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国民政府渐进式土地改革政策的形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土地改革论文,国民政府论文,南京论文,渐进式论文,政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
回族经济多样性与民族性统一的历史考察,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回族论文,民族性论文,多样性论文,经济论文,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李明力[1]2004年在《论城镇化过程中征地政策的执行》文中研究说明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城镇化是我国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战略。但是,在我国农村城镇化过程中,农民的土地权益受到了来自政府征地行为的前所未有的侵害,保护农民土地权益刻不容缓。切实保护我国农村城镇化过程中的农民土地权益,既取决于征地政策的完...
周玲[1]2004年在《小城镇用地扩张的利益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实施城镇化战略,推进城镇化进程,是“十五”计划纲要提出的重大战略举措。调整小城镇用地扩张的利益机制,推动小城镇合理、有序扩张,已成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需要迫切解决的课题。论文共分五部分:第一部分在阐述小城镇用地扩张的现状和特征...
孙建星[1]2004年在《中国农业政策性银行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指出中国政府历来重视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着提高,农民收入不断增加,农村面貌发生了实质性变化。但是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还面临着许多困难,其中一个问题就是农村金融体系不适应农村经济的发展,其突...
李涛[1]2004年在《我国农村土地公共管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尤其是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目前单一的行政管理手段逐渐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农村土地管理的实际要求,出现诸多问题,如耕地保护政策的失效,粮食安全问题,可持续发展问题,土地资源配置...
卢余群[1]2004年在《嘉兴市被征地农民利益补偿与保障机制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量集体土地被征用,由此使大量的农民失去了土地。目前,全国被征地农民的总数估计在4000万人左右,每年还要新增200多万人。构建合理的被征地农民的利益补偿与保障机制,对保障被征地农民利益,推进城市...
倪军昌[1]2004年在《北京城乡结合部征地和失地农民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前失地农民问题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政治问题,已经到了非解决不可的程度,并引起了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本文通过系统分析和研究城乡结合部失地农民面临的现实问题和我国现行征地制度存在的问题,探索从制度上系统地...
吴勇[1]2003年在《城市扩展的自然生态评价导向研究——以无锡市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城市数量增加和城市人口的不断增长,促使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这必然不断地要求城市更多的向自然空间扩展。由于人们往往只关心环境资源的经济价值,忘却了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组成所固有的生态学意义,造成城...
薛俊菲[1]2003年在《城市地价动态监测体系建设研究》文中提出城市地价动态监测体系是以城市内具体宗地(地价监测点)为监测对象,形成从地价监测点的设立、地价监测点的资料采集、汇总和整理到地价分析、地价监测资料应用以及体系维护与更新的地价动态监测系统。其核心是地价监测点的配置。建立城市地价动态监测体系...
竺云[1]2003年在《南京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民意愿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南京城市化发展经历了自改革开放以来的缓慢上升——明显放慢——稳步上升——快速上升四个阶段,目前城市化的总体发展水平较高。但是必须看到,南京城市化水平较高的主要原因在于南京自身是一个特大城市,且其所辖县域人口较少。现在经撤县改区,...
顾书桂[1]2015年在《中国城镇土地出让金与住宅税的比较研究》文中认为城镇土地出让金是城镇土地作为生产要素的价格,与资源优化配置有关;城镇住宅税是政府对城镇住宅经济活动的干预,旨在收入再分配或宏观调控。城镇土地出让金与城镇住宅税并没有必然联系,但城镇土地国有制使两者在中国产生了特殊的此增彼减关系。...
李聪攀[1]2017年在《城市空间增长对交通需求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城市空间增长已经成为我国许多大城市的一种发展趋势,随之而来的是很多的问题,比如人口激增、交通拥堵等,城市空间的不断增长对于整个交通系统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也必然会造成城市道路交通的变化。基于此,本文分析城市空间增长对交通需求的影响。...
杨晓辉[1]2003年在《中国转型时期年金制度研究》文中提出人类的养老方式是与一定时期生产力发展水平相联系的。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社会已步入了市场经济阶段。理论研究和市场经济的实践表明,年金制度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养老制度的最佳选择。中国正处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中国人口老龄化状况也日...
袁芳[1]2003年在《英国原工业化时期人口压力对乡村工业兴起的意义》文中研究指明一些西方学者在考察近代初期欧洲特别是英国的人口经济现象时,提出了原工业化理论。他们对原工业化出现的诸多原因和意义进行了探讨,其中一个重要观点是认为产生原始工业化最重要的原因是人口压力。在他们看来,人口的增长需要从事家庭...
王大治[1]2003年在《城市住宅开发投资区位选择的理论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主要针对城市住宅开发投资的区位选择问题进行了规范的理论探讨。全文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导言,介绍写作意图、相关文献和结构体系;第二部分城市空间形态与城市发展阶段,第叁部分土地利用模式与住宅区位选择,第四部分城市空间演化与住宅...
郭劲光[1]2002年在《国企改革中的企业制度选择——以股份合作制改革为主线展开的研究》文中认为国有企业改革是当今世界各国的一大难题。我国的国有企业历经了自1978年以来20余年的艰难改革之路,终于初步实现了由点到面、有目的、分阶段的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转变。这期间的企业制度也先后经历...
刘振彪[1]2002年在《国家宏观调控演变》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从市场与国家关系的角度分析了国家宏观调控的演变。最具代表性的国家宏观调控理论主要有“纯粹的”自由经营论,“纯粹的”国家干预论和适度的国家宏观调控论。凯恩斯革命后,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对国民经济进行大规模干预,西方国家从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发展到有...
卢海元[1]2002年在《实物换保障:完善城镇化机制的政策选择》文中认为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的基本确立,我国城镇化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农民进城面临的障碍已经主要不是体制和政策障碍,而是门槛过高、农民城镇化能力过低的经济障碍。这种重大而深刻的变化,决定了实施城镇化战略的主要任务是要提高农...
叶艳妹[1]2002年在《可持续农地整理的理论与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实施农地整理不仅可以增加耕地面积,而且可以改善农地生产环境,这已被国内外乡村土地整理的经验充分证明。例如德国、日本、澳大利亚,我国的台湾地区、江苏、浙江、上海、安徽、山东等地的实践都表明,通过农地整理可增加有效耕地面积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