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世伦[1]2008年在《论刑事证人保护制度》文中研究指明我国现行叁大诉讼法均明确要求证人出庭作证,但司法实践中,证人出庭率很低。这已成为制约庭审方式改革乃至整个司法制度改革的“瓶颈”。欲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强化对证人的保护。实证研究表明,加强证人保护,对于促进证人作证的良性循环,保障诉讼参与...
刘东生[1]2006年在《行政复议制度重构》文中指出行政复议制度虽为我国重要的法律制度之一,但受关注程度明显弱于行政诉讼制度。这可能源于对行政复议制度定位不准,认识不到位。本文尝试从解决行政纠纷的角度切入,将行政复议视为一项重要的纠纷解决机制,以此为背景来重新认识行政复议制度的基础理论和具体制度设计...
孙梦婷[1]2017年在《未成年人审前羁押制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的少年司法程序建设目前仍处于改革探索阶段,尚未形成完善的制度体系。涉罪未成年人审前羁押问题作为少年司法问题研究的重要课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通过健全和完善我国未成年人审前羁押制度,除了能够有效地保障公安、检察机关...
刘远[1]2009年在《论行政诉讼被告的确认规则》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被老百姓称为“民告官的法”——《行政诉讼法》的颁布已经有20个年头了,它的颁布施行对于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政、保护相对人的合法权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中国的行政法治建设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但是,贡献并不能掩盖这部法的不足之处。行政诉...
张银银[1]2017年在《行政诉讼第叁人制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行政诉讼第叁人制度是行政诉讼中值得理论研究和深入分析的制度之一,我国行政诉讼第叁人制度是在以民事诉讼第叁人制度为蓝本的基础上设立的,其理论深度和高度远不及民事诉讼第叁人制度。在我国现阶段的立法中,对行政诉讼第叁人制度只做出简单粗略的规定,...
黄小明[1]2001年在《我国刑事鉴定启动制度改革与完善之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刑事司法体制的发展,我国刑事鉴定启动制度逐渐显露出很多不完善的地方,与现实司法实践需要的矛盾也日益突出。本文欲针对我国刑事鉴定启动制度的改革与完善问题进行一些探讨。绪论部分提出:随着我国诉讼结构的调整和价值取向的逐渐转变...
吕中伟[1]2015年在《民事传闻证据规则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传闻证据规则,又称传闻证据排除规则,它是指除非法律有特殊规定,传闻证据不具有可采性。传闻证据规则是英美证据法规则中最为古老的证据规则之一,曾被称为“英美证据法的基石”。经过数百年的发展演变,传闻证据规则已发展成为一个庞大的体系。在英美法系的...
冯德杰[1]2018年在《执行转破产制度视角下我国破产程序的启动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破产法规范了企业法人在市场经济中的退出机制,现实中很多企业处于停止经营或者被吊销的状态,虽然具备破产原因但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未通过破产途径正常退出市场,因而导致了实践中许多以其为被执行人的案件由于执行不能而中止堆积在执行...
王德新[1]2018年在《家事审判改革的理念革新与路径调适》文中研究说明家事审判是以婚姻家庭案件为审判对象,以相应的诉讼程序、非讼程序和审判机构的组成和运作为主要内容的法院审判活动和机制。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进程中,一方面以财产案件的审判为本位塑造了民事诉讼的理念和制度,另一方面家事审判长期依附和...
高芳[1]2003年在《论民事诉讼中的举证责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民事举证责任制度是民事诉讼证据制度的核心部分,它的建立和明确对于当事人正确行使诉权,有效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以及法院公正合理地作出裁判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国现行的举证责任制度存在规定不完善、可操作性差等不足之处。本文探讨的核心内...
张常会[1]2017年在《民事再审检察监督制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前,在司法界,围绕司法公正和独立的价值取向而展开的权力监督体系和模式在不断地构建和完善中。2013年9月23日最高人民检察院第十二届检察委员会第十次会议通过的《人民检察院民事诉讼监督规则(试行)》及相应的实务运用,实践中不断面临新的问...
谢夏影[1]2014年在《论民事诉讼程序价值间的关系》文中指出为了适应民事诉讼理论的发展和司法实践的客观需要,全国人大常委会于2012年对我国《民事诉讼法》进行了修订,民事诉讼程序价值间的关系在这一过程中得到了允分体现。本文试图结合对民事诉讼程序价值及其相互间关系的探讨,就我国现行《民事诉讼法》的进...
汪静[1]2007年在《试析民事诉讼证明标准》文中研究指明“标准不仅决定了我们对一个事物的批评,而且决定了我们对这个事物的理解,甚至决定了这个事物的存在,或者说,标准使我们有理由确定一个事物的存在情况。”而在证据法中,证明标准是裁判的尺度,是证据法中的核心和灵魂。我国学者毕玉谦曾指出:“多年来,证明...
何四海[1]2013年在《当事人民事诉讼权利的救济机制研究》文中提出当事人民事诉讼权利救济机制是指构成救济系统的各救济方式,在当事人诉讼权利救济过程中所形成的功能构造、相互关系和运行规律的总和。诉讼权利救济机制包含异议、复议、上诉及申请再审四种救济方式。其中,异议和复议是诉讼权利的独立救济方式,因一...
马蓓蕾[1]2006年在《刑事诉讼一事不再理原则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现代刑事诉讼追求的是由多个价值目标融合而成的价值目标体系,是一个涉及多种利益和价值的冲突解决过程,必须要协调和平衡好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的关系。一事不再理原则通过对实体真实这一价值目标的合理抑制,彰显人权保障的内涵,使程序的内在价值和诉...
李澄[1]2004年在《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若干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解决因犯罪行为引起的民事责任问题,我国采取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立法模式。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已成为我国刑事诉讼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近年来该制度在实际运行中出现了许多问题,引发了学术界对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的争论,有的学者提出废除刑...
虞浔[1]2013年在《1997年以来中国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进程中上海的实践与探索》文中提出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以改革法院民事审判庭审方式为先导,以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正式提出推进司法改革为标志,中国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正式拉开帷幕,并延续至今。上海作为海派文化的发源地,自开埠以来就处...
罗晖[1]2015年在《刑事预审制度研究》文中提出与所有的法律制度一样,刑事预审制度并非与生俱来的,而是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现今,刑事预审制度已经成为了西方两大法系各国刑事诉讼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表面上看,两大法系各国建立刑事预审制度的目的是为了在案件进入审判程序之前对刑事案件进行起诉审查,以确...
雷经升[1]2001年在《刑事诉讼证据规则论纲》文中指出证据规则是证据法的核心问题。在我国实施依法治国方略、进行审判方式改革的背景下,证据规则问题日益彰显其重要性。本文以刑事诉讼证据规则为研究对象,从证据规则的内涵入手,并以此为理论起点,分析刑事诉讼证据规则的基本价值及受制因素,进而在评价国外有关刑...
吴章发[1]2008年在《论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建立,民主与法制的进步,我国刑法和刑事诉讼法有关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法律规定相对简单、内容含糊、疑问较多,在实践中不易操作、被害人的权益得不到有效保护的问题日益突出。理论界也引发了“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性质、价值及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