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诗经》看周代妇女的地位

    从《诗经》看周代妇女的地位

    吴玲玲[1]2002年在《从《诗经·国风》看周代妇女的婚姻生活状况》文中研究说明《诗经·国风》中最集中是以婚恋、妇女为题材的诗篇,从中可对周代妇女的婚姻生活状况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本文将从周代妇女享有的婚恋自由及限制、社会地位、妇德要求叁个方面对周代妇女的生活状况进行阐述。杨准[2...
  • 儒、道生态道德教育思想评析

    儒、道生态道德教育思想评析

    徐(王莹)[1]2002年在《儒、道生态道德教育思想评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世纪以来,新技术的运用给人类带来了高度的物质文明,但同时,资源、能源、人口等一系列生态问题却摆到了人们的面前。生态问题的日益严峻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国家、团体、个人等都在积极寻找解决的办法,其中之一就是应运而生的生态...
  • 先秦儒家和法家关于犯罪预防思想比较研究

    先秦儒家和法家关于犯罪预防思想比较研究

    贾剑虹[1]2002年在《先秦儒家和法家关于犯罪预防思想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引言犯罪是一社会历史现象。随着社会的发展、文明的进步,犯罪是越来越成为一个全球性的普遍的社会难题。在中国,从古至今,无数的思想家围绕此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索。先秦儒家与法家一方面总结了前人预防犯罪的思想,并作出了重大...
  • 孔孟荀“名分”思想研究

    孔孟荀“名分”思想研究

    丁小丽[1]2002年在《孔孟荀“名分”思想研究》文中认为在中国传统社会,“名分”往往用来指代某一社会个体的身份和地位,是人们普遍使用的的日常用语。从现代社会学的观点来看,“名分”的基本含义可以理解为社会角色及其规范。它是古代中国人用来构建和维护社会秩序的核心概念,与传统中国社会制度有着密切的关系。...
  • 王夫之的义利观

    王夫之的义利观

    王羿皓[1]2013年在《王夫之义利观研究》文中指出王夫之以“六经责我开生面,七尺从天乞活埋”的治学态度,对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伦理文化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批判总结。作为传统义利思想的集大成者,义利问题是其伦理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着承前启后,综合创新的特点。他不仅对我国古代“义利之辩”发展中的理论问...
  • 论韩非“务法不务德”的教化思想

    论韩非“务法不务德”的教化思想

    郭雪翔[1]2001年在《论韩非“务法不务德”的教化思想》文中研究说明韩非是战国末期着名的政治理论家、思想家,是先秦法家思想集大成者。其着作《韩非子》一书,共五十五篇,是研究韩非思想的主要资料。本文旨在通过研究《韩非子》一书,探讨韩非“务法不务德”的教化思想。全文共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韩非“务法不...
  • 诗经与周文化考论

    诗经与周文化考论

    张建军[1]2001年在《诗经与周文化考论》文中研究说明本课题研究立意于文学研究与历史研究的结合,即通过诗本文的读解,作历史文化的考察;通过历史文化的考察,深化对诗篇的读解。通过对《诗经》读解来考察周民族早期的历史与文化,虽然存在着一定难度,却有着重要的学术意义:这既可以为先周及周初史研究提供史料线...
  • 六朝诗经学研究

    六朝诗经学研究

    孙敏[1]2001年在《六朝诗经学研究》文中提出学术史研究是学术发展过程的分析和总结。本文将“六朝”这一特定历史阶段、特定历史区域的“诗经学”作为研究对象,期望在对六朝诗经学的流衍和变化进行细致梳理、阐释的基础上,揭示它的特点和影响,从一个方面展示从两汉到唐宋两个诗经学高峰间的学术转变过程。本文总计...
  • 汉代的《诗经》学与政治关系研究

    汉代的《诗经》学与政治关系研究

    李华[1]2011年在《孟子与汉代《诗经》学研究》文中提出汉代《诗》学是汉代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了解汉代学术往往首先着眼于此。然而关于汉代《诗》学的渊源问题,却向来争讼不绝、难有定见。幸而大地献宝,近年来一系列重大考古成果的相继出现,使得战国秦汉之际的学术史、《诗》学史得到了改写,这也为重新审视汉代...
  • 董仲舒历史发展论研究

    董仲舒历史发展论研究

    钟来全[1]2001年在《董仲舒历史发展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董仲舒是西汉时期着名的思想家,其历史哲学思想中的历史发展论,以天作为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原动力,以天人感应理论为框架,认为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在天与人的力量推动作用之下,按照“取法于天”且“乐而不乱,终而复始”的“王道”,这一历史规律发展着;...
  • 墨家管理心理思想研究

