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语言与发话主体的情感活动]()
费惠彬[1]2003年在《艺术语言与发话主体的情感活动》文中认为艺术语言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它的产生和发话主体的情感活动有非常密切的联系。由于艺术语言遵循的是情感逻辑而非理性逻辑,它在语音、语法、语义等方面和一般语言有所不同。本文分四个部分从发话主体情感活动的角度出发,对艺术语言产生的原因、外部言...
![文化群落与当代中国审美文化多元化]()
刘大先[1]2003年在《文化群落与当代中国审美文化多元化》文中研究指明当代审美文化的研究是近年来国内文艺学研究的热点,本文拟引入社会学概念,从文化群落的角度对之作新的考察。由于社会分层、政治经济制度改革、科学技术发展、国际资讯一体化、文化内在力量变迁等一系列的当代社会状况的转型,形成了由文化领导、...
![论尼采艺术价值观之变迁]()
季中扬[1]2003年在《论尼采艺术价值观之变迁》文中研究说明尼采是人类思想史上最有影响力的大思想家之一,他对文艺领域的影响尤其深远。尼采艺术价值观无疑是尼采影响文艺领域的重要思想之一。本文拟从四个部分阐述尼采艺术价值观之变迁。第一部分探讨尼采前期艺术价值观。本文认为,尼采前期艺术价值观与如下叁个方...
![古雅说与境界说——王国维《人间词话》和他的文学史观]()
徐敏[1]2003年在《古雅说与境界说》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王国维在1907年发表的《古雅之在美学上之位置》中提出“第一形式”和“第二形式”美学理论。这对全面理解王国维的文艺美学思想有十分积极的意义。《人间词话》就是这一理论指导下的产物。本文从“古雅说”和“境界说”的内部联系入手,围绕“第二形式”学...
![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研究]()
吕明洁[1]2017年在《德里达解构主义理论探析》文中指出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理论是后现代主义思潮的代表思想,它始于文学批评、哲学范畴,后期向社会科学扩展,它对人类的思想、观念、文化等诸多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在众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理论在今天看来依然具有很强的时代价值,这是笔者选...
![论译者的介入]()
熊兵娇[1]2009年在《实践哲学视角下的译者主体性探索》文中研究表明翻译是译者与作者沟通心灵的桥梁,翻译也是译语与译语文化发展的基石,它见证了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它也诠释了人类的共存与对话。长期以来,传统理论思想将翻译禁锢在语言转换的“围城”中,将“忠实”与“对等”确立为译者必须恪尽职守的行为准则。...
![图画书在亲子阅读中的使用]()
胡燕妮[1]2014年在《基于Pad的亲子阅读用户体验与应用创新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和培养越来越重视,在家庭教育中,亲子阅读受到了广泛父母的关注,其中亲子阅读的愉悦体验也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需求。随着数字化的发展,亲子阅读的材料也呈现出数字化的发展趋势,各种形式的电子读物...
![巴赫金时空体理论研究]()
田右英[1]2008年在《巴赫金的小说时空体理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文学是时间的艺术,自从莱辛在《拉奥孔》中论述文学与时间的关系之后,时间的问题成为了文学家和理论家特别关注的问题。尤其是在小说研究中,时间问题是一个最根本性的问题,它是小说个体身份表达的最佳形式。正如柏拉图所言,任何文本都是一种...
![叙事中的悬念]()
侯琳[1]2014年在《希区柯克的悬念叙事艺术及其“本土”价值》文中指出心理悬疑电影作为类型电影的重要分支,遵循着类型电影的创作规则。希区柯克之所以被称为悬念大师,是因为他树立了心理悬疑这一类型电影在叙述方式以及题材、主题、语言、风格等各方面的艺术特征,是心理悬疑电影的范式制定者。希区柯克通过强烈的...
![文学虚构理论研究]()
叶凯[1]2008年在《历史“虚构”与文学虚构》文中研究表明【内容摘要】虚构是文学与历史的传统界限。新历史主义打破这一界限,提出“作为文学虚构的历史本文”的观点。这导致了在观念、方法、实践上的文史融和。由于该理论本身存在不足之处,在其传播到中国的过程中又产生了一系列的误解与问题。因此,探讨“历史文本...
