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不能犯

    论不能犯

    何龙[1]2018年在《论不能犯的不可罚性》文中研究说明不能犯的不可罚性主要是围绕着危险的判断展开的,包括对危险概念的理解以及危险性的判定。危险有无是纯客观判断,但事实危险向刑法危险的转换属于规范判断。在判断的客观性、确定性、稳定性以及统一性方面,科学法则标准具有无法比拟的优势;在保证判断的客观性、...
  • 论自首的处罚

    论自首的处罚

    邢孝平[1]2003年在《自首制度的理论与实践》文中研究指明自首制度是我国刑法中的一项重要的量刑制度,它在中国的立法设置和司法运用源远流长,有关与此的理论研究也历久而弥新。正确地适用自首制度,对于鼓励和引导犯罪分子自动投案,改过自新,从而有效地实现刑罚预防犯罪的目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迄今为...
  • 刑罚慎用:轻型刑事案件的处罚与分流——2003年度长沙市基层刑事案件的实证考察与思考

    刑罚慎用:轻型刑事案件的处罚与分流——2003年度长沙市基层刑事案件的实证考察与思考

    马贤兴[1]2004年在《刑罚慎用:轻型刑事案件的处罚与分流》文中指出“一个良好的立法者关心预防犯罪多于惩罚犯罪,注意激励良好的风俗,多于施用刑罚。”(孟德斯鸠语)“当其他动物永远只能停留在丛林原则时,智慧的人类毕竟慢慢悟出了宽容的道理,提出以理解、关爱和宽容来取代偏执、仇恨和迫害。”(房龙《宽容》...
  • 斡旋受贿罪研究

    斡旋受贿罪研究

    黄冠英[1]2006年在《斡旋受贿罪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97刑法第388条是对斡旋受贿行为的规定,即“国家工作人员利用本人的职权或者地位形成的便利条件,通过其他国家工作人员职务上的行为,为请托人谋取不正当利益,索取请托人财物或者收受请托人财物的,以受贿罪论处。”但是学界对于该条规定有不同的...
  • 假冒专利罪若干问题研究

    假冒专利罪若干问题研究

    于阜民[1]2004年在《假冒专利罪若干问题研究》文中指出以启动刑罚权为保护专利制度的最后防线乃东西方各国现代立法上通例。而构成WTO体制框架的法律文件《知识产权协议》提倡以刑事制裁手段遏制具有商业规模且故意侵害专利权的行为,由此,专利权保护问题和维护世界贸易秩序联系在一起,我国亦享有(承担)该等国...
  • 论我国侵犯商业秘密罪的罪刑配置

    论我国侵犯商业秘密罪的罪刑配置

    秦川[1]2007年在《论商业秘密的刑法保护》文中提出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吸引国外技术和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的需要,对商业秘密法律保护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我国在1997年刑法中增设了侵犯商业秘密罪条款,运用刑法加以调整,并规定了较为严厉的法定刑,用刑事手段保护商业秘密成为对商业秘密进...
  • 论绑架罪的认定

    论绑架罪的认定

    江明[1]2017年在《绑架罪的司法认定研究》文中指出《刑法修正案(七)》中新增了绑架罪"情节较轻"的条款,而没有做出具体的规定。所以,在实践中对这一部分的判定大部分都根据主审法官的主观判断,缺少一个衡量标准,导致同案不同判的结果。本文通过对行为人抢劫、绑架行为的分析,从叁个方面入手。首先:从行为人...
  • 论我国缓刑制度的完善

    论我国缓刑制度的完善

    吴明林[1]2008年在《缓刑制度研究》文中提出缓刑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刑罚制度。根据我国现行刑法第七十二条及第四百四十九条规定,缓刑可分为一般缓刑和战时缓刑(特殊缓刑)。一般缓刑是指对于被判处拘役、叁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根据犯罪分子的犯罪情节和悔罪表现,适用缓刑确实不致再危害社会的,可以宣告...
  • 论中国死刑的限制适用

    论中国死刑的限制适用

    赵秉志[1]2015年在《中国死刑立法改革新思考——以《刑法修正案(九)(草案)》为主要视角》文中提出《刑法修正案(九)(草案)》拟取消走私武器、弹药罪和走私核材料罪等9种犯罪的死刑,并将死缓犯执行死刑的门槛由"故意犯罪"提高至"故意犯罪,情节恶劣的"。这将是中国死刑立法改革的又一重大进步。中国当前...
  • 论共同受贿犯罪中的若干问题

    论共同受贿犯罪中的若干问题

    朱颖[1]2008年在《共同受贿犯罪研究》文中指出共同受贿犯罪是司法实践中富有争议的焦点问题。正确理解和把握共同受贿犯罪的构成和处理,对于司法实践和反腐败斗争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本文试图在借鉴、归纳各种理论观点的基础上,着重对共同受贿犯罪的构成进行详细的论证,结合办案实践对不同类型的共同受贿犯罪的具...
  • 交通肇事犯罪问题研究

