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瑾[1]2004年在《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叙事模式研究》文中指出陀思妥耶夫斯基(1821—1881)是俄国19世纪文坛上享有世界声誉的一位小说家,他的创作具有极其复杂、矛盾的性质。他一方面深受俄国传统文化的影响,笃信宗教,另一方面由于处于俄国社会矛盾尤为尖锐的转型时期,他又对自己的宗教救世理想产生了...
马海娟[1]2004年在《共同背景下的异质话语——乡土小说中的鲁迅与沈从文》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鲁迅和沈从文同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乡土小说大师,在乡土小说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鲁迅开中国乡土小说之先河,为中国现代乡土小说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树立了优秀的风范,在他的直接影响下,形成了20年代乡土文...
倪燕[1]2004年在《讲故事的人——师陀小说的叙事技巧研究》文中提出作为一位作品风格多样化、叙事技巧的运用繁复多变的作家,师陀在文学史与批评界中受到了不应有的忽视与误读。本文深入探讨了师陀小说作品的创作模式、文本叙述方法和他的小说理论,合理地评价师陀在叙事艺术方面的成果与创新。与同期其他作家相比,...
毕绪龙[1]2003年在《作为艺术形式的“鲁镇”时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细读”入手,侧重发掘鲁迅乡土小说时空形式中蕴涵的文化内涵、社会文化秩序和形象的文化含义,是本论文的主要任务。论文对鲁迅乡土小说中的典型环境——“鲁镇”做了社会学意义上的分析,论证了鲁迅乡土小说的文化社区背景应为中国市镇而非...
陈彪[1]2004年在《跨越时空的对话》文中认为在中国文学史上,《围城》与《儒林外史》这两部小说由于在题材选取和审美品格上存在一定的相似性,文学批评界总是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把二者放到一起加以比较。但一般论者都只是从一个方面加以对比,而且习惯于分出高下优劣。本文试图从作者的创作态度、作品的思想主旨、美学...
崔小苗[1]2007年在《中学语文阅读教材中生命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文中研究表明生命构成了世界存在的基础,世界因生命而精彩。然而随着人们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人类的精神生活却走进了空旷的荒原。教育也难以坚守住自己的理想与使命,青少年生命意识越来越淡薄,自杀、杀人、残害生命的现象时有发生。面对这种状况...
张永艳[1]2003年在《民间的当代价值》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从分析20世纪90年代小说的民间转向这一文学现象入手,考察民间对于当代文学创作及知识分子的价值追寻所具有的价值。90年代中国小说创作出现了相当明显地变化,“走向民间”是其中的一个重要表现。以余华、韩少功、王安忆、池莉等为代表的一大批作家不约而...
常暮晗[1]2012年在《理想·前景·希望》文中提出迟子建是当代作家群体中一位创作风独特格的作家。她以其女性作家特有的敏锐、温情与现实关怀精神,关注并书写了平凡生活中的芸芸众生。同时,迟子建还是一位理想主义者,她洞悉人世间的悲欢善恶,执着地守护着人类善良的本性。不管外面的世界如何...
罗显勇[1]2003年在《论二十世纪大陆与台湾乡土小说的母题及其文化渊源关系》文中提出全文由四个章节组成。第一章:共同的文化语境中大陆与台湾乡土小说的崛起与变迁。纵观二十世纪大陆与台湾乡土小说,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随着工业文明、商业文明和后工业文明的日趋逼近,中国稳态的农业社会结构已经开始面临着解体...
葛振江[1]2003年在《刘绍棠小说的燕赵文化精神》文中提出刘绍棠13岁开始发表作品,15岁成名,被誉为“神童”作家。刘绍棠将“荷花淀派”的柔媚、清丽之美与“燕赵文化”的刚健、苍凉之美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独创了风格卓异的大运河乡土文学体系。他还提出了“中国气派,民族风格,地方特色,乡土题材”;“今昔交...
李香会[1]2003年在《中国农业中的美学考察》文中研究表明本文把农业看作一个大的系统,对中国农业与美学的关系进行了考察。主要从中国农业发展过程中,与农业发展密切相关的几个因子作为切入点,即从石器、农具、农技、农业景观、农学思想等方面,考察了农业中蕴含的美学的内容。文章以历史研究的一般方法:类比、综...
雷艳林[1]2001年在《网络文学的怪诞特征初探》文中研究说明本文意在通过对网络文学怪诞特征的研究,找出其在文学史上产生和发展的历史与现实的文化根源和思想基础,从而说明其在文学和文化史上出现的必然性,发掘它在思想内涵、艺术表现形式上的独特价值和地位,为人们看待网络社会、研究网络文学提供一种新视野和新...
陆山[1]2002年在《真诚的巨人:老舍作品的中西文化观念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作家老舍是一位勤奋而多才多艺的作家,与现代文学史上的许多着名作家一样,他的创作与生活与中国和西方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本文从中西方文化这一独特的视角来观照老舍及其作品特别是早期作品,探讨老舍独特的个性及其创作风格与中西方文...
樊春梅[1]2002年在《乡土文学大师:鲁迅与沈从文》文中提出20世纪在中国文坛兴起的乡土文学为现代文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一代文学巨匠鲁迅被广泛誉为“乡土文学”的创始人和奠基者,他那富于浓郁乡土气息的小说作品开创了我国乡土文学之先河。乡土文学在中国文坛呈现出蓬勃的发展态势,该领域涌现出众多杰出的乡土文...
摆向光[1]2001年在《南阳作家笔下的盆地女人》文中认为南阳作家群以其鲜明的创作风格和整体实力崛起在90年代的中国文坛,在这个男性作家占绝对多数的作家队伍中,许多人则侧重于故乡女性形象的塑造,并且成功塑造了众多生动形象的盆地女性。本文拟从地域、文化等方面对南阳作家笔下的女性形象进行分析。一、多姿多...
周罡[1]2001年在《论多元选择中的90年代乡土小说》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90年代多元共生的文学格局是乡土小说创作多元化的历史语境。90年代乡土小说创作的多元化是对传统乡土小说一元话语主导模式的超越和突破,由此带来了丰厚的言说话题。本文试图梳理和描述这一文学现象,并作出自己的理论判断。本文的研究对...
杜伟[1]2001年在《论丑》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表现在中西方艺术中的丑为研究对象,首先分别对丑在中西方美学和艺术中的历史发展进行了探讨。通过探讨可以看出,从古典艺术到现代艺术,丑在逐渐被纳入到审美领域进而表现在艺术中,这是中西艺术发展的共性;但中西方美学和艺术在对待丑的问题上又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进而...
李春华[1]2000年在《《诗经》思乡恋土主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运用神话——原型批评理论分析了《诗经》这部中国最早诗歌选集的一个重要而常见的主题——思乡恋土。第一章对它的研究史进行了梳理,概括了不同阶段的特点,得出了该主题在本世纪八十年代以后才开始起步,九十年代初正式形成,目前处于进一步...
孙佳[1]2013年在《京派审美批评与知识分子身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京派知识分子身份的生成有着独特的现代性场域,现代意识的产生使知识分子阶层独立出来,而30年代北平的政治经济环境为京派知识分子提供了宽松自由的文化氛围,在这样的社会语境下,京派知识分子在“象牙塔”内构筑着文学的自由梦想,并且逐渐形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