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浙江省肠易激综合征患者流行病学特征及生活质量评价

    浙江省肠易激综合征患者流行病学特征及生活质量评价

    陈淑洁[1]2003年在《浙江省肠易激综合征患者流行病学特征及生活质量评价》文中指出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BowelSyndrome,IBS)是一种表现为腹痛、腹部不适伴排便习惯和大便性状异常的症候群,是最常见的慢性功能性疾病之一。在发达国家IBS患病率高达15%-20%,约占消化科门诊的...
  • L-Arg对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

    L-Arg对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

    刘军[1]2005年在《Ebselen对大强度耐力训练大鼠自由基代谢和部分组织细胞形态学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发现,在进行长期的大强度耐力训练时,体内自由基产生就会增多,导致体内原有的自由基产生与清除之间的平衡被破坏,结果自由基的浓度超过了伤害的“阀值”,进而引起广泛的细胞和组织损...
  • 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和肝细胞生长因子联合基因治疗实验性肝纤维化

    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和肝细胞生长因子联合基因治疗实验性肝纤维化

    林勇[1]2003年在《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和肝细胞生长因子联合基因治疗实验性肝纤维化》文中认为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和肝细胞生长因子联合基因治疗实验性肝纤维化[研究背景及目的]肝纤维化(hepaticfibrosis)是肝脏对慢性损伤的一种修复反应,以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mat...
  • 肝纤维化相关基因的筛选及其功能初步研究

    肝纤维化相关基因的筛选及其功能初步研究

    阚方明[1]2017年在《HBV相关肝纤维化组织的蛋白质组学和转录组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肝纤维化(Liverfibrosis)是一种世界范围内的高发病率与高死亡率的肝脏疾病,由于肝纤维化具有可逆性,针对肝纤维化的研究已成为近年来肝脏疾病研究的热点。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B...
  • 乙型肝炎病毒前C/C和前S/S基因异质性及其与宫内感染关系的初步研究

    乙型肝炎病毒前C/C和前S/S基因异质性及其与宫内感染关系的初步研究

    苏海霞[1]2003年在《乙型肝炎病毒前C/C和前S/S基因异质性及其与宫内感染关系的初步研究》文中认为HBV宫内感染的发生主要与病毒本身、母体和胎儿的免疫状况及胎盘因素等有关。HBV宫内传播的途径可能有两种:一种是血源性途径,另一种是“细胞转移”途径。但是确切的传播机制目前仍不十分清楚,因而有必要...
  • 脂多糖诱发肝损伤的分子机理和蛋白质组学研究

    脂多糖诱发肝损伤的分子机理和蛋白质组学研究

    刘小伟[1]2003年在《脂多糖诱发肝损伤的分子机理和蛋白质组学研究》文中认为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是革兰氏阴性细菌内毒素的主要成分,也是革兰氏阴性细菌激发宿主免疫应答,导致机体损伤的重要因素。人体集聚革兰氏阴性杆菌最丰富的部位是肠道,其所产生的LPS经吸收首先到达肝...
  • 生态制剂预防溃疡性结肠炎复发的实验研究

    生态制剂预防溃疡性结肠炎复发的实验研究

    崔海宏[1]2003年在《生态制剂预防溃疡性结肠炎复发的实验研究》文中指出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colitis,UC)的发病机制仍未明确,大多数学者认为,它是基因的易感性,肠道细菌及自身免疫反应协同作用的共同结果。尽管目前尚未找到明确导致UC的致病菌,但肠道常驻菌群间的失衡已经得到学者们...
  •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大鼠脾脏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的研究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大鼠脾脏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的研究

    邓琰,马庆久,鲁建国,任朝霞,邓明福[1]2003年在《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大鼠脾脏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在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中的作用.方法:对18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大鼠(分早期、中期、晚期叁期)和6例正常大鼠脾脏切除标本,使用原位杂交法检...
  • 肿瘤坏死因子基因多态性与慢性HBV感染者临床类型的相关研究

    肿瘤坏死因子基因多态性与慢性HBV感染者临床类型的相关研究

    徐旭雯[1]2003年在《肿瘤坏死因子基因多态性与慢性HBV感染者临床类型的相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TNF)基因多态性与慢性HBV感染者临床类型之间的关系。方法:1、运用放射免疫分析(RIA)法测定56例慢性重型乙型肝炎(CSHB)患者及30例健康对照者的血清TNF-α值,并对...
  •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发病机制及防治的初步探讨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发病机制及防治的初步探讨

    贾军梅[1]2003年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发病机制及防治的初步探讨》文中认为目的:探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on-alcoholicsteatohepatitisNASH)的发病机制及《双利肝》对其的防治效果。方法:动物实验部分分为叁组:正常对照组、高脂膳食(普通饲料88%+10%猪油+2%胆固醇...
  • 固醇携带蛋白2与胆固醇结石关系的研究

