲学理论为指导,尝试建立并运用了国家、社会与个人三方关系的刑事诉讼法学分析框架。对刑事诉讼的本质、刑事诉讼中的主要诉讼权力和权利的社会属性和功能以及权利发展空间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 论民事诉讼模式的选择与证据制度的完善

    论民事诉讼模式的选择与证据制度的完善

    徐德臣[1]2015年在《民事诉讼程序性制裁机制研究》文中指出法理学认为,责任既是制度存在的结论性证据,也是维持制度存在的现实力量。但在权利话语时代,民事诉讼法律责任似乎从来没有在民事诉讼制度的成长中找到与这种地位相称的存在感,并始终徘徊在民事诉讼法学的主流研究视野之外。而程序性制裁作为一种特殊的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