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一鸣[1]2007年在《刑事程序性裁判对象初探》文中认为刑事程序性裁判是刑事诉讼中针对程序性问题的司法审查制度,这是本文的思考前提。刑事程序性裁判对象是这一制度的基本要素,其实质是:哪些争议应当纳入到程序性裁判的范围。程序性裁判范围的宽窄直接关系到公民基本权利的保障,如果范围过窄,对于公民的权利保...
吴琼[1]2015年在《论证人特殊作证制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证人出庭率低在我国一直是一个难题。尽管我国已经把证人出庭作证的义务规定进了《民事诉讼法》,但是证人的出庭率任然很低。鉴于这样的情况,我们可以反向思考,让证人在不用出庭的情况下,通过其他手段向法庭陈述案件事实或者接受询问,从而查清案件事实,也...
徐晓明[1]2003年在《英美法系陪审团制度的价值研究——兼谈我国陪审制度的选择》文中认为陪审制度是审判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国家的司法民主和司法公开。它在司法制度和诉讼实践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陪审制度最早源于古西腊和古罗马的奴隶制国家。从世界范围看,陪审制度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
郭翔[1]2003年在《论民事诉讼中的视听资料》文中提出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世界第叁次科技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大量科学技术被应用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生活的提高,录音资料、录像资料、计算机生成资料和其他高科技设备生成资料在社会生活中大量出现,成为一种能够反映案件事实或者与案件有...
葛彬[1]2018年在《“以审判为中心”视角下的侦检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以审判为中心”,强调庭审实质化,举证、质证、定罪都在法庭上完成。长期以来,在“以侦查为中心”的工作模式下,导致公安机关的权力不受制约,检察机关监督职能弱化,庭审虚化,酿成很多冤假错案。因此,要推行“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体制改...
汤尧[1]2003年在《论中国刑事诉讼协商程序的建构》文中研究表明中国属于法制后进型国家,立足于本土、创造性借鉴西方法律是我国刑事诉讼法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具体而言,以建构理性主义立法模式为主,割断现行刑事诉讼法中的低效因素,确立程序经济的理念;同时,合理地吸收经验理性主义尊重传统文化合理内容的精神,...
谭英杰[1]2010年在《对我国行政听证制度的反思与完善》文中研究说明行政听证制度是民主制度在当今行政法领域的重要标志之一,是国家以法律手段赋予行政管理当事人充分表达自己意见和要求的一种重要途径。这一制度在西方国家起步较早,经历了较长时间的发展,目前已经相对完善和成熟,逐步形成了系统化的行政听证体系...
黄淑云[1]2007年在《论我国民事审前准备程序之构建》文中指出近年来,由于我国司法逐渐开始重视程序正义,民事诉讼审前准备程序变成了我国民事审判方式改革中的热点问题之一。笔者通过分析我国审前准备阶段的立法缺陷,提出借鉴英美法系的审前程序,构建符合我国法制环境和司法实践的审前程序,并提高我国民事诉讼的...
柯晓玲[1]2003年在《中国民事判决书意识形态意义的批评语篇分析》文中研究指明中国民事判决书意识形态意义的批评语篇分析管志斌[2]2012年在《语篇互文形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研究现代汉语语篇的互文形式。主旨是根据语言研究所遵循的形式与意义相结合的原则,将文学批评的互文性概念语言学化,藉此分析语...
李强[1]2016年在《民事诉讼中检察机关调查核实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二元司法体制下,检察机关行使监督权,单纯案卷审查模式局限性较大,享有和行使调查核实权是顺应司法规律的必然选择。本文综合考察了民事检察调查核实权的相关理论与实践问题,探讨如何从规则和操作层面有效完善和妥善行使的具体问题。全文由六...
赵长江[1]2014年在《刑事电子数据证据规则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2012年刑事诉讼法修订之前,学界关于“电子数据”的研究是纯粹的理论研究,其研究重点是探讨电子数据的独立性及特点,司法实践中对电子数据一般也是通过转化成鉴定意见或书证进行使用。2012年修订的《刑事诉讼法》将“电子数据”明确规定为独立...
谈永斌[1]2003年在《论我国民事诉讼中的法院调查证据》文中提出民事诉讼中的法院调查证据,作为职权主义审判方式,表现于大陆法国家立法中,它是为发现实体真实,提升诉讼效率服务的,尽管从发展趋势上看,其有逐渐收缩势态,但在具有职权审判模式传统和国家立法中,仍有所表现。我国民事诉讼中的法院调查证据行为,...
刘高[1]2003年在《我国犯罪嫌疑人人权保障制度疏略》文中指出犯罪嫌疑人在刑事诉讼中享有权利的多少及其受到保障的强度,往往被视为一国刑事诉讼民主化、科学化的标志。本文以人权观念的变化轨迹为切入点,从古希腊悲剧作家索福克勒斯首创“人权”观念开始到洛克的系统化“人权”学说的创建,探讨了近代西方人权观念...
王淑娟[1]2016年在《论民事诉讼规避管辖及对策》文中指出公平与正义是法的最根本价值所在,要想实现实体公正就必须有合理合法的程序来保障。在整个诉讼程序中管辖制度占有非常重要位置,合理明确的管辖制度可以使当事人正确行使诉权,保障审判公正。而我国现行管辖制度却存在许多缺陷,如管辖法律规定不完善,管辖权...
尹红[1]2003年在《论我国提起公诉证明标准的要求》文中认为刑事证明标准是证据法的一个基本理论问题,它不仅涉及相关的诉讼理论和原则,同时,也与诉讼实践紧紧相连,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明确刑事诉讼的证明标准是实现统一司法和公正司法的必然要求,是法治原则在程序上的体现。虽然,刑事证明标准在当前证据法...
马珊珊[1]2016年在《我国审前羁押的司法审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审前羁押作为国家权力的行使方式,它的适用既有积极的正向功能,亦有其自身先天所带来的反功能。一方面,审前羁押的适用必然满足国家在控制犯罪、维护社会秩序方面的基本需求,实现国家对市民社会的治理;另一方面,羁押的过度适用,不仅直接侵害了公民...
许素萍[1]2003年在《送达制度的反思和重构》文中研究说明“程序是法律的心脏”,而送达则是程序的骨骼。没有送达,程序不能立足;没有送达,程序无法运行。送达是程序与程序之间的桥梁;送达是程序法与实体法链接的纽带;送达是完成诉讼程序、实现实体法任务的渠道;送达是裁判发生法律效力的重要条件。送达制度折射...
施红霞[1]2006年在《论刑事审判公开》文中研究说明审判公开是现代司法制度的基本特征。在我国,随着民主法治建设的逐步推进,社会公众法律意识、人权意识不断增强,对审判公开特别是刑事审判公开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而司法实践中,审判公开的落实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本文着重从刑事司法的角度,就刑事审判公开的立...
涂艳红[1]2005年在《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若干问题的思考》文中研究说明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产生是由于公法和私法的竞合所致,将由犯罪引起的民事侵权合并于刑事诉讼一同审理,其价值主要在于提高诉讼效率,方便当事人参与诉讼。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案件一直属于我国刑事审判实践中较难处理的案件,其原因不仅是由于两种诉讼...
武鹏[1]2016年在《试论新闻自由与司法公正的冲突与协调》文中研究指明发达的传媒和公正的司法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新闻自由与司法公正是构筑当代中国法治社会重要的组成部分。新闻自由属于言论自由,属于宪法的基本权利保护范围,也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基石。新闻自由在预防腐败方面对司法起到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