![从形式观的变迁看文学概论教学及教科书的发展]()
蔡恒剑[1]2002年在《从形式观的变迁看文学概论教学及教科书的发展》文中研究表明文学理论课程是现代文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古典形态的“诗文评”向现代系统科学的文艺学蜕变、转换的标志之一。作为文艺学具体教学实践依据的教材,一方面体现了施教者的教育思想,一方面也浓缩沉淀了现代中国不同时期的文学...
![感伤与艺术创造]()
田崇雪[1]2002年在《感伤与艺术创造》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这是一篇研究感伤与艺术创造之关系的论文。中西方的文艺家在论及艺术的时候,都注意到了情感在艺术中的地位和作用,有的甚至还将其提升到本体论的高度,将情感问题看成是文艺的本质问题,但在对情感的具体分析上仍不够深入;中西方文艺家在论及感伤的时候也...
![网络文学大众性初探]()
李莉[1]2002年在《网络文学大众性初探》文中研究说明网络文学是伴随着新兴数字媒体的出现应运而生的。网络媒介的开放性使网络文学具有极强的大众性的特点。本文旨在立足于网络自身媒介特征,对其大众性进行系统的分析。这一研究将为我们理解网络文学提供一种新视角,并使我们进一步加深对于网络文学自身特性及其发展...
![八十年代审美文论批判]()
王晓芳[1]2002年在《八十年代审美文论批判》文中提出审美文论是文学阐释模式的一种,它认为文学的基本特性是审美性,文学的基本价值是审美价值。本文对审美文论的批判,目的是理清其产生存在的根源和理论思路,探讨它的理论贡献和社会意义,并从学理上指出其过激之处,这有助于对文学阐释模式做出合理的预测。第一部...
![中国古诗英译多视角研究]()
陈奇敏[1]2012年在《许渊冲唐诗英译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古典诗歌既有悠久的现实主义传统,是儒家思想的重要文学载体,又融入了浪漫主义诗风的影响,并在唐代取得了巅峰成就。在中西交流日盛和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于2007年推出了许渊冲英译的《唐诗叁百首》,旨在帮助西方读者认识和了解...
![昆德拉在中国的比较研究]()
姜雪杰[1]2008年在《米兰·昆德拉在中国的接受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从接受理论的角度探讨了米兰?昆德拉在中国的接受及其与中国文学的关系。分两部分对昆德拉与中国文学个的关系作了探讨第一部分:动机与契机——昆德拉在在中国的接受一:昆德拉与存在主义。分为两个部分:(一)存在的社会历史语境。语...
![论文学的模糊性与翻译]()
王姗姗[1]2017年在《翻译与游戏》文中提出本论文旨在对翻译过程进行一种理论研究,探究将伽达默尔(并非用于研究翻译的)游戏理论作为一种奠基理论植入翻译过程,建构一种基于"关系主体"模式的翻译游戏过程论的可能性,并进一步尝试在该理论模型下,建立翻译在一般意义上具有的现象学与辩证法...
![论本雅明的赎救美学]()
范英豪[1]2002年在《论本雅明的赎救美学》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对二十世纪最伟大的文学批评家之一:本雅明赎救论的美学思想作了论述。文章结合本雅明的人生经历及其性格特征,着重探讨了他美学思想中的两种倾向:犹太教神秘主义和马克思唯物辩证法。本雅明面对现代社会及现代艺术的大转变,力图以一种积极的方式...
![“局外人”论纲——西方文学中“局外人”形象的内涵及精神轨迹]()
李洋[1]2002年在《“局外人”论纲》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对照了社会学对“局外人”相关概念的研究和阐述,在文学理论界对“局外人”现象已有的相关研究基础上,提出了文学世界“局外人”所具有的特殊性。本文通过分析认为,“局外人”形象是那些无法与他们所生活的现实和谐共存并发生根本性冲突的人。他的基本精...
![原型批评和原型类别论析]()
张大鹏[1]2002年在《原型批评和原型类别论析》文中指出神话批评与原型批评,进而言之,心理原型与文学原型等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一直是我们在对这一流派研究中面临的重要问题。国内学术界对这些概念认识上的模糊和内涵使用上的混乱,常常使读者阅读这类着作时,如坠云雾之中。所以,认真分析和科学把握这些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