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静[1]2003年在《论罗泽南的学术思想》文中认为罗泽南是清代道咸时期的一位湖湘士子,也是湘军早期知名将领之一。罗泽南为学固守理学门户,讲求治学之道,宗程朱而黜陆王是其基本的学术立场。他用程朱的心性理论,反对陆王的心即理说;用程朱的格物致知论,否定阳明的知行合一说;用程朱涵养、渐进的入圣门径,反对...
徐林[1]2002年在《明代中晚期江南士人社会交往研究》文中提出士人是中国古代社会的精英阶层,其内在的精神风貌和外化的行为方式最能放映一个时代的特征,也关乎一个王朝的兴衰荣辱。特别是其社会交往方式、交往对象的选择、社会交往态度等这些外在的与社会联系最为密切社会行为,更能反映出这一阶层的变化以及与社会...
王友良[1]2002年在《王阳明道德修养理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王阳明道德修养理论在我国古代伦理思想史上独树一帜。他以“良知”作为其道德修养的出发点和归宿。认为良知即是非之心,良知即天理,良知即明德。人性的光辉,是良知的涌现。良知虽然人人是有,但从“本体”到“明觉”,还必须经过修养功夫,因此,...
高峰[1]2002年在《李贽人生简论》文中提出作为晚明思想史上特立独行的人物,李贽的叛逆性、开拓性及强烈的进取精神给后世留下了深远的影响。为什么会有李贽这个异端人物的出现?为什么李贽思想体系及特征在其人生的早、中、晚期会呈现不同态势?为什么在面对“大略止回籍耳”的审判结果后,他却要采取极为惨烈的自戮...
闫杰[1]2001年在《朱熹省察思想评析》文中提出朱熹是南宋理学的集大成者。他不仅是一个着名的哲学家、教育家,同时又是一个有极高声誉的伦理思想家。道德修养论是来熹伦理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实现其“心与理一”的修养目标,他提出了包括省察在内的多种修养方法。他认为省察这一修身方法是“得为学之本”。本...
郭胜奇[1]2017年在《中国传统儒家“中庸”思想的现代意义》文中研究表明文化在一定意义上是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也是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中国文化中的意欲自为、调和、持中等精神特质与儒家的“中庸”思想可谓渊源颇深。但现代人们对于“中庸”的认识一般比较负面或是认为比较浅薄,认为它是“平庸”、“不作为”“...
孙志勇[1]2017年在《当代中国乡村孝文化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们的精神家园。乡村作为中国文化的“根”,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孝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民族精神,凝聚着中国人特有的民族特质。乡村孝文化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所在。论文以当代中国的乡村为...
孙楠[1]2014年在《明代中后期戏曲尚“真”美学思想研究》文中提出戏曲滥觞和繁荣兴盛于充满世俗真实趣味的市井民间,以摹写男女之间的自然情欲为它的原始主题,正因为其具有表现个体感情欲望的审美特性,着重抒发个人的真性情,把人人具足的感性欲望作为合理的真实的生命欲望,是一种“民间娱乐”的市井文艺。在明代...
赵志文[1]2000年在《一语天然万古新——论真情自然艺术之生命》文中研究表明真情与自然作为艺术创作与鉴赏的最基本要求,也可以说是最高的追求、最理想的艺术境界。在中西的审美理念中,这些是极为相似和相通的。本文由此着眼,从艺术品质、艺术本质以及艺术形质等三个层面展开论述,通过中西方大量艺术史实的例证,...