    墨家管理心理思想研究

    夏金华[1]2001年在《墨家管理心理思想研究》文中认为中国正在奔向现代化,悠久而灿烂、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是现代化进程的强大推动力。朱熔基总理说:“管理科学和管理教育也是兴国之道。……早期中国的经济管理思想还是有可以借鉴之处的。”墨家是先秦显学,墨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重要地位,墨家的管理心理思想...
  • 宋代中期儒家文艺美学思想研究

    宋代中期儒家文艺美学思想研究

    范希春[1]2001年在《宋代中期儒家文艺美学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儒家文艺美学思想的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为叁个大的阶段。一是先秦到汉代,这一时期是儒家文艺美学思想滥觞、形成的阶段。从周公、孔子始到汉儒止,基本上确立了儒家文艺美学思想的主导方向和基本框架,及其基本的概念范畴。二是从唐代中期至宋代中期,...
  • 从名词及名词的属性看汉语句子的语义结构

    从名词及名词的属性看汉语句子的语义结构

    赵春利[1]2006年在《形名组合的静态与动态研究》文中指出作为连接词汇学与句法学的纽带,词语组合研究越来越受到理论语言学界和计算语言学界的广泛关注,形名组合是词语组合的核心形式之一。本文的研究目的就是探讨现代汉语性质形容词与名词的静态组合规律及其动态句法功能。本文在详细梳理国内外理论语言学界和计算...
  • 先秦儒家思想与现代企业管理

    先秦儒家思想与现代企业管理

    肖时钧[1]2013年在《先秦儒家经权思想及其企业管理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国际化浪潮汹涌的今天,市场瞬息万变、竞争异常激烈,环境的变化变得越来越捉摸不定,企业面临系列的挑战与契机。我国企业在经过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改制以来,在追求企业经济高效、快速增长的发展模式中,制约企业发展的核心因素始终...
  • 周代姓氏制度研究

    周代姓氏制度研究

    张淑一[1]1999年在《周代姓氏制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姓氏是一种世界性的文化现象,它不仅是标志社会结构中血缘关系的一种符号,而且与一个社会的政治制度、经济关系、家族形态、社会风俗、民族心理等各个方面都有着密切地关系,因此姓氏制度研究是一个很有意义的课题。本文主要从先秦文献出发,借助考古学、...
  • 《史记》士形象论

    《史记》士形象论

    常昭[1]2000年在《《史记》士形象论》文中指出士是中国历史上最具有活力的一个阶层,自身具有很多独特的文化蕴涵。本文拟从士的兴起谈起,分析士的阶级特性和基本生活风貌,考察先秦人对士的期望,对先秦士形象作定量分析,然后以《史记》中的士形象为主,试图揭示士这个特殊阶层在精神领域所表现的特点,以及司马迁...
  • 先秦常用语气词研究

    先秦常用语气词研究

    武振玉[1]2006年在《两周金文词类研究(虚词篇)》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两周金文作为语料的价值被认识并且自觉运用到古汉语研究中是经过了一个较长的发展时期的。虽然早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就已经有学者利用金文材料进行《尚书》的语言研究,此后亦不断有学者进行类似的研究,并且这些研究也多集中在虚词方面,但到目...
  • 试论庄子的隐喻特色

    试论庄子的隐喻特色

    张小琴[1]2000年在《试论庄子的隐喻特色》文中研究说明老庄思想对中国哲学影响深远。庄子也成为中哲研究的重点和热点。研究者们百家争鸣,使研究的成果早已汗牛充栋。这使后来人的研究难上加难了。本文作者把庄子的语言的隐喻作为思考的契机,以此切入首先分析了卮言何以产生的本体论依据,又借鉴西方对隐喻的研究成...
  • 夏商时代都城制度研究

    夏商时代都城制度研究

    张国硕[1]2000年在《夏商时代都城制度研究》文中认为夏商时代属中国古代史上的奴隶社会。这个阶段,国家及其都城产生,都城制度逐渐形成。研究发现,夏王朝时期的阳翟(今河南禹州)、斟寻(今河南偃师)、商丘(今河南濮阳)、斟灌(今山东、河南二省交界处)、原(今河南济源)、老丘(今河南开封境)、西河(今河...
  • 论原始氏族乐舞

    论原始氏族乐舞

    司冰琳[1]2000年在《论原始氏族乐舞》文中研究说明本文正文由原始社会的氏族性质、原始乐舞资料之考证、原始乐舞形态及内涵之研究、原始乐舞地域特色之初探、原始乐舞的氏族性质五部分组成。着重以古文献、原始岩画、音乐考古文物、近现代的民族民俗性资料等方面为依据,从乐舞所表达的内容、氏族性等多角度考察原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