    固醇携带蛋白2与胆固醇结石关系的研究

    张淑坤[1]2003年在《固醇携带蛋白2与胆固醇结石关系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胆囊胆固醇结石是一种常见病,在我国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同时胆囊胆固醇结石的种族、家族聚集现象和术后复发现象也日益引起有关学者的注意。有些学者分别从结石相关基因、胆固醇代谢紊乱、胆囊收缩功能异常、载脂蛋白基因多态性、胆道细菌感...
  • TGF-β1和smad4mRNA在病毒性肝炎肝纤维化中的表达及意义

    TGF-β1和smad4mRNA在病毒性肝炎肝纤维化中的表达及意义

    廖丹,江建宁,罗光汉,吴继周[1]2005年在《TGF-β1和smad4mRNA在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硬化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应用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方法,对10例对照肝组织,70例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肝组织TGF-β1和smad4mRNA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TGF-β1和smad...
  • 干扰素-γ抗肝纤维化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

    干扰素-γ抗肝纤维化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

    蔡卫民,陈峰,翁红雷,刘荣华[1]1998年在《γ-干扰素抗肝纤维化动物实验与临床观察(摘要)》文中指出为确定γ-干扰素(IFN-γ)抗肝纤维化的疗效,进行动物实验与临床研究。动物实验用DNN致SD大鼠肝纤维化模型,随机分为注射生理盐水(NS)组、染毒同时及染毒后3周分别肌注IFN-γ5万单位/只,...
  • 雷贝拉唑片治疗消化性溃疡临床研究

    雷贝拉唑片治疗消化性溃疡临床研究

    谢宾松[1]2013年在《消化性溃疡采用雷贝拉唑片治疗的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雷贝拉唑片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0年6月-2012年6月在我院治疗的60例消化性溃疡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用雷贝拉唑治疗,对照组用奥美拉唑治疗,比较两组的疗效和不良反...
  • 慢性乙肝与重型乙肝患者病毒前C基因/C启动子变异情况比较

    慢性乙肝与重型乙肝患者病毒前C基因/C启动子变异情况比较

    郑宇[1]2002年在《慢性乙肝与重型乙肝患者病毒前C基因/C启动子变异情况比较》文中提出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组主要包括四个开放读码框架(ORF),分别为S区、C区、P区和X区,其中C区编码HBcAg及HBeAg,其调控序列位于前C区及C基因启动子(CP),是HBV变异研究的热点。现已发现,前...
  • 急性胰腺炎的早期评估方法探讨

    急性胰腺炎的早期评估方法探讨

    李小会[1]2006年在《急性胰腺炎早期评估方法的探讨》文中指出背景:急性胰腺炎(AP)是临床常见的消化系统急症,,近年来发病率不断上升,特别是重症胰腺炎病死率仍在20%~30%以上,依然是一种较为凶险的疾病。而早期预测和正确评估急性胰腺炎的严重程度,避免轻型急性胰腺炎(MAP)向重症急性胰腺炎(S...
  • 肠易激综合征心理社会的综合相关研究

    肠易激综合征心理社会的综合相关研究

    周德平[1]2002年在《肠易激综合征心理社会的综合相关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肠易激综合征(IBS)是消化系统常见的心身疾病,近年来因其患病率高、治疗困难而引起人们的广泛重视,临床有关IBS的研究增多,但IBS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迄今还不完全清楚,其治疗也限于对症,国外报道联用抗抑郁药取得较好疗效,本研究...
  • 慢性酒精性胃损害及转化生长因子-α在胃的表达

    慢性酒精性胃损害及转化生长因子-α在胃的表达

    吴作艳[1]2002年在《慢性酒精性胃损害及转化生长因子-α在胃的表达》文中认为前言长期大量饮酒可引起肝脏、肾脏、神经、心脏、胰腺等多脏器的功能损害,产生一些特殊的临床表现。但有一些非特异性消化道症状,如腹胀、食欲不振、恶心等用上述脏器功能异常难以解释,推测可能与乙醇造成消化道黏膜,尤其是胃黏膜的受...
  • 肠易激综合征内脏高敏感机制的实验研究

    肠易激综合征内脏高敏感机制的实验研究

    苏敏[1]2014年在《肠安Ⅱ号方对叁硝基苯磺酸(TNBS)诱导炎症后肠易激综合征(PI-IBS)大鼠肠粘膜免疫屏障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研究背景]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bowelsyndrome,IBS)是以腹痛、腹部不适伴有排便习惯改变、粪便性状异常为主要症状的功能性胃肠病,IBS...
  • 雷公藤多甙对恶唑酮诱导的小鼠肠炎模型脾细胞因子影响机制的研究

    雷公藤多甙对恶唑酮诱导的小鼠肠炎模型脾细胞因子影响机制的研究

    陈刚[1]2002年在《雷公藤多甙对恶唑酮诱导的小鼠肠炎模型脾细胞因子影响机制的研究》文中提出雷公藤多甙(MGT)是从中药雷公藤提取出来的制剂,目前广泛用于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临床治疗。近年来临床初步观察结果发现雷公藤多甙对溃疡性结肠炎(UC)有一定疗效,但是其机理不明。国外临床流行病学研究发现,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