    交通肇事犯罪问题研究

    王慧[1]2013年在《水上交通犯罪刑事责任研究》文中认为水上交通领域的犯罪问题一直为学界关注较少,而关于水上交通领域犯罪的刑事责任问题在我国刑法学界更是付之阙如。随着我国水上运输能力的提升、经贸往来的频繁,水上交通领域人为事故频发率不断提高,行业风险日渐加大,高风险的水上作业与高效率的水上运输给人...
  • 渎职罪刑法适用及完善问题研究

    渎职罪刑法适用及完善问题研究

    魏而慷[1]2004年在《渎职罪刑法适用及完善问题研究》文中认为现行刑法典对于渎职犯罪的关注超乎寻常,设立了“渎职罪”专门性章节,立法篇幅与立法容量较1979年刑法大幅度提高,许多传统型犯罪更是增加了“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从重处罚”的从严性专门立法设置。但不可否认的是,随着司法实践的进一步具体运用以及理...
  • 假释——社会化行刑方式

    假释——社会化行刑方式

    马健博[1]2017年在《行刑社会化背景下社区矫正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行刑即刑罚的执行,正所谓:徒法不足以自行,刑罚执行乃法律之终局及果实。行刑社会化作为行刑的重要原则和要求,对当下中国社区矫正制度的构建与完善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社区矫正将服刑人员置于社区内执行刑罚,直接呼应社会化行刑的要求。社区...
  • 论职务过失犯罪

    论职务过失犯罪

    谢文钧[1]2006年在《论职务过失犯罪预防的法律手段》文中研究指明运用法律手段预防职务过失犯罪,具有一般方法不可替代的作用。其基本途径是:通过刑事立法设立危险犯和行为犯,对某些可能引起严重危害结果的行为犯罪化,使刑法提前介入经济和行政管理活动过程,同时,在行政法律体系得构建方面,完善相关行政实体法...
  • 我国内地一般缓刑条件的适用和立法完善

    我国内地一般缓刑条件的适用和立法完善

    曾惠成[1]2003年在《我国内地一般缓刑条件的适用和立法完善》文中研究说明97刑法对一般缓刑条件作了修订。一般缓刑条件包括积极条件和消极条件。前者指适用缓刑时犯罪分子应具备的刑罚条件及能说明其真诚悔罪重新做人的向上进取的品质要求;后者是犯罪分子不应具备的缺乏悔罪自新品质要求的条件。二者从正反两方面...
  • 论合同诈骗罪

    论合同诈骗罪

    曲宏志[1]2008年在《论合同诈骗与合同欺诈的界限》文中研究表明从理论上讲,合同诈骗属于刑法的研究领域,而合同欺诈则属于民法的研究领域。合同诈骗与合同欺诈行为的界定是刑事与民事交叉或牵连的一个典型,二者外观相似,很难区分。由于界定不清,将同一行为归入刑、民两个不同领域处理,导致同一案情处理结果却大...
  • 犯罪故意问题研究

    犯罪故意问题研究

    王静[1]2017年在《犯罪故意中的明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刑法将犯罪故意中的认识因素规定为明知,明知在犯罪故意的认定中具有重要作用。本文的核心问题是:如何认定明知。因此,本文在我国传统的四要件犯罪构成理论框架下,围绕明知的内涵与外延、明知的量的规定性(程度)、明知认定的特殊情形即认识错误,以及明...
  • 定罪模式研究

    定罪模式研究

    杨大伟[1]2013年在《盗窃罪双重定罪模式的重申与修正——基于与台湾地区刑法的比较》文中研究指明我国大陆和台湾地区盗窃罪均采用相对狭义的盗窃罪概念,但在违法类型性质的界定方面存在不同,台湾违法性类型的性质是单独的,而在大陆刑法中是重合的。大陆的定罪模式采用定罪+定量模式,台湾采用的是单一定罪模式。...
  • 试论刑法中的严格责任

    试论刑法中的严格责任

    王建丽[1]2006年在《试论刑法中的严格责任》文中研究表明严格责任是英美法系国家刑法理论的一个特色。在英美法系国家,学者们评论不一,褒贬损益皆有,更不用说大陆法系和我国刑法理论界了。然而随着工业的社会化和经济活动的频繁,严格责任却没有被遗弃反而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甚至连一些大陆法系的国家也开始承认严...
  • 论我国刑法自首制度的继承与发展

    论我国刑法自首制度的继承与发展

    周世虹[1]2003年在《论我国刑法自首制度的继承与发展》文中指出自首制度,是我国刑法中的一项重要刑罚制度。历史地、比较地考察现行刑法对古代刑法自首制度的继承与发展,必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自首制度发展、变化的规律,理解我国现行刑法中的自首制度,促进自首理论的发展,指导立法和司法实践。本文分